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華 劉青玉
內容提要 概括提出并深入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黨的二十大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也是科學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最新成果。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當前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也是我們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中國式現代化是堅持“兩個結合”的獨特創造,“兩個結合”賦予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的時代內涵,始終連接著世界現代化運動與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從大歷史觀出發,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任務,促進了中國式現代化與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以及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有機相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落后國家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進入更高社會發展階段的偉大創舉,是科學社會主義學說從理論到現實的偉大成功,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將現代化建設的一般規律與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與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巨大成功。
概括提出并深入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黨的二十大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也是科學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最新成果。黨的二十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及中國式現代化,發表了“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等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務。此外,習近平總書記還在廣東、陜西和江蘇等地考察以及出席中國—中亞峰會、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等一系列重大活動中,多次深入闡述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中心任務,逐步構建與形成了一個系統的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擘畫與指明了未來黨和國家的發展方向,從而促進了中國式現代化與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以及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有機相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和闡發的“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是中華民族和全國人民的共同意志,是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做出的科學完整的戰略部署,為深化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正確方向,為推進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確立了行動指南,為促進和形成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中國方案。正確理解與深刻闡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中心任務的學理認知和實踐要義,是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任務。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當前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也是我們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凝聚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持續接力探索現代化的心血與智慧,融合了“中國”與“現代”兩大元素,是在更加注重結合中國國情和汲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基礎上建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新模式。習近平總書記從大歷史觀入手,以馬克思現代化理論為依據,全面把握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本質屬性和顯著特征,深刻闡述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這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堅持將馬克思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般規律與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歷史自信,從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探索提供了旺盛的生命力,為中國社會的全面進步注入了巨大活力。
中國式現代化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人為刻意杜撰的。雖然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著作中沒有關于現代化的直接論述,但他們在談論世界歷史、近現代文明、大工業、全球化等相關主題時已涉及現代化問題,并表達了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理想憧憬,這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豐富的思想源泉。在馬克思的視野中,現代化標志著社會各個機制體制的功能性轉化,是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徹底變革。在眾多西方學者為資本主義工業化、西方現代化模式“高唱贊歌”之時,馬克思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形式是現代化的中間產物,這種以現代工業發展和資本邏輯為特征的現代化,在為邁向更高層級的現代化創造物質基礎的同時,也為自己創造了“終結者”和“掘墓人”。因此,馬克思強調只有共產主義社會才是人類現代化的未來歸宿,資本主義現代化并不是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板,落后國家如俄國也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而進入社會發展的更高階段,邁入現代化國家的行列。
“世界歷史”是理解馬克思關于現代化觀點的重要概念。馬克思和黑格爾對“世界歷史”問題的研究存在著密切的關聯。有別于維科、伏爾泰、康德基于歷史科學層面研究“世界歷史”的范式,黑格爾認為真正的“世界歷史”應是“哲學的世界歷史”,因此“世界歷史”只有在“歷史哲學”中才能呈現其本質。黑格爾將“世界歷史”納入“絕對精神”范疇,進而說明歷史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神學目的的“內在必然性”,據此黑格爾得出結論,世界歷史構成了單個主權國家的“本體”“定在”,各個國家和民族就其自身而言,都僅僅具有“相對價值”[1]吳宏政、李沐曦:《馬克思對黑格爾世界歷史理論的改造》,《學習與探索》2021年第7期。。馬克思則對黑格爾的“世界歷史”理論進行顛覆性“改造”,并以“唯物史觀”范式對其進行批判,他將國家和民族視為世界歷史的基礎,認為人類自由和個人獲得徹底解放才是“世界歷史”的最終目的[2]蔡文舉、付洪秀:《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理論進路》,《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6期。。同時,馬克思還強調:“大工業創造了交通工具和現代的世界市場,控制了商業,把所有的資本都變為工業資本,從而使流通加速……它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6頁,第566頁。由此可見,在馬克思看來,近代以資本邏輯為主導的大工業發展使人類社會迎來了真正的“世界歷史”。他在揭示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開啟世界現代化進程的同時,也指出這種現代化方式給社會帶來了不安、動蕩乃至分裂。“大工業通過普遍的競爭迫使所有個人的全部精力處于高度緊張狀態。它盡可能地消滅意識形態、宗教、道德等,而在它無法做到這一點的地方,它就把它們變成赤裸裸的謊言。”[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6頁,第566頁。
近代歷史證明,以資本邏輯為主導的現代化之路具有生產力發達、工業化程度高、市場全球化等顯著特征,但無法避免伴隨其出現的各種流弊,如無止境地追逐剩余價值造成對資源的肆意掠奪、畸形消費的形成、對科技力量的迷戀和貧富差距的拉大。因此人們亟待尋找與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下現代化之路迥異的現代化發展理念,創造一種新型的人類文明形態,而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體系為我們提供了解決難題的答案。從馬克思的相關思想觀點來看,由于各國的地理位置、氣候情況、社會環境皆有不同,與之相關的歷史文化傳統、具體發展情勢也存在差異,而現代化進程中又會出現形式各樣的不確定因素,因而各國現代化的發展理念與路徑也會有所差別,不可能存在均質、同質、放之四海皆準的現代化統一模式。脫離各國國情談論“現代化”只是一種抽象空洞的表達,只有將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體系,即立足于人類獲得徹底解放立場的現代化發展理論,與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開拓出有別于西方現代化之路的新道路。可見,“世界歷史”開辟了近代歷史的文明先河,也為人類現代化發展之路構建了基本框架。馬克思對于世界歷史以及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科學分析與細致闡述,啟發各國共產黨人應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勘定本國現代化的具體路徑,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形成正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生動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 世紀馬克思主義。”[3]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7月2日。這一重要論斷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具體實際”同時提出,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由“一個結合”向“兩個結合”的邏輯演進與提升,是新時代續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必然要求,凸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和21 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中的戰略地位,為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發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行動指南。
首先,中國式現代化是堅持“兩個結合”的獨特創造。中國的現代化由來已久,但是中國式現代化卻是在中國共產黨堅持與貫徹“兩個結合”中形成與發展起來的。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一方面,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式現代化創舉改寫了近代以來西方現代化的發展定式,極大地充盈了現代化的豐富實踐。另一方面,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就標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屬性,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之所以能夠行穩致遠,就是因為有黨的全面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保障。黨的領導落實到黨和國家事業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始終是中國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新時代十余年來黨的領導為中國式現代化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不竭動力,擘畫了民族向著偉大復興奮斗的大棋局,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強大生命力。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的長期執政和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不斷探索,使得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從一開始就是全面的、系統的而非片面的、淺層的,這是我們黨在領導億萬人民創造經濟飛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的基礎上走出的一條成功道路,既有各國共同特征也有中國特色。
其次,“兩個結合”賦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的時代內涵。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職責。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規律,更要符合本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的基本屬性。在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從人口規模、共同富裕、兩個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等五個方面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鮮明的中國特色;從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等九個方面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深刻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辟更加寬廣的時代前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個重大命題本身就決定,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1]習近平:《不斷深化對黨的理論創新的規律性認識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取得更為豐碩的理論創新成果》,《人民日報》2023年7月2日。在堅持“魂脈”和“根脈”基礎上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注入了嶄新的時代內涵。這一嶄新的時代內涵,充分反映了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的理論創新品格,生動展現了黨領導億萬人民堅持探索和不懈奮斗的實踐征程。
最后,“兩個結合”始終連接著世界現代化運動與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兩個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核心內涵,體現了黨的理論創新主旨、方向與目標。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現代化發展從來沒有也不可能置身于世界之外,而世界各國的現代化運動時至今日依然在不斷深化與發展之中。人在本質上是一種類的存在,強調人的類存在性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繼承與創新。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國戰略博弈全面加劇,“危”“機”同生并存,局部戰爭、動蕩、恐怖主義等仍然威脅著人類安全。面對如此變局,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符合世界各國及其人民的意愿。歷經百年時間,作為“后發超越”型現代化國家的中國愈發強烈地感受到中國式現代化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意義。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具有本國的鮮明特征和獨特優勢,蘊含著極其豐富的邏輯思維,體現了現代化的特殊性與普遍性、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辯證統一。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僅連接著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同樣也連接著世界現代化運動,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們愿意同各國一起努力以中國式現代化新成就為世界發展提供新機遇,為人類探索現代化道路和更好的社會制度提供新助力,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之一,適應中國全局與世界大局關系的新變化,體現了中外優秀文化和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是維護世界安全的必然要求。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我們黨與國家、民族、個人的共同理想,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始終連接著中國人民的美好生活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彰顯了中國社會進步的巨大合力。中國的現代化是19世紀世界現代化浪潮沖擊下的必然產物,肇始于地主階級標榜“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后歷經資產階級改良派與革命派領導的各種現代化的探索和嘗試,最終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億萬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從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進程看,臨摹西方現代化并不能真正完成“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初心使命的中國共產黨認識到這一歷史教訓,在對共產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信念的始終堅持中,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立了新中國,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并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偉大實踐的宏偉藍圖。
“現代化”一詞是伴隨著“世界歷史”“近代文明”“全球化”而產生的。“世界歷史”首先蘊含著以往局域性的或民族的歷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各個國家、各民族之間普遍的世界性的交往。在中國,“現代化”是西方舶來品,生動表現了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諸多領域的廣泛變革。現代化傳入之后的較長一段時間,人們都將“現代化”等同于西方化,西方現代化道路儼然成了世界各國邁向現代化的普遍道路。然而西方現代化自歐洲文藝復興引領啟蒙運動歷經數百年的發展之后,在20世紀呈現了“背反”現象:一方面現代化帶來了生產力的空前進步和物質享受的不斷滿足,另一方面又使人們面臨價值觀、情感、信仰等危機。對此,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西方便興起了對現代社會的批判和反思,主要流派包括后現代主義和二次現代化,由此在現代化的問題上“西方中心論”實際上已經不攻自破。
作為現代化的后發國家,中國式現代化自然被賦予了現代化的一般特征。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從傳統基礎上逐步創新發展起來的,依循生產力進步推進生產關系改善及上層建筑變革的現代化一般規律。從被動接受到主動選擇的轉換,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成功選擇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哲學迷思,超越了以資本邏輯、物質膨脹、私利橫行為特征的西方現代化模式,開創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書寫了人類文明向多樣性、多層次轉向的精彩華章。另一方面,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式現代化是在解決中華民族獨立及其遺留問題、與西方國家關系問題以及國內現代化建設與發展中形成的,這一發展路徑依循了社會主義國家現代化的普遍性規律,完成了對西方現代化的突破和超越,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和國情屬性。
中國式現代化對西方現代化的突破和超越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中國式現代化摒棄了西方現代化形成過程中的掠奪和殖民等特征,代之以公平、平等、共富等顯著特點。近代中國內憂外患,在舊世界秩序裹挾下,中國曾經被動地選擇了西方現代化模式,然而“賽先生”“德先生”并不能挽救危難中的國家。俄國革命的勝利在資本主義的鏈條上鑿開一個缺口,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向世界宣告新制度體系的形成,也為中國提供了通向現代化之路的全新選擇。從此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在百余年來的奮斗中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這奠定了中國走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制度基礎。第二,相對于西方現代化的“串聯”模式,即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依次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遵循“并聯”邏輯,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齊頭并進,實現了工業文明、生態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中國僅用幾十年就走過了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幾百年的現代化發展歷程,從現代化的“追趕者”變成新型現代化的“開拓者”。第三,中國式現代化不斷推動過程中取得的卓越成績令世界矚目,這一現代化形式的成功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也深刻改變了世界格局,引導并帶動了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群體性崛起”,以其獨特的溢出效應為解決和平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等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如前所述,中國的現代化意識萌芽于近代的救亡圖存,但由于文明蒙塵、國家蒙難,傳統中國社會無力承擔民族復興重任,實現現代化更是無從談起。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當時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送來了以無產階級宇宙觀觀察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思想武器,同時也為中國人民送來了現代化的希望之光。從此“以俄為師”“走俄國道路”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就成了中國人民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開辟了廣闊的前景。1945年4月,毛澤東在黨的七大所作的《論聯合政府》報告指出:“在抗日結束以后,可以預斷……中國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而斗爭,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斗爭。”[1]《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1頁。1949年3月,臨近新中國成立之際,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在革命勝利以后,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2]《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7頁,第1476頁。同年6月,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再次強調:“使中國有可能在工人階級和共產黨的領導之下穩步地由農業國進到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到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消滅階級和實現大同。”[3]《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7頁,第1476頁。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的成就,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中國共產黨就此開啟了探索如何將落后的東方大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實踐歷程。
1964年,周恩來在第三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系統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四化”概念的確立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實踐依據,初步指明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進方向。改革開放以后,黨和國家把事業重心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鄧小平提出中國將要實踐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模式,是立足國情的、循序漸進的,以滿足人民現實生活和事業發展需要為出發點的現代化,并將這一中國式現代化社會概括為“小康社會”。黨的十五大不斷豐富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與規劃,提出了“富強文明民主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黨的十六大以后,黨和國家一方面加速推進小康社會建設,另一方面進一步深化現代化內涵,提出“四位一體”的現代化總體布局。這一時期,我們黨先后將精神文明、和諧社會、民主法制納入現代化的范疇與議程,這一創造性提法使我們更加堅定了邁向民族復興的步伐,也使中華民族復興更加具體化、科學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美麗中國建設又取得了卓越成就,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的目標更加突出,黨的十九大報告將“美麗”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標識和主要特征,提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五位一體”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這一提法科學地回答了民族復興、民族繁榮昌盛的方向性問題,更加有利于凝結形成偉大夢想的感召力,激勵著億萬人民繼續開拓進取,腳踏實地將夢想變為現實。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很強烈的歷史縱深感,它植根于自己的歷史,立足于現實的處境,面向著未來的光輝前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中國人民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做出的整體性戰略部署,是我國56個民族14億多人口的共同心愿。
早在2013年3月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將中國夢的科學內涵明確概括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4]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從三個維度對此進行了高度凝練,明確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以及始終為之奮斗的主題,初步搭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論架構。此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談及“中國夢”的問題,從黨和國家、民族以及個人的層面深刻闡述了其內涵與實質。黨的二十大上,習近平總書記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把握世界歷史的發展脈絡和正確走向,在認清我國社會發展、人類社會發展的大邏輯大趨勢的基礎之上,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現實以及實踐要求,進一步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和應有之義,推進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話語表達與實踐創新,提出了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新語境。
這一新語境的提出是黨深刻總結我國現代化發展經驗,系統把握社會主義制度下作為東方大國的中國如何加快現代化步伐的原創性理論貢獻。這一理論創新分別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準則展開中國式現代化的絢麗圖景,從而使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更加可感可行。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高質量發展反映了在人口規模巨大的國家實現現代化宏圖的首要任務。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總結和概括新中國成立以來民主政治實踐而提出的重要概念,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側重強調在物質豐裕的現代社會,廣大人民對精神生活的希冀和渴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則將綠色化、生態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形成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統一。一言以蔽之,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極大推進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凸顯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征程中的目標價值,更好地推動了社會的全面進步。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社會理想在中國的生動反映,是落后國家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進入更高社會發展階段的偉大創舉。馬克思關于俄國跨越“卡夫丁峽谷”的設想為中國共產黨人正確把握落后國家如何實現社會理想的問題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持續接力,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靈活運用馬克思跨越“卡夫丁峽谷”的思想主張,從被動裹挾到主動選擇,探索出一條立足本國國情、融合本民族文化特點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這種被賦予巨大張力的中國式現代化正在逐步實現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偉大變革與快速發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大敘事提供了不竭的力量源泉。
如前所述,馬克思在晚年時期研究的“亞洲社會”“東方社會”是相對于“西方社會”而言的,是占世界人口絕大多數、以東方世界為背景的國家和地區,尤其以印度、中國、俄國最為典型。早在19世紀50年代,馬克思就開始研究東方問題,并得出初步結論,即“亞洲式社會”在土地制度、經濟形態、生產方式和社會結構等諸多方面與“西方社會”截然不同,因此馬克思斷言東方落后國家和地區未必會走上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發展道路,但此時馬克思并未能揭示出亞洲社會未來獨特發展道路的具體路徑。19世紀50年代以后,馬克思一度致力于資本主義社會的起源、地租、高利貸等問題的鉆研,同時多方面涉及亞洲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前人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明確指出人類社會歷史的分期問題,并揭示了存在于“亞洲社會”的亞細亞所有制形式是與西歐資本主義社會并存的制度形式。這一發現為當時“全盤西化”的均質近代世界文明圖景增添了一抹亮色,表征了人類社會通向現代化道路的多樣性、異質性。19世紀70至8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在與俄國青年的通信中回答了關于俄國的現代化問題。例如在《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和《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中,馬克思在論述關于俄國未來的前途命運時指出,俄國未來可能存在的發展途徑有兩條,一是遵照西歐現代化發展范式成為資本主義國家,二是可能跨越“卡夫丁峽谷”,汲取資本主義一切文明成果,避免走西歐那樣的資本主義道路,直接獲得社會主義的新生,但實現這條途徑的前提條件是俄國農村公社“和控制著世界市場的西方生產同時存在”[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5頁。。馬克思強調兩條路徑都有可能,而最終選擇哪條取決于俄國所處的歷史環境。很顯然,馬克思認為以資本邏輯為導向的西歐現代化方式并非世界其他國家的必然選擇。
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兒女團結一心,同舟共濟,締結了守望相助、交融互通的民族情誼。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在一次次抗擊外侮的斗爭中,浴血奮戰,捍衛了國家尊嚴和民族獨立,56個民族同心同德,書寫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黨緊緊依靠人民,穩經濟、戰貧困、促發展、控疫情、應變局、化危機,跨過了一個個看似無法逾越的鴻溝。以全面深化改革實踐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億萬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進步和發展的動力之源,新時代十余年就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十余年,踏上新征程,面對前進道路上可能出現的機遇和挑戰,在改革實踐中求新求變、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充分激活社會創造活力是推進和拓展中國現代化事業的主動性選擇。例如,繼續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開放,推動形成高水平對外開放,把實施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極大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再如,加快構建與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更好地促進和帶動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又如,加快科技創新速度,在不斷提高國家綜合國力和競爭力的前提下主動把握在國際競爭中的主動性。凡此種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鑄造了中國奇跡,發揚了偉大斗爭精神,為中華民族復興提供了動力源泉。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凝聚起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任務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和共同意志,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成功。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 年版,第22頁,第21 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 年版,第22頁,第21 頁。。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還提出必須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好更快地向前發展。在黨的十九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社會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意味著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也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日報》2017 年10月28日。,從而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新境界。因此,新時代明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任務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原則,指明了中國社會的前進動力和未來的發展方向,既順應了社會歷史發展的時代大潮,也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本真意愿,正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社會理想在當代中國的生動實踐,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超越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唯一正確道路。
講一個民族的復興無外乎有兩個條件:第一,該民族曾經有過輝煌歷史。若一個民族從未有過足夠的輝煌,便沒有資格提及“復興”問題。第二,該民族曾經歷過輝煌,卻衰落了。若一個民族一直興盛而沒有衰落,也無須談論“復興”問題。這兩個方面對于中華民族來說都是客觀存在的。中華民族曾有過輝煌的過去,但近代以來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尋求人民解放、爭取民族獨立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指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這既是我們黨領導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新發展理念的‘根’和‘魂’。”[1]習近平:《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一百多年前孫中山的《建國方略》繪制了中國現代化的第一張藍圖:在中國的北部、中部、南部各建一個“如紐約港”般的世界級大港;修建10萬英里鐵路,把中國的沿海、內地和邊疆連接起來;開鑿、整修全國的水道和運河,大力發展內河交通和水利、電力事業……[2]孫中山:《建國方略》,中國長安出版社2011年版,第85—96頁。如今的中國,高峽出平湖、公路連成網、港口連五洋,2021年全長825公里、設計時速120公里世界首條環沙漠鐵路建成。中國式現代化所創造的“中國奇跡”遠超孫中山先生最初的設想。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麗圖景不僅體現在基礎設施建設和科學技術發達程度方面,還體現在社會平等自由、人民精神生活豐富等多個層面。如2021年我們黨帶領人民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3.6億人,全民醫保基本實現。國家文化軟實力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中國精神、文化自信、中國價值得到充分彰顯和認可,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這也確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我國已經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
誠然,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任重道遠。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人篳路藍縷,持續接力,始終堅持推進與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主線主題主要任務就是為了爭取早日實現這一重要使命,并繼續帶領中國人民走向更高階段的理想社會。然而,社會主義國家的現代化道路并非平坦通途,20世紀的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導致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于《共產黨宣言》誕生以來從未有過的低潮時期。從那時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推行“和平演變”戰略的重點開始轉向中國,并千方百計地圖謀用他們那一套政治觀點、意識形態、價值導向、生活方式來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時至今日,雖然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已成為我國社會思潮的主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但由于時代轉換、社會轉型、體制轉軌的過渡性及其不確定性,市場經濟發展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人們的思想活動出現了明顯的多元性、差異性、多變性和選擇性,我國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產生矛盾運動,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有鑒于此,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把握三個方面:一是無論時代和條件如何變化,我們都要始終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為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而斗爭的偉大工程必須行穩致遠。二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雖然取得了歷史性的重大成就,但我國總體上還是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發展與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勢必成為我們今后很長一段時間重中之重的任務。三是必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大發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