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業明 何鑫
【摘要】拜物教具有三種歷史形態,即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資本拜物教。當今社會,拜物教的現象并沒有離我們遠去,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三種形態有了新的表現。本文旨在通過觀察當代社會中出現的新的拜物現象及其表現,運用《資本論》中馬克思拜物教批判思想,探究當代社會中的拜物現象,對于破解我國現存在的拜物教現象,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繁榮,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強國具有極其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關鍵詞】資本論∣馬克思∣拜物教∣當代價值
《資本論》是馬克思生前從各個方位剖析資本主義社會的文本,在對資本主義經濟現實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深刻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包含著豐富且深刻的拜物教批判思想。重溫馬克思《資本論》中的拜物教批判思想對于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一、《資本論》中馬克思拜物教批判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三種形態
1.商品拜物教。商品生產為商品拜物教的產生創造出所必需的條件,商品拜物教的神秘感是從商品形式本身衍生出來的。就商品形式本身來說,離不開對商品二因素的討論: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使用價值即有用性,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它只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商品的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作為決定價值量基礎的勞動數量即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交換是商品生產的目的,以交換價值為目的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方式的根本特征,正因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才使勞動產品具有了商品的形式。人們的私人勞動所形成的社會關系不能直接表現,必須通過商品與商品的社會關系所表現。
2.貨幣拜物教。貨幣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的發展形態。在商品生產的條件下,人們盲目追求商品,人與人之間的勞動關系被商品之間物與物的關系所代替。那么同商品拜物教的本質一樣,貨幣出現后人們致力于盲目追逐貨幣,以貨幣這種物質外殼掩蓋人與人的勞動關系,體現了貨幣對人的支配和統治的現象,這便是貨幣拜物教。貨幣拜物教如何產生?當貨幣成為一般等價物時,貨幣拜物教便出現了。要分析貨幣成為一般等價物,就需要從價值形式說起。在商品交換的過程中,價值形式從簡單的價值形式發展到擴大的價值形式,再發展為一般價值形式,最終演變成為貨幣形式。因此,馬克思總結到,一種商品具有一般等價物形式并成為貨幣。
3.資本拜物教。資本拜物教便是把資本增值看作一種神秘的力量。資本是一個極為抽象的形式,它表現為龐大的貨幣堆積,要了解資本必須知道貨幣是如何轉化為資本的。首先,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向資本轉化的前提。手持大量貨幣的人為了將貨幣轉化為資本,他們會尋找能夠為其創造源源不斷價值的物品——勞動力商品。然而這種勞動力商品僅僅是對于雙重自由的工人而言:第一,工人必須是自由人,不依賴于他人,能夠出賣自身的勞動力;第二,他沒有別的商品可以出賣,自由得一無所有[1]。因此,在貨幣持有者找到能出賣自己勞動力的工人時,資本才產生[1]。其次,勞動力作為商品,使用價值就是勞動,工人在生產活動中對生產資料進行加工使其變成可以流通的商品。同時,要使勞動力商品自身擁有價值,那么工人必須創造出比他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剩余價值。資本家正是通過勞動力這一特殊商品賺取剩余價值,這便是資本的源泉。
(二)實質:以拜物教的批判達到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
馬克思從資本主義社會的直接現實出發,從人們最常見、最平凡的商品開始分析,探究資本主義的經濟現實,揭露人被“物”奴役,人的關系被物的關系所掩蓋。從商品生產中看,資本家通過工資購買工人的勞動進行社會生產為其創造資本這種形式,從表面看好像沒什么問題,但實際上工人的勞動創造的價值比他本身的價值大得多,就是說,工人為資本家創造的價值遠遠大于資本家為工人支付的工資。并且,資本家越是通過延長絕對勞動時間和提高勞動生產率方式對工人進行壓榨與剝削,獲得的價值便越多。就如馬克思所批判的,由于資本無限度且盲目地追逐剩余勞動,通過不停壓榨工人貪求剩余勞動,不但將勞動時間的道德線擱置一邊,更是將勞動者的身體棄之不顧[1]。在這種不公正的社會秩序下,資本主義成了一個“著了魔的顛倒的世界”。
(三)消解路徑
馬克思在批判拜物教的同時,也為我們指明了消解拜物教的路徑:廢除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自由人聯合體”社會。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進行“自由人聯合體”社會的設想[1],即人們共同占有生產資料進行勞動,共同享有勞動成果的社會形態。在這樣一個社會中,生產力高度發達,物質極大豐富,一切按需分配,那么商品、資本等就會消失,人們將不會再受“物”的支配,人能夠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拜物教現象也會隨之消失。對于實現“自由人聯合體”的設想,作為革命家和舊制度的批判者的馬克思認為,只能是用生產資料公有制代替資本主義私有制,通過不斷發展生產力,最終建立“自由人聯合體”的社會。
二、《資本論》中馬克思拜物教批判思想的當代價值
(一)大力發展生產力
首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進行,要將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鼓勵創新創業,使全社會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其次,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改的是阻礙生產力進步的生產關系,是為了釋放生產力。因此要推動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優化生產布局;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再次,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戰略。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才能為我國及世界的經濟帶來繁榮。
(二)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
從制度上說,社會主義制度對于有效遏制拜物教現象具有無可比擬的制度優勢。資本主義社會的拜物教現象根源于其私有制,一方面進行社會化大生產,另一方面生產資料私人占有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固有矛盾,導致社會貧富兩極分化,勞動者便只能被資本主義世界的商品、貨幣、資本等支配。而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并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共存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經濟制度。生產資料由全體人民共同占有,能夠最大限度保障和實現社會公平,使全部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從而防止社會貧富兩極分化,邁向共同富裕。因此,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維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便是遏制拜物教現象的制度保證。
(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從馬克思對拜物教的批判中可以看出,不論哪種形態的拜物教形態,都表現為人所創造的東西卻反過來支配人的命運,使人對“物”瘋狂迷戀,沒有任何自主性可言。為了有效遏制這種現象,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守人民主體地位,將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中央多次強調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要時刻關心人民,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樣才能保障人民群眾利益,為遏制拜物教現象、促進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四)監督市場發展,完善法律法規
保證市場的公平公正,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健全社會主義法制體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拜物教的消極影響。我國當前市場經濟中存在拜物教現象雖然有其客觀必然性,但是也與市場經濟中法律監管不完善、市場自身無法克服的缺陷有關,尤其是現在數字經濟作為一個新事物,與其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制定還不夠完善。因此,在發揮市場的決定作用的同時,需要更好地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要發揮法律的作用對市場中的拜物教現象進行規范和懲戒,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法的監督下運行。
(五)重視并引導數字經濟健康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數字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離不開促進發展和監管規范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發展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2]。因此,一方面,要繼續加快推進數字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鼓勵企業向“互聯網+制造業”轉型,推動制造業的高端化、智能化,支持企業在大數據、物聯網、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研發與建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另一方面,要將數字資本的權利放在社會主義制度的框架之下,為資本的發展設置“紅綠燈”,加強對數字經濟領域的監督和管理,完善相關法律體系,引導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
三、結語
只要資本主義制度還存在,只要商品交換仍然存在,那么拜物教現象就不會消失。且拜物教發展到現在已經具有了一種新形式。在我國,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殊性,也存在拜物教的現象,尤其是進入新時代,數字經濟在加速發展的同時數字拜物教也會不斷增生。因此,需要重新回到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理論中,以馬克思拜物教批判思想為指導,審視當代拜物教新現象,破除不利于經濟發展的思想,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從而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的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把握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和規律 推動我國數字經濟健康發展[N].人民日報,2021-10-20(001).
(作者簡介:桑業明,長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何鑫,長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碩士生,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