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社會福利中心近日發布實施《居家養老上門服務基本規范》推薦性國家標準(GB/T 43153- 2023),這是我國針對居家養老上門服務發布的首個國家標準,將為居家養老上門服務內容、組織實施條件及相關流程要求等提供基本依據。
該標準是在全面總結各地實踐做法基礎上,適應居家養老服務發展需要編制而成的。主要內容分為5 個部分,包括“術語和定義”“總體要求”“服務內容”“服務流程及要求”“服務評價與改進”。其中,“總體要求”明確了服務組織、服務人員所應具備的基本條件和服務應達到的基本要求;“服務內容”包括生活照料、基礎照護、健康管理、探訪關愛、精神慰藉、委托代辦、家庭生活環境適老化改造等7 項服務,涵蓋了居家養老所需的主要專業化服務內容;“服務流程及要求”明確了從咨詢接待、老年人能力評估、簽訂服務協議、服務準備到服務實施等一系列程序性要求;“服務評價與改進”明確了服務評價形式及對評價發現問題改進反饋的要求。
2023 年10 月20 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條例(修訂草案)》。這是自2007 年頒布實施《人體器官移植條例》以來,首次對其進行修訂并獲通過。
本次修訂最大的變化是,將條例名稱中“移植條例”更改為“捐獻和移植條例”。此前,國家衛健委曾就此作出說明:凸顯器官捐獻的重要性,強化對器官捐獻的褒揚和引導,堅持自愿、無償原則,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完善器官捐獻的條件和程序。新修訂條例將加強醫療機構人體器官移植執業資格認定審批管理,建立人體器官移植病例登記報告制度,對移植醫院進行定期評估,加強活體器官移植管理和器官移植收費管理。

為滿足多元健康養老需求,“上海市老年友善·健康服務聯盟”近日正式成立。該聯盟由上海市老年醫學中心、上海市老齡事業發展促進中心、上海復醫老齡健康研究中心、上海市養老服務行業協會聯合發起,聯盟成員都是專業的醫、康、養領域標桿單位。這將有助于深入探索如何更好地優化老年人群醫療服務、全周期健康服務、構建整合型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為廣大老年人打造一個連貫、高效、全方位的健康服務體系,從而進一步推動老年健康服務的全面提升。
為促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規范養老服務行為,近年來多地針對養老服務出臺法規。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20 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參與其中。比如,廣東、山東、江西、貴州、陜西、海南、甘肅、上海、河北、安徽、河南、江蘇、福建、內蒙古、廣西等省區市出臺了養老服務條例,天津、寧夏制定了養老服務促進條例,河北、北京、山西對居家養老進行了立法,浙江出臺了社會養老服務促進條例。
有多個省份在立法時,以專章的形式對“養老服務人員”作出規定。一些地方在對養老服務人員行為作出規范的同時,明確建立激勵機制等要求。《陜西省養老服務條例》在“養老服務人員”專章中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健全養老服務人才引進、培養、崗位(職務)晉升、激勵評價機制,提高養老服務人員專業化水平。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紀立農教授和韓學堯教授團隊通過臨床和基礎研究,深入研究了金屬硫蛋白1E(MT1E)在糖尿病發病中的作用機制,為糖尿病治療提供了潛在新靶點。
研究團隊采用全外顯子測序技術對早發糖尿病家系(家族中有成員在較早的年齡段就患有糖尿病)進行測序,經過數據篩選,在MT1E基因中發現了一種罕見變異體——MT1Ep.C36Y。研究團隊對545 名糖尿病患者、797 名糖尿病前期患者和1282 名糖耐量正常的人群進行測序,最終發現,與其他患者相比,MT1Ep.C36Y 的攜帶者表現出更高的糖化血紅蛋白、BMI、餐后血糖及胰島素水平,表現出高血糖、肥胖等代謝異常,證明攜帶這種基因變異體的人可能更容易患糖尿病。相關動物實驗進一步驗證了這個結果。
我國科學家設計出一種可快速檢測人腦神經膠質瘤標志物的雙光子熒光探針,有望應用于腫瘤的早期診斷和術中導航。
神經膠質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它與單胺氧化酶A(MAO- A)的異常表達密切相關。該項研究鎖定單胺氧化酶A,篩選出適配其空腔大小的雙光子熒光團,并設計合成出一種具有較高親和力和選擇性的雙光子熒光探針,可以在20 秒內完成對標志物的檢測,是目前已知檢測單胺氧化酶A 最快的熒光探針。另外,它還可以精準檢測并區分不同細胞系標志物含量。
膠質瘤有浸潤性生長特性,其與腦組織間無明顯邊界,難以通過手術完全切除。基于熒光探針實時成像的技術,熒光分子探針能在術中實時“點亮”癌細胞,讓外科手術有了“地圖”的指引,突破了傳統手術治療的精度極限,顯示出極大的臨床價值。
與突然醒來相比,鬧鐘響后再小睡30 分鐘,對緩解睡眠慣性(睡醒后暫時頭腦昏昏沉沉)、減少疲倦、提升情緒狀態、改善認知有一定幫助。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研究人員對近2000名平均年齡34 歲的參與者進行問卷調查后發現,有69%的參與者會使用鬧鐘的貪睡模式或設置多個鬧鐘來叫醒,每個鬧鈴之間的平均間隔為8 分鐘,平均在首次鬧鈴響起后的22 分鐘起床。相較于一聽到鬧鈴就起床的人,這些適度“賴床”的人大腦平均年輕6 歲。
通過認知測試可發現,那些習慣在鬧鈴響后再小睡一會兒的人,在計算速度、情景記憶和認知沖突處理方面表現得更好,體內的皮質醇水平也高于那些立刻起床的人。不過,這些優勢在小睡超過40 分鐘時就消失了。這意味著,“賴床”雖好,但切不可貪睡。
我國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研究人員發表的中國縱向健康長壽調查最新研究數據顯示,老年人要多參加社交活動,每天都有社交的老人更長壽。
研究納入了近3 萬名老年人,中位年齡在89 歲,將他們的社會活動頻率分為5 類。研究結果顯示,與從不參加社交活動的老年人相比,頻繁地參加社交的老年人總體生存時間更長。在隨訪的前5 年中,社會活動越頻繁,生存時間越長。隨訪5 年后,社交活動頻率與總生存時間之間產生閾值效應,只有幾乎每天都參加社交活動的老年人,生存期才有延長,約延長了204%。研究人員認為,經常出去參加社交活動會促使個人保持更健康的生活行為,如活動多,久坐時間少,與人交流可以減少孤獨感等,另外還可摒棄一些不健康的習慣,這些都對慢性病的防治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