王 屾 辛振銘 李浩申
(中國人民銀行吉林省分行,吉林長春 130051;中國人民銀行吉林市分行,吉林吉林 132000)
當前,各行業、各領域數字化發展方興未艾,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應對數字化挑戰以及高效解決數字化問題的必然選擇[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指出,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要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人民銀行作為政府職能部門,無論是從更為全面的掌握金融行業發展動態方面,還是從引領金融行業更好更優服務實體經濟方面,加快推動自身數字化轉型都已成為必然選擇。
數字政府轉型根本在于治理轉型和文化改變,以便于支持國家的總體發展愿景、戰略以及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這場徹底改變政府存在狀態的改革,注定會遭遇技術與文化的雙重挑戰,特別是政府治理變革的思想基礎。在國家治理現代化、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等宏觀戰略背景下,我國政府數字化轉型建設作為其中關鍵環節迎來重大發展機遇;同時,政府數字化建設成效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所展現出來的巨大潛力為其在“十四五”時期快速發展埋下伏筆。因此,構建適應數字時代新時期、政府數字轉型新背景、“十四五”建設新機遇的中央銀行數字化建設具有現實必要性。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總行“數字央行”建設總體目標,結合新形勢下基層央行履職的新需要,針對當前信息系統建設中“各自為政、條塊分割、煙囪林立、信息孤島”等問題,在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飛速發展的基礎上,借助新興技術發展實現數字化轉型,也是提升運維管理可靠性與智能化轉變的重要途徑。本文圍繞金融數據安全治理體系進行了初步研究,分析討論了人民銀行數字化建設方向。同時,圍繞統籌部署、技術應用、安全保障、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參考性建議,以期為數字政府建設背景下的央行數字化建設方向提供建議。
人民銀行《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中提出,要堅持數字驅動、智慧為民、綠色低碳、公平普惠的發展原則,以加快金融數字化轉型等為主線。金融領域數字化建設必須不斷適應數字金融發展趨勢,從提升數字化管理理念、創新數字化管理模式以及構建適應數字化發展方式的制度規范體系等方面,明確數字化轉型的思路和發展目標。這就需要有效利用數字技術及時監測、發現、分析、挖掘各類金融市場運行信息,實現更為高效、更為精準的趨勢預判,為增強各類工作決策的科學性和時效性提供數字化支撐。同時,數字化建設也有助于加強內部控制管理,通過技術化手段降低操作風險和技術風險,提升工作效率和履職效能。
人民銀行數字化建設進程起步較早,相繼完成了現代支付系統等多個基礎性的信息系統建設,陸續推出了金融統計系統等重要業務支撐類系統,為我國金融體系的快速穩健發展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技術支撐[2]。當前,數字經濟如雨后春筍般煥發著勃勃生機,新的應用業態和服務模式的不斷演進,在金融服務覆蓋率、可得性、普惠性以及服務效率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銀行需要充分借助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等新興手段,繼續秉持系統建設“三集中”原則,深入開展各類應用系統整合,持續強化數據治理,推動自身數字化建設向著智能化、集約化、規范化等方向發展。
目前,金融行業數字化建設主要從提升客戶粘性以及強化自身管理角度出發,以符合經營管理要求及盈利性作為主要驅動力,建設成果更多體現在綜合運用創新型技術,提供創新性的金融產品,考量視角仍然多集中于盈利水平[3]。由于不同業務條線業務需求和客戶訴求不同,需要更加突出個性化需求,有時因業務調整等原因,導致相關系統及應用利用率水平較低,數字化建設的整體性和協同性不足,對數字化建設水平的提升造成一定影響。同時,數字化建設進程的推進也給金融機構帶來了新的挑戰。
一是前沿技術的適當性應用。金融行業具有服務覆蓋面及受眾廣泛、業務連續性及穩定性要求高等較為特殊的行業屬性。數字化建設不是簡單的將各類新技術進行堆疊,創新技術的關鍵在于“適用”而不是“使用”,在于能否實現既定目標、是否一定要進行全面的創新。如何更好、更高效的運用,就需要更加系統的思考和精準的決策。例如,人工智能技術在客戶“精準定位”方面能夠提供巨大幫助,但在哪些業務應用場景中需要引入、引入后帶來的能力水平提升程度、客戶對其認可度及接受程度、因滿足合規性要求帶來的運營成本提升等等,都要在設計之初做好規劃。
二是創新與安全的協同性。新技術的應用無疑會引入新的安全風險,有別于傳統的安全風險,其創新視角容易導致安全風險被忽視。一方面很多新技術本身在設計應用之初,對安全性、隱私性等方面缺乏充分的考量,造成自身存在天然的安全缺陷。另一方面,新技術的運用之初一般不會徹底改變原有底層邏輯,其應用過程必然也是風險敞口擴大的過程。金融行業數據量級龐大,數據敏感性極高,如若在數據治理過程中引入新技術,其安全性必須擺在首要位置。
三是成本控制與人才儲備。一方面,數字化建設過程不可避免的對原有應用系統、技術架構等進行調整,選擇“推倒重建”還是“打補丁”,不僅受限于具體技術路線、實現難易程度等因素制約,還要考量相應建設成本,不同建設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成本分攤情況。另一方面,數字化高端人才仍處于稀缺狀態,人才培養及團隊建設均需要一定時間,很多情況下在“邊學邊建”,導致建設成果和使用效果大打折扣,也給后續運行維護及優化升級帶來一定困難。
國務院《關于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全面推進政府履職和政務運行數字化轉型,統籌推進各行業各領域政務應用系統集約建設、協同聯動,全面提升政府履職效能[4]。數字化建設不能簡單的等同于系統應用整合,而是在此基礎上,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前瞻性的考慮建設需求的適用性、協同性,以及系統的健壯性和可擴展性,有效融合各類新技術應用,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造、提升或者新建,為各類數據的合規共享預留必要的空間,實現推動信息化建設體系變革的目標。
數字化建設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納入信息化建設中長期規劃,從整體布局出發,明確目標任務、路線圖等。在分階段實施過程中,應充分考量其承接及遞進關系,制定詳細計劃作為指導,在此基礎上形成配套實施方案,結合預算資金、人員配置等工作實際,在“最需要改造”和“最容易推進”等方面做好取舍,在確保整體進度的同時,更好滿足業務發展需求。同時,對數字化時代風控體系要進行頂層設計,與業務規劃、數據規則、科技規劃等相互銜接、相互促進,統籌部署、統一推動,強化前、中、后臺三道防線協同聯動,提升資源整合能力。
攻關核心技術,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關鍵技術更迭速度快,競爭力度大。因此,應加大對金融數字化核心技術的研發投入,建立專門的技術研發團隊,聚焦關鍵技術領域,加強對核心技術的攻關。牽頭建立金融數字化技術研發平臺,提供技術支持和資源共享,為金融科技企業和研究機構提供創新環境和合作機會。落實好技術應用,以群眾需求為牽引,引導金融機構做出更好服務人民的金融產品,讓社會公眾看得見、摸得著、聽得懂、學得會,使社會公眾成為數字化建設的評價者、參與者,推動技術的廣泛應用和創新,提升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效率,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加穩定和可持續的支持[5]。
高標準、高質量的完成數字化建設目標,需要制度標準的先行化引領。應充分發揮金融標準示范作用,積極組織開展各類創新技術應用標準研究制定工作,形成數字化建設過程中新技術應用的規范化。堅持加強黨的領導和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相結合,堅持全面部署和試點帶動相促進。立足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聚焦基礎性和具有重大牽引作用的改革舉措,探索開展綜合性改革試點,為國家戰略實施創造良好條件。圍繞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共性需求等有序開展試點示范,鼓勵各地開展應用、服務和模式等方面創新,實現“國家統籌、地方創新、各地復用”。科學把握時序、節奏和步驟,推動創新試點工作總體可控、走深走實。
安全問題是數字化建設過程中絕不容忽視的問題,當前基于傳統安全理念構建的防護體系成熟度較高,但新技術不斷引入的新形勢下,增加了其安全防護能力的不確定性。需要引入新的安全技術理念,如零信任等,對原有安全架構進行升級甚至重構,有針對性的強化監測預警、應急處置措施等,打造動態可擴展的安全防護體系同樣是數字化建設進程中的重要一環。應進一步建立健全動態監控、主動防御、協同響應的數字政府安全技術保障體系。在日常監控、通報預警和應急處置方面,充分利用主動監控、智能感知、威脅預測等手段,擴大網絡安全態勢感知與監控覆蓋面,增強重大網絡安全事件、網絡泄密事件的預警與檢測能力。
數字化建設迫切需要一支成熟高效、技術能力過硬的人才團隊,需要高度重視數字化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機制,鼓勵通過參加專業培訓、認證考試等方式提升能力水平。持續提升干部隊伍數字思維、數字技能和數字素養,創新數字政府建設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機制,建設一支講政治、懂業務、精技術的復合型干部隊伍。深入研究數字政府建設中的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
人民銀行的數字化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統籌數字化技術、安全保障、人才隊伍建設等各項要素,強化制度規范和金融標準引領作用,增強建設進程的體系化、規范化、標準化,充分發揮示范效應,引導構建具有高度可用性、創新性、普惠性的金融信息技術體系,正視新技術引入的新風險,強化數據安全防護措施,規范金融數據共享,分階段、有側重地逐步推進數字化建設進程,為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