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文芳 余耀清
作者簡介:陸文芳,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教師發展中心初中語文教研員,高級教師。余耀清,江蘇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任教于南京市雨花臺中學,現援疆支教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寧市第28中學。
課題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十三五”規劃課題“區域推進初中生整本書閱讀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D/2020/02/96。
摘要:特級教師余耀清以統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課文《女媧造人》為例,緊緊圍繞心理、動作細節描寫等教學點,以“講故事”為教學的觸發點,引領學生在閱讀中理解女媧的形象及精神,并借助場景和情境的創設,培養學生語言和思維的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為神話類教學提供借鑒價值。
關鍵詞:神話;整本書閱讀;《女媧造人》;設計;實錄
一、設計思路
(一)教學目標
1.會讀、會寫,理解課后“讀讀寫寫”中的詞語。
2.能梳理故事情節、概括故事內容。
3.理解細節描寫對表現人物的作用。
4.能概括女媧的形象、理解女媧的精神境界。
(二)教學重點
1.心理、動作等細節描寫對表現人物的作用。
2.概括女媧的形象、理解女媧的精神境界。
(三)教學難點
能根據《女媧造人》的主題開展合理想象,為神話的結尾補充相關情節。
(四)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簡介作者及體裁。
2.初讀感知,了解主要內容。
這一環節主要是默讀、快讀。在默讀中快速圈畫、積累字詞,初步了解文本的主要內容,梳理故事情節。此環節主要是對目標1、2完成任務驅動型閱讀學習。
3.細讀文本,理解形象。
這一環節主要是精讀、細讀、研討補白。學習環節是:其一,圍繞心理細節描寫感知、概括女媧形象及品格;其二,圍繞動作細節描寫來感受、理解女媧的形象及品格;其三,對比三次“造人”過程中的場景,補白細節,深化認知女媧的精神形象。這三個細讀板塊將緊緊依靠目標3、4的任務驅動,以講故事為激發興趣、進入閱讀情境的突破口,引領學生進行階梯式的文本細讀,在“用教材教”文本中人物的心理、動作描寫的基礎上,通過引領學生補白語言、場景,培養學生的語言和思維的再生力,進而讓女媧的形象更加豐滿,并使學生達成對文本更深層次的認知與理解。
4.概括神話故事的主要特點。
教師引領學生從文本的內容安排、情節結構、人物形象、語言風格、表現手法等各方面舉例,并概括神話故事這種文學作品體裁的特點。
二、課堂實錄
(一)新課導入,簡介作者及體裁
師:今天老師將和你們一起閱讀一篇神話故事。
(二)初讀感知,了解主要內容
(學生默讀、快讀,圈畫、積累字詞;初步了解文本的主要內容,梳理故事情節)
師:這篇神話故事是圍繞什么事件展開的?
生:圍繞“女媧造人”事件。
師:那圍繞“造人”這兩個字,依次寫了哪些與“造人”相關的內容?
生:依次寫了造人的原因、造人的經過、造人的結果。
(三)細讀文本,初步感知女媧形象
(學生精讀1~4節,圍繞心理描寫的細節,感受理解女媧的品格與形象)
師:傳說女媧是天上神通廣大的神仙,她美麗、自由、快樂,一天能變化七十次。這樣獨自享受生活,多么自在,可她為什么偏偏還要造人呢?請大家精細默讀1~4節,從文字里找到真正恰切的理由。
(學生快速默讀、討論)
生:女媧認為世間有太陽月亮、山川草木、鳥獸蟲魚,單單沒有人類,顯得有些荒涼寂寞。
生:女媧走在茫茫原野上,看到周圍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獨。
師:是啊,此情此景讓女媧怎能不焦急?那么,她是怎么想的?
生:她覺得應該添一點什么東西進去,讓它生氣蓬勃起來才好。
師:這句話該怎樣讀?
(學生朗讀,重讀了“應該”“生氣蓬勃”“才好”)
師:你為什么要重讀“應該”“生氣蓬勃”“才好”這些詞呢?
生:重讀“應該”,能體現女媧的主動性,突出她內心的責任感與擔當。
生:重讀“生氣蓬勃”和“才好”,能體現女媧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師:“她覺得……”這是對人物哪方面的描寫?
生:心理描寫。
師:文中還有這樣的描寫嗎?
生:她忽然靈機一動,世間各種各樣的生物都有了,單單沒有像自己一樣的生物,那為什么不創造一種像自己的生物來加入到世間呢?
師:應讀出什么語氣,重讀哪些詞語,為什么?
生:應該讀出反問語氣,重讀“為什么不”,這樣能讀出女媧的責任感與擔當。
生:重讀“像自己一樣”,這樣能讀出女媧的博愛、善良、無私,她一點也不介意別人和自己一樣,搶了自己的風頭。
師:那么,具有如此美好心靈的姑娘,會是一個什么樣的女神?
生:一個有責任擔當、善良博愛、心胸寬廣、美麗無私的女神。
師:請你們再次朗讀這兩處心理描寫,感受女媧善良而美好的心靈。
(學生讀后,教師給予點評)
(四)細讀文本,進一步理解女媧形象
(學生精讀5~18節,圍繞動作描寫的細節,感受與理解女媧的品格與形象)
師: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故事。如果讓你把這個故事講給上小學的學弟學妹聽,你覺得除了注意上面提到的故事的完整性,注意刻畫心理描寫的細節,還需要關注什么細節?
生:女媧造人的動作細節值得關注。
師:文中的確用了很多動詞。不過三次造人用的各組動詞有所不同,請大家在書中分別圈畫出來。
(學生圈畫、歸類)
師:先說說第一次造人的動詞……
生:先后使用了“掘起、摻和、揉團、捏”等動詞。
生:這些動詞準確、有序地寫出了造人的全過程,女媧造人雖然麻煩,但她很細心、耐心、精心。
師:想象一下,哪個動詞有助于表現女媧的形象?
生:“揉團”。這里連用三個“揉團”,我們似乎看到了女媧造人是多么耐心細致,生怕出一點差錯,就像母親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
生:這個“揉團”的過程,也揉進了母親的艱辛,還揉進了母親的慈愛。
生:“捏”字用得好。寫出了女媧的小心翼翼,生怕哪一點做不好,她想盡最大努力造出完美的人。
師:再來看看第二次造人的動詞有哪些……
生:“拉下、伸入、攪渾、揮灑”等。
生:這些動詞也是有序地寫第二次造人的過程。
師:這里寫道“她從崖壁上拉下一條枯藤”,告訴我們造人的工具是枯藤,而且是從崖壁上拉下來的。為什么強調是“枯藤”而不是新鮮的藤蔓?她為什么非要到高高的崖壁上去找枯藤?
(學生陷入沉思并想象女媧為什么刻意這樣做)
生:選擇枯藤而不是新鮮的藤蔓,說明女媧關愛、呵護、珍惜生命,有仁愛之心。
師:古人云“山高人為峰”。女媧認為,要造出像山一樣不畏艱難、沉穩厚重、頂天立地的“巨人”,這個造人的工具要有講究的,必須是長在巨峰下的長長的枯藤。
生:“揮灑”這個詞用得也不錯,寫出了造人的數量多,一灑一大片。
生:“灑”字,使人聯想到冬日陽光灑下一片溫暖。
生:這個詞用起來給人的感覺就像播撒甘霖雨露、播撒愛心。
師:也就是說,造人就是送給世界溫暖和愛心,徹底改變了原來那個荒涼寂寞的世界。由此看來,女媧還是一個什么樣的女神呢?
生:是一個充滿愛心和智慧的女神。
師:那再來看看女媧最終是怎么巧妙地結束她的造人過程的。這里使用了動詞……
(學生默讀,找到了“配合、創造、養育、延綿”等詞語)
師:有的詞并不是體現女媧造人動作的。
生:雖然不是女媧的動作,但辦法是她想出來的,這也正體現了她的智慧。
生:老師,這樣做是不是顯得女媧有點偷懶呢?
(其他學生也有點疑惑)
生:不是,我覺得這樣安排結尾,更貼近現實生活;因為人類并不是女媧造的,課文只是神話傳說。
生:我也覺得不是偷懶。女媧是把親情、溫暖、愛情都送給了人類,讓人類在生命中找到了快樂,這就是女媧的奉獻精神。
(五)補白文本,提升對女媧精神的認知
師:這個故事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前兩次造人成功后,女媧眼中會出現歡樂的場景,文中會出現描寫女媧動作和神態的句子,而故事的最后卻沒有類似的描寫。老師和你們共同完成結尾的補白如何?
(學生躍躍欲試)
師:多年后一個明媚的春天,女媧想知道人間怎么樣了,便從天外翩然而至,只見玄武湖邊,一對對情侶花前月下,初春的田野上,一家三代人正在散步……
生:老師,我覺得課文第一小節的太陽月亮、山川草木、鳥獸蟲魚等這些人出現之前就有的東西,也應該寫上。
老師:好啊,你想得真周到。如此,文章也好有個前后照應。你來完成補白如何?
生:女媧來到了玄武湖邊,只見一對對情侶花前月下,他們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岸邊的柳絲撫摸著湖面,水中藻荇搖曳,魚兒追逐嬉鬧……
生:女媧來到初春的田野上,小鳥正在枝頭歡唱,一只蝴蝶飛到了女媧的發卡上,在微風的吹拂下,蝴蝶不時扇動五彩斑斕的翅膀,一群孩子在田埂上追逐嬉戲……
生:老師,我補寫其他的可以嗎?例如多年前的雙休日,女媧曾來過此地的家教培訓機構,只見學生都背著沉重的書包,鼻梁上還架著與學識并不般配的眼鏡,這讓女媧皺緊了眉頭。而現在,國家出臺“雙減”政策減輕了學生的負擔,這些補課機構已經不復存在了??吹酱司?,女媧滿意地笑了……
師:這位同學很有創意。原來女媧造人,不僅“造”出了勤奮智慧、善良博愛、勇于擔當的人類,還“造”出了和諧美好、順應自然的社會呢!
(六)研討歸納神話故事的特點
(此處教師引領學生回望文本信息,從故事來源、情節安排、細節描寫、語言風格、人物形象、表現手法、社會效果等方面全方位地總結神話故事的特點,為下一步“講故事”專題實踐做準備)
神話故事的特點:
1.立足于現實生活,具有豐富的聯想與想象。
2.情節曲折、合理且完整,細節生動傳神。
3.語言活潑、有情趣。
4.情節感人,人物形象真實生動。
5.充滿正能量。
(七)專題實踐活動:講故事
(學生立足文本,先列提綱,然后關注細節場景、融入聯想和想象并講述故事)
三、教學評析
(評析人: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教師發展中心陸文芳)
《女媧造人》是一篇經典神話,余老師的教學設計尊重神話的教學價值,他通過引導學生發現隱匿于文本表達空白處的想象空間,幫助學生充分感受女媧的奉獻精神,從而深化了教學內涵。余老師通過開發潛藏于文本中的語用資源,讓學生在言語感悟、訓練、積累的過程中內化語言,在具體的語境中運用語言,為神話教學創設了一個優質的言語實踐平臺。他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建構了從言語張力到文化張力的神話教學范式,為神話類整本書閱讀教學奠定基礎并提供借鑒價值。
(一)瞄準語言運用點,落實語言運用訓練
在傳統的神話教學中,教師大多關注離奇的情節和奇妙的想象,往往忽略文字背后的言語魅力,而余老師能從課始就瞄準語言運用點,落實語言運用訓練。
在細讀文本、理解形象這一課堂環節中,余老師首先通過引導學生圍繞心理細節和動作細節來感知、概括、理解女媧的形象及品格。在初讀神話、感知情節時,余老師和學生共同探究女媧為何造人,當學生讀到“她覺得應該添一點什么東西進去,讓它生氣蓬勃起來才好”和“她忽然靈機一動,世間各種各樣的生物都有了,單單沒有像自己一樣的生物,那為什么不創造一種像自己一樣的生物來加入到世間呢”時,余老師不斷啟發學生用朗讀形象地還原女媧的心理。學生從重讀、語氣等角度進行揣摩與嘗試,最終明白女媧是一個有擔當、善良博愛、心胸寬廣、美麗無私的女神。
接著,余老師繼續帶領學生關注神話中女媧的動作細節,當學生仔細揣摩“掘起、摻和、揉團、捏”及“拉下、伸入、攪渾、揮灑”這些動詞時,女媧似乎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女神,而是一位呵護孩子的母親,兼具神性和人性。
最后,余老師和學生共同補白神話的結尾。整堂課的學習以及對一系列語言運用訓練點的把握,體現出余老師深厚的知識積累和極強的文本解讀能力,還體現了他對“神話”這一文體特點的精準把握。
(二)巧設鑒賞點,增強審美意識
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文學審美主要通過對文本語言形象的感受、領悟、想象、體驗、共鳴、凈化、欣賞、評價、表現等多種鑒賞活動來實現。余老師的課堂通過師生對話、互動交流構建了一個情境自然和諧的“審美場”,更是一種審美創造。
通過啟發學生重讀“應該”“生氣蓬勃”“才好”,引導學生鑒賞人物的心理描寫;重讀“為什么不”“像自己一樣”,引導學生讀出女媧的博愛、善良、無私,繼而精讀女媧造人的所有動作細節。余老師指導學生重讀、精讀、細讀、品讀、研讀,學生讀著這些充滿情感的文字,腦海中會自然浮現出溫馨舒展、安閑快樂的畫面。
審美的鑒賞與創造是基于語言與思維的融合,是學生更高層級的核心素養。審美鑒賞環節中適時的補白,常常會使作品的美點異彩紛呈。
例如,余老師將女媧第三次造人的過程與前兩次對比,引導學生發現第三次缺少部分動作與神態描寫,于是及時穿插并引入“補白”這一教學環節,將語文教學前后思維的連貫性、完整性體現得淋漓盡致。他接著說:“許多年后的一個明媚的春天,女媧想知道人間怎么樣了,便從天外翩然而至,只見玄武湖邊,一對對情侶花前月下,初春的田野上,一家三代人正在散步……”這種情境的創造,實現了想象和現實的一體交融,它既是對篇目的深度理解過程,也是一種延續文本情感的創新改寫過程。學生從生活的瑣事到思想的解剖,既有環繞親情、貼近地面的樸實交流,又有仰望蒼穹的美好追求。
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或切身感受人物的精神世界,或從鑒賞的角度結合生活體驗對文本進行補白,在審美過程中巧妙地實現了對美的再造。
(三)抓住細微點,探尋文化之源
神話教學既要關注由語言文字所構成的語勢層面、語義層面,更應關注語言文字背后的文化隱義層面;只有深入到神話教學的文化隱義層面,教學價值才會更加凸顯。余老師的《女媧補天》將對文化之源的探尋融入課堂細節中,真正做到了“羚羊掛角,無跡可尋”。
當有學生初步關注到女媧造人動作中有“拉下”一詞時,余老師沒有停留在女媧是如何“用力”地“拉”,而是及時順勢引導學生繼續走向文本深處,關注到整句“她從崖壁上拉下一條枯藤”的“拉下枯藤”這一細節,提出“為什么拉下的不是新鮮的藤蔓?為什么非要到高高的崖壁上去找枯藤?”在他的啟發下,學生認為“選擇枯藤而不是新鮮的藤蔓,說明女媧關愛、呵護、珍惜生命,有仁愛之心。”接著,余老師繼續補充,女媧認為要造出像山一樣不畏艱難、沉穩厚重、頂天立地的“巨人”,造人的工具要有講究,必須是長在巨峰下的長長的枯藤,這讓學生豁然開朗。最后,余老師得出“原來女媧造人,不僅‘造’出了勤奮智慧、善良博愛、勇于擔當的人類,還‘造’出了和諧美好、順應自然的社會”這一結論。至此,學生不僅感知到女媧的個體精神境界,更探尋到了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中的傳統文化精髓。
余老師學養深厚,多年來躬耕于語文教學研究領域。他的這節《女媧造人》踐行了“語文是一門語言運用課程”的基本思想,更是依神話之體而教,用貼切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從神話故事中汲取文化精髓,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而體現神話教學的哲學意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崔允漷.新課程呼喚什么樣的“新”教學[J].教育家,2023(2).
[3]徐靜.審趣·探思·尋根:《女媧造人》教學新探[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3(22).
[4]崔炳光.基于語文要素的主題學習實踐與思考:以《女媧造人》中的想象教學為例[J].語文建設,2020(13).
[5]申宣成.《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課例式解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2.
[6]葛勇.“每時每刻的事情”:語文學科育人的實踐與思考[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23(5).
[7]李吉銀.為美好品質而教: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語文學科育人實踐[J].江蘇教育研究,2022(25).
[8]楊崢.指向深度學習和實踐探索的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3(12).
[9]錢婷婷.審美視角下神話故事教學策略探究[J].小學教學參考,2023(16).
[10]由小娜.全景視域下的神話單元整體教學嘗試[J].小學語文教學,2022(14).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