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蕎 孫雨婷
(中國人民銀行吉林省分行,吉林長春 130051)
在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嚴肅財經紀律的大背景下,各行各業不斷完善內部控制體系,約束財務活動,壓縮違規空間,制度執行力不斷增強,但仍有部分財務人員有章不循、違規操作,大額挪用公款,這些案件的發生,均不同程度暴露出相關單位風險意識薄弱、制度執行流于形式、內部控制設計淪為“墻上制度”等問題,致使公共資金安全受到嚴重損害。本文收集整理了部分財務案件,通過梳理其中隱藏的風險點,開展內部控制風險課題研究,進一步探索基層央行內審部門深入、高效地開展審計監督的思路與途徑。
挪用公款案件的高發說明部分財務人員理想信念缺失、價值觀扭曲、紀法意識淡薄,但從單位(部門)內部控制角度看,往往在兩個層面存在缺失或疏漏,為案件的發生提供了便利條件。一是操作層面有章不循,內控制度形同虛設;二是監督層面不深不細,未能及時發現風險隱患。
一是不相容崗位未分離。如對財務活動的內部牽制和崗位制衡落實不到位,相關案件中存在出納兼任會計或兼任收入、支出賬目登記工作的情況,導致錢、賬管理“一手清”。二是現金管理不規范。如出納未及時將現金存入銀行,存在“坐收坐支”現象,引發資金被挪用風險。三是賬務核對不規范。如會計未親自到銀行網點領取銀行對賬單,而是由出納代??;也未定期查看銀行存款賬的發生額和余額,因此未發現出納編制的虛假銀行存款余額表或對賬單。當財務活動涉及多個部門時,會計財務部門也未能定期與有關業務部門進行對賬。四是重要崗位人員管理不規范。如對直接涉及財物收支的人員管理松懈,未按照制度規定進行崗位輪換,未執行強制休假制度或制度執行不到位,甚至未將附屬單位相關人員納入要害崗位管理考核體系進行管理。相關案件中存在人員長期不脫離崗位,處于監督的“真空”地帶,致使挪用公款行為在不掩蓋證據、不銷毀憑證的情況下持續多年未被發現的情況。五是會計核算工作不規范。如會計在沒有現金收據的情況下,就對收取的水電費進行入賬,未堅持“有賬有據,賬據相符”原則。六是重要物品管理不規范。個人U盾、密碼保管不當,被他人盜取、偷窺,導致公款被轉移至個人賬戶;印章使用保管不規范,出納私自使用財務印章、法人章等銀行預留印鑒出具現金支票取款。七是會計基礎工作薄弱。如部分附屬單位賬、簿建賬思路不清,未按照制度要求裝訂保管會計檔案,致使憑證裝訂不全,甚至丟失。
一是負有監督檢查職責的人員未能有效履行監督職責。相關財務案件的作案手法一般并不高明,但由于會計及會計主管等人員履職缺位,以信任替代監督,缺乏風險防控意識,致使內部控制失效,為“有心人”挪用公款提供了可乘之機。二是業務檢查和內部審計不夠深入。涉案單位在日常開展的專項檢查中存在“走過場”現象,未將現金日記賬、銀行存款日記賬與銀行流水進行核對,無法發現隱藏的資金風險;同時內部審計對資金往來關系關注不夠,導致沒能及時發現內部控制漏洞和薄弱環節。三是問題整改責任壓得不實。審計中發現的問題在整改情況報告中雖然已整改到位,但實際情況截然相反。部門負責人對整改落實工作關注督促不夠,存在“口頭整改”“書面整改”等情況;內審部門整改評估工作不到位,對整改情況的核查多以被審計部門自查自糾報告為依據,沒有進行認真復核,問題整改效果欠佳。四是員工異常行為排查、個人重大事項報告等工作流于形式。對員工“八小時外”管理松懈,對員工生活和思想動態缺乏了解,沒能及時發現不良傾向。
大多數挪用公款案件反映出的共性問題就是資金管理內部控制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基層單位內審部門應“以案為鑒”持續提升履職能力,提升審計發現問題質量,及時發現風險隱患,以審促改、以審促建、以審促管,做到“治已病,防未病”,為公共資金安全保駕護航。
聚焦審計質量控制的關鍵環節,從項目立項、審前調查、現場審計、文本規范、報告審核等程序入手,推進各個流程的標準化、規范化、精細化。探索開展清單式審計,一是將重點關注的審計內容逐項分解,引導審計人員“按圖索驥”,確保“不缺項”“不漏項”,保障審計內容的全面性。二是列明審計思路和審計方法,明確所需資料和格式標準,保障審計過程的科學性和規范性。三是將審計發現問題清單化,明確相關人員責任,便于后續整改跟蹤銷號,保障審計結果的嚴肅性。
一是提高審計人員專業素養。通過開展審計實務大講堂、深化實務導師制、以審代訓、鼓勵審計人員開展跨專業的交流實習等措施,加深審計人員對重點政策和重點業務的理解,做到從財務看業務、從業務看管理,提升審計人員揭示問題的高度和準度。二是強化科技強審力度。加強審計信息化建設,強化大數據思維,善于運用輔助審計系統發現問題線索,揭示隱匿問題。三是扎實開展研究型審計?,F場審計時,不定期召開階段性審計交流會議,激發審計人員思想風暴,通過關聯業務發現問題線索;撰寫報告時,開展“課題式”研究,深入剖析問題背后的體制性障礙、機制性缺陷、制度性漏洞,有針對性地提出審計建議。
一是加大對審計發現問題整改工作的跟蹤督促。對于審計實施過程中發現可立行立改的問題,督促被審計單位或部門按照要求限時糾正、立查立改,力爭在審計結束的同時,將查出的各項問題也全部整改到位。對尚未完成整改的問題進行綜合研判,要求被審計單位或部門詳細說明原因,明確整改時限與目標要求;對因歷史遺留、體制機制等原因一時無法整改到位的,要求被審計單位列出整改計劃,后期進行跟蹤銷號,確保問題整改到位。二是扎實開展審計整改評估。在被審計單位或部門上報整改報告的基礎上,通過非現場調閱相關資料及現場開展評估等方式,對問題整改的及時性、真實性和完整性進行核實,確保審計發現問題整改到位。三是通力協作充分發揮“大監督”機制。進一步凝聚與紀檢巡察、組織人事、條線管理等合力,通過報告抄送、風險提示、一對一溝通等方式推動信息互通、成果共用,實現對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的系統性監督管理,更好實現問題源頭治理、履職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