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姚成二 趙 晨 陳成誦
“高、實、快!”一位企業家連用三個字進行了評價。
“這里把企業的事當成自己的事,讓我感到很溫暖!”上海迪賽諾藥業的丁曉平說。
“來這里兩年,到哪去都是笑臉,與干部‘零障礙’溝通,感到很輕松、很愉快,”外企艾堅蒙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高級項目經理劉向東說。
……
他們好評的地方就是安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每一個好評的背后,都是對安慶高新區發展的真實寫照。
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安慶高新區。
在說開發區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化工新材料產業。
生活中,每當說起化工新材料時,很多人可能首先會聯想到“污染”,但實際上,隨著產業不斷升級,這個產業不但很環保,而且很親民。
更重要的是,化工新材料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小到衣食住行,大到航空航天,幾乎都與化工新材料有著密切聯系。2022 年全國化工新材料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3 萬億元,是一條前景廣闊的“萬億賽道”。
而在安慶高新區,主導產業之一就是化工新材料。
盡管安慶高新區的歷史并不長,2013 年12 月才正式更名成立,但它的地位卻十分重要。
這里是安徽省規劃面積最大的化工園區,2015 年成為安徽省首批、也是唯一的化工新材料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還是全國重要的石油化工產業基地、國家循環化改造重點支持園區,2019 年獲批國家化工新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
特別是近年來,安慶高新區跑出了加速度,在化工領域備受關注。我們從幾個維度來看。
從“名”來看,成功躋身“國家隊”。2022 年12 月,經國務院批準,安慶高新區正式升級為國家級高新區,站上了新起點;2023 年11 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公示了2023年度綠色制造名單,安慶高新區獲得國家級綠色園區稱號。在2022 年度安徽省省級以上開發區綜合考核評價中,安慶高新區位居第十位。
從“量”來看,產業規模持續壯大。圍繞化工新材料產業鏈,安慶高新區已形成了石油化工產業鏈、電子化學品及新能源、涂料、特種化學品和生物醫藥5 大產業集群,化工新材料與生物醫藥產業成為兩個首位產業,集聚度達96.9%。2023 年前三季度,安慶高新區實現規上工業產值552.43 億元,增長16.5%,成為安慶發展的一個強勢新興增長極。
從“質”來看,新質生產力不斷涌現。短短四年間,安慶高新區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3 家躍升至55 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從13 家增長到57 家。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9 家,擁有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7家,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35家,24 家科技型企業啟動上市流程,正在加快形成化工新材料、生物醫藥產業地標。
從“創”來看,創新氛圍日益濃厚。各類創新平臺、高層次人才團隊等優質資源要素在安慶高新區加快集聚,企業創新意識越來越強,創新的“因子”融進了園區的每個角落,營造出濃郁的“創新味道”。

圖/陳嵩
從“勢”來看,發展后勁加速蓄積。2020、2021、2023 年,四年內三次獲得全國化工園區“潛力10 強”稱號。2022 年在省級開發區考核躋身前10 位。2023 年以來,安慶高新區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21 個,投資額259.59 億元,增長60.6%。其中,50 億元以上項目2 個,10 億元以上項目6 個。前三季度,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7%,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5%,兩項增速均居安慶第1 位。
特別是,2023 年安慶高新區統籌安慶“雙生谷”產業片區開發建設,重點打造生命健康和生物科技產業,開啟了“一區多園”模式,為未來發展開辟了新空間。
“今日安慶高新區,已經完成了從省級高新區到國家高新區的轉變,正處在奮力從工業園區邁向科技園區、從化工園區邁向綠色園區的厚積薄發期。”安慶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楊旭東說。
安慶高新區憑什么能?
經濟發展,項目為王,我們從一批落地的重大項目說起。
12 月4 日,年產20 萬噸聚信聚苯乙烯項目在安慶高新區山口片竣工投產,達產后年產值預計達20 億元。
11 月9 日,總投資56 億元的富淼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年產44.5 萬噸水溶性高分子項目開工建設,這是山口片目前投資規模最大的項目。
此前,總投資60 億元的集泰新材料產業基地項目、總投資20 億元的華倫新材料高端專用化學品及系列特種材料項目等一批重點項目相繼開工……
為什么這些大項目會選擇落戶安慶高新區?
調研發現,一個重要原因是化工用地的稀缺屬性。盡管我國化工園區總數量不少,但產業定位清晰、產業體系完善、管理規范、配套完善、安全環保措施到位的園區,依然是稀缺資源。
在2022 年的安徽化工園區安全風險等級評估復核中,安慶高新化工園區得分排名第1,也是安徽第1 批創建D 級(較低安全風險等級)的化工園區。
同時,安慶高新區集蒸汽、污水處理、天然氣、化學品碼頭、固廢中心、公共管廊架、供水、供電、特勤消防站9 項配套為一體,是安徽省唯一具備所有公共配套的化學園區。
特別是具備區位交通、靠近市場等多重優勢的化工園區,更是金字招牌,而這恰恰是安慶高新區具備的優越條件,地處長三角更是將這一優勢放大。

圖/陳嵩
但這樣的優勢并不能完全贏得企業家信任,畢竟企業家都是“用腳投票”,一個細節往往都會影響是否落戶。
從落地安慶高新區的企業家口中,我們得出了一個關鍵因子——良好的營商環境。
“不僅僅是因為安慶高新區化工用地的稀缺資源,便捷的區位交通,更重要的是良好的營商環境感召了我們。”丁曉平說。
“來到安慶,是我們最正確的選擇。”廣東聚石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鋼說:“安慶高新區給我們提供了全流程的‘管家式’服務,我覺得在安慶很安心。”
一流的營商環境,才會換來企業家的口碑。那么,安慶高新區是怎樣打造的?
答案是牢固樹立“項目至上、項目為王”理念,“一切圍著項目轉”,貫穿于為企服務全過程,并建立“5+1+N”項目管理工作機制,實施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做好企業“娘家人”、當好“店小二”,加快項目建設服務。
特別是安慶高新區創新的“項目代辦”新打法,更是贏得了企業家們的一致點贊。
在安慶高新區,有一個項目代辦專班,專門為項目提供全流程“保姆式”服務。
“代辦不是走過場,而是實實在在撲下身子去了解問題、解決問題。”安慶高新區黨群工作部部長程巍說。
這就不得不提到人手一本的《代辦員服務手冊》,在這本手冊里,每個項目的建設進度、需協調解決的問題等,都被清晰地記錄,實行清單化閉環式管理。
“我們項目開工建設全過程中的事項,都由高新區代辦員代辦,全程享受VIP 待遇。”劉向東有感而發。
通過“營”在服務上,一個又一個“安慶高新區速度”在業內口口相傳。法恩萊特項目從開工到投產只用了7 個月,聚苯乙烯項目從簽約到竣工僅用13 個月,“這個速度,在化工和新材料產業領域,非常了不起。”陳鋼激動地說。
園區發展的實力靠產業項目,發展動能則靠科技創新,這是安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
坦白說,一個后發型地市的高新區要做好科技創新并不容易,人才、金融等科創資源要素存在著先天性不足。
但難并不意味著不能干好,關鍵是要找到破題方法和路徑。
那么,安慶高新區是怎樣破解的?
著力點在搭建平臺上。科技創新離不開平臺載體的強力支撐,沒有平臺,創新就是無本之木。
為此,安慶高新區重點打造了三大平臺,為創新起舞提供了堅實支撐。
一是高層次搭建創新引領平臺。圍繞新材料和生物醫藥首位產業,積極“借腦”研發,實現“引智”創新,先后與北京化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無錫研究院、安慶師范大學共建“政府+高校+企業”的高水平創新引領平臺,累計引入17 個高校科研團隊。
二是高標準打造科技孵化平臺。大力構建以安慶生命科技園、安慶市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為核心,多家孵化器、眾創空間為輻射的“2+N”雙創孵化體系。目前,已建成超過40 萬平米孵化載體,現有省級及以上孵化器、眾創空間10 家,其中國家級載體2 家。
三是高質量建設企業自主研發平臺。全力建設以企業為主導、高校提供技術支撐的新型研發平臺,已引進迪賽諾、科思、集泰、聚石等6 家上市公司、龍頭企業建設新型研發平臺,獲批省級及以上研發平臺31 家。
三大創新平臺的打造,成為安慶高新區集聚“才”氣的強磁場,已累計培育4 個省級高層次人才團隊,占安慶全市數量的30%,培育16 個市級高層次人才團隊,引進博士領銜創新創業團隊21 個,累計引入博士58 人,碩士178 人。
在打造創新平臺的持續進程中,安慶高新區還堅持走好“科創+產業”之路。
“聚焦以新材料和生物醫藥為首位產業的主導產業,突出做好‘招引、培育、升級’文章,讓企業在創新創造中‘站C 位’唱主角。”安慶高新區產業與科技促進局局長姚紅志說。
3 年來,安慶高新區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數增速保持在30%以上。目前,園區規上企業高新技術產值占比達89.92%、研發經費投入占營收比重達2.71%,位列安慶市第一。
聚石化學研發中心,就是一個生動縮影。
在聚信聚苯乙烯項目開工的同一天,占地5300 平方米的研發中心——聚石科技也在安慶高新區揭牌,隨之而來的將是一支高層次博士人才團隊。
為激發企業等各類主體的創新活力,安慶高新區還加強政策支持,強化金融保障,釋放出疊加效應。
安慶高新區先后出臺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制定“免申即享”政策清單;定制化推廣“科技貸”“園區貸”等信貸產品,探索多樣化的“科技+金融”舉措,為企業融資1.4億元,以“真金白銀”激發各類主體的創新活力。
多種合力作用下,安慶高新區營造出良好創新生態環境,科技創新活力充分迸發,感召力越來越強,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硬核”力量。
“在這里創新創業,是一件幸福的事!”多位安慶高新區的科創者說。
而這種良好創新生態環境的營造,背后是一支實干型干部隊伍。

圖/陳嵩
月均總出差時間12 天以上,對接企業超過200 家,這是2023 年以來,安慶高新區3支招商隊伍的“日程表”。
“不是在招引項目路上,就是在談判桌上!”安慶市高新區招商局局長劉潔說:“高新區在拼,我們在跑,雖然很忙碌,但很充實,大家都充滿干勁,”
實際上,不僅是招商隊伍,安慶高新區其他部門的干部同樣充滿活力和干勁。
這主要得益于安慶高新區2019 年以來全力推行的一項改革——“管委會+公司”模式創新。
什么是“管委會+公司”模式?
就是管委會建立專業運營公司,負責融資開發,深耕市場與運營,管委會專耕服務與管理,實行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專業化服務,有效激發了發展活力和內生動力。
特別是在干部狀態上,營造出干事創業、奮勇爭先的濃厚氛圍。
表面上看,“管委會+公司”是一場職能之變,但深層次卻是一場涉及到人的改革,這也是難點所在。
怎么改?
安慶高新區首先改革用人機制,因事設崗,以崗選人,打破身份界限,推行全員聘任(用)制,建立分級雇員體系,實現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并采取公開招聘等方式相結合,吸引了一批高層次人才,建立起更加年輕化、專業化、市場化的人才梯隊。
同時,建立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用人環境,匹配市場化雇員薪酬機制,強化考核激勵,充分調動了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安慶高新區管委會現有雇員年齡35歲及以下占比60%,本科及以上學歷占比97%;公司在職職工平均年齡低于35 歲,本科及以上學歷員工占比75%,人才隊伍展現出新活力。
“我是從公司過來的,來了以后,有一種強烈的感受,就是安慶高新區‘比公司更像公司’,更高效、更年輕、更活力。”劉潔說。
更重要的是,安慶高新區的干部隊伍還很專業,既懂產業、懂建設、懂審批,又懂科技、懂市場、懂未來,能讀懂企業家。
“化工園區本身專業性要求就高,不僅要知道產業過去,還要知道現在情況,更要知道未來趨勢,只有在產業定位、企業發展等問題上能‘對上話’,談出行內、業內的‘門道’,客商才會另眼相看,雙方才會更容易達成共識,項目落戶自然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楊旭東說。
“交流起來,很專業,能在一個頻道上對話。”這是多位企業家對安慶高新區干部隊伍的一致評價。
多年來,安慶高新區干部在干中學、在學中干,常態化開展“大講堂活動”的同時,主動對標長三角,跳出“自家池塘游泳”,先后選派多批人員赴長三角珠三角園區、企業開展跟班學習,不僅學到了“功夫”,更點燃了“斗志”。
在安慶高新區,一面寫有“團結拼搏嚴謹務實 擔當奉獻 創新高效”鮮紅旗幟格外引人注目,這是安慶高新區精神,是刻在安慶高新區干部職工骨子里的基因,也是安慶高新區憑什么躋身“國家隊”的密碼,更是未來建成長江中下游一流、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化工新材料千億產業集群,“十四五”末建成“千億產業”園區的最大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