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媛媛

《山海經》里神秘的金華貓在月光中若隱若現,棲息在夏夜荷塘中的白鷺俊逸寧靜,云霧繚繞的山間瀑布勝似人間仙境……這一幕幕被雕刻在葫蘆上的畫面美輪美奐,透著一種靜謐、深遠的意境。而這些作品都是出自一個“80 后”女匠人之手——她就是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葫蘆雕刻”代表性傳承人姚瑤。
在十幾年的寂寞時光里,姚瑤一心一意地雕刻著美好,從最初單純的好奇、喜愛,到如今,葫蘆已經成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她的葫蘆雕刻作品中,無論是山水、人物還是花鳥,大都自然地流露出一種超脫世俗、歸于自然的韻味。這個外表看似叛逆、內心卻純凈簡單的女子,在用作品真誠地表達自己對生命、對自然的感受和思考。她把自己豐富敏感的內心世界都刻進了這些葫蘆里……
姚瑤和葫蘆的結緣十分偶然、卻又似乎命中注定。
姚瑤自小就癡迷于各種手工藝術,在學校里她的繪畫和手工作業總是出類拔萃。姚瑤說自己對藝術的感受力是遺傳了媽媽。“媽媽是個很有藝術氣質的人,卻干了會計這一行,所以她非常期望我將來能從事與藝術相關的工作。”但姚瑤是個不那么聽話的孩子,“媽媽讓我課余時間學一門特長,比如音樂或者畫畫,可我偏不想學。”
在媽媽的反復勸說下,姚瑤終于在暑假跟著學油畫的表哥畫起了素描。短短一個月時間,姚瑤表現出了驚人的領悟力和藝術天分,初學者畫素描一般是從石膏像開始,可姚瑤在她的第一幅素描作品中就嘗試了石膏像和靜物小提琴的組合,這讓大家對她刮目相看。
第二年暑假,媽媽送十來歲的姚瑤去山東的一個親戚家小住了一段時間。山東是葫蘆工藝大省,不僅出產葫蘆,也培養了一大批葫蘆工藝大師。“當時親戚家的隔壁住著一個老大爺,天天在家雕葫蘆,我第一次知道葫蘆上原來也能畫畫,就經常跑去看,一坐大半天。”
光看還不滿足,姚瑤也學著大爺的樣子在葫蘆上雕畫?!爱敃r啥都不懂,就是覺得好玩。我在葫蘆上畫出各種卡通人物,然后用刀刻出線條來。后來知道,那叫線雕?!?/p>
離開了山東,姚瑤仍然會在閑暇時琢磨雕刻,“當時沒人教,就是自己琢磨。剛學的時候,一天手上劃七八個口子,很正常?!睆哪菚r起,姚瑤人生中與葫蘆的緣分便埋下了伏筆。
幾年之后,只突擊學了一年繪畫的姚瑤便在當年的高考中以專業課地區第一的成績考入了安徽建工學院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大學里,好奇心極強的姚瑤像是一塊吸不飽水的海綿一般,廣泛涉獵各個藝術門類。用姚瑤的話說,只要是有興趣的,她就去“玩兒”,然而“玩兒”了一圈下來,她發覺自己更偏愛的還是雕刻。這段經歷也為她后來的藝術創作打下了基礎。
大學畢業后,姚瑤成了一名室內裝飾設計師。每天見客戶、畫圖、改設計稿的職場生活,讓她身心俱疲,“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狀態。”在反復思考后,姚瑤決定離開職場,重新拿起雕刻刀。
姚瑤拜山東葫蘆雕刻大師馬友誼為師,開始正式接觸非遺,學習葫蘆雕刻。有了名師引路,當時的姚瑤憑著一股熱情,從山東、山西、河北買了許多葫蘆回來研究,還完成了自己第一件真正意義上的葫蘆浮雕作品——“四獸圖”。可是生性自由的姚瑤仍然只是把葫蘆雕刻當成一種愛好。
然而,藝術創作這條路僅僅靠天賦和喜愛還是不夠的,還需要加倍的勤奮。最了解姚瑤的人,是她的媽媽。她知道孩子氣的女兒只是把這門藝術當作玩兒,還遠沒有全情投入。“那時候,媽媽常常裝作不經意地點我一句,‘你曾經的理想和抱負,你還記得嗎’,可我總是假裝沒聽見。”
在即將邁入30 歲的那年,姚瑤遭遇了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變故。2014 年年初,媽媽在一次常規體檢中查出了晚期胃癌。在巨大的恐慌中,姚瑤還來不及消化這個殘酷的消息,就要面對媽媽將要離去的現實,她想拼命抓住一切與媽媽相處的機會,每天在家和醫院之間來回奔波。在很長的時間里,姚瑤與父親的關系并不親密,那段時間的陪伴讓姚瑤愈發感到,原來媽媽一直就是自己情感世界的支撐。
樂觀堅強的媽媽強撐了幾個月,還是帶著對女兒的萬般不舍離開了。那一刻,一種深深的孤獨感突然向姚瑤襲來,她知道,從此以后,她的世界里無依無靠了。收拾媽媽遺物的時候,姚瑤驚訝地發現,原來媽媽多年來都有收集自己作品的習慣。從小時候的繪畫、手工到后來的素描、水粉、速寫……自己所有的作品都被媽媽小心翼翼地保存在木箱里。
媽媽比自己更在乎……雙眼早已被淚水模糊的姚瑤突然想起,一次,她和媽媽一起逛城隍廟,在一排非遺工坊前,媽媽曾羨慕地說:“如果將來你也能有一個這樣的工作室,我可以來幫你照看,你就可以到處去學習?!毕氲竭@里,姚瑤堅定地告訴自己:我必須好好的,還要在專業上走得更遠,媽媽在天上才會感到安慰。
為了媽媽的那句話,姚瑤果斷把老房子重新設計裝修成了個人工作室,一門心思地鉆研起了葫蘆雕刻。過去葫蘆雕刻只是她的興趣愛好,現在,葫蘆雕刻成了她追求的事業,更是她精神世界里新的支柱。仿佛一夜長大的姚瑤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內心與藝術的方向,她開始對事業做規劃,并悄悄給自己定下了一個近期目標和一個遠景目標。那以后,她把對媽媽無盡的思念刻進了一個個葫蘆里,也刻在了心里……
姚瑤說,葫蘆雕刻是一門特別需要“心靜”的藝術。在一個個看似渾然天成的葫蘆雕刻作品背后,是她對藝術的執著?!昂米髌?,都離不開時間的雕琢。”
葫蘆雕刻工藝流程復雜,包括選材、拋光、繪圖、雕輪廓、精雕等8 道工序,沒有多年的積累,很難做出精品。跟木雕、玉雕不同,葫蘆雕刻最大的難點在于葫蘆的密度不均。葫蘆外皮堅硬、內瓤松軟,葫蘆表皮上可以雕刻的部分,大多只有1 到1.5 毫米之間,最多也只有4 到5 毫米的厚度,而隨著每一層密度的變化,需要變換不同的刀具,稍不留心,就可能毀掉作品。
“其實在創作中,我往往要用比雕刻更多的時間去思考。雕刻是做減法的藝術。下刀前,要先把雕刻的內容畫在葫蘆表面?!睘榱藙撟鞒龊玫淖髌?,姚瑤經常抱著葫蘆一坐七八個小時,琢磨如何設計圖案,從何處下刀。
姚瑤形容自己的創作狀態,是一種類似“入定”的精神狀態。每次創作,她都會閉門謝客,手機靜音?!白龅窨瘫仨毿撵o,否則雕刻出的線條不自然、還易出錯。所以下刀的時候我常常連呼吸都要屏住,起刀時才敢呼出去。一旦進入了狀態,我就不想停下來,忘記了時間,甚至不想喝水也不吃飯,停下時才發現,天已經黑了?!?/p>


姚瑤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大膽尋求突破,將竹木雕、玉雕、版畫、素描、彩繪、烙刻、砑花、鑲嵌、編織等多種藝術技法巧妙融入了葫蘆雕刻。為了在葫蘆雕刻中表現出國畫的幽遠意境,姚瑤在顏料上進行了很多大膽嘗試,最終發現用油畫顏料上色可以最理想地展現國畫的淡彩效果;而在《一鷺蓮升》中,除了借鑒木雕的“至高點留皮”技法,她還獨創性地運用了反雕手法,在上好色的作品上對需要突顯的局部——白鷺和白蓮進行強化雕刻,使得畫面更加清晰立體,栩栩如生。
她的作品不拘一格,極富藝術表現力——版畫的蒼勁,木刻的古拙,玉雕的圓潤,國畫的意境……這些技法的特點在她的作品中結合得自然默契,天衣無縫。
時間是最好的試金石,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才是真正的熱愛。經過多年的努力,姚瑤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作品開始獲得行內專家及市場的認可。2017 年,姚瑤的葫蘆雕刻作品《山海經·金華貓》獲得安徽省第七屆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徽工獎”金獎。這是她人生中第一個具有高含金量的大獎,姚瑤克制住激動的心情,輕輕捧起獲獎證書……她要讓天上的媽媽跟自己一起分享這份喜悅。
這以后,姚瑤的人生似乎進入了“開掛”模式,各種榮譽紛至沓來——2018 年,姚瑤被評為高級工藝美術師,安徽省工藝美術名人;2021 年,她憑借葫蘆雕刻作品《一鷺蓮升》再次獲得“徽工獎”金獎(安徽省第十屆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同年,她被授予“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2022年,姚瑤成功將葫蘆雕刻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眾多的非遺傳人中,姚瑤是少有的年輕面孔,這讓她感到自己肩膀上沉甸甸的責任。
傳統技藝要傳承,離不開年輕人的參與,姚瑤發揮創意制作出各類葫蘆文創作品,將非遺融入生活,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并熱愛這門技藝。在各種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區活動中,也常??匆娝纳碛?。
盡管近年來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越來越重視,但葫蘆雕刻的技藝傳承依然沒能走出自己的困境。姚瑤遺憾地說:“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里,能耐得住寂寞來雕琢精品的人越來越少,懂得慢下來欣賞精品的人也不多了?!?/p>
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葫蘆工藝也正走向工業化批量生產的道路?!肮I化生產加速,傳統葫蘆雕刻藝術會慢慢喪失它在藝術上的獨特韻味。長此以往,這門技藝必將被人們遺忘?!?/p>
在姚瑤看來,堅持打磨精品——不斷提升自己的藝術水平和雕刻技藝,豐富葫蘆雕刻的內涵和藝術價值,是對傳統技藝最好的傳承。然而要在浮躁的社會中保持本心,不為外物所擾,并非易事。她用忘我的工作刻意與世俗生活保持著一段距離,保持著內心的敏感與純凈。
多年來姚瑤有個習慣,那就是不吝時間去觀察自然。對她來說,從大自然中獲得的那份真實的初印象,才是藝術美之所在,也是創作的靈感源泉。“夏天的傍晚,市圖書館前的荷塘里荷花盛放,我便常常在路過時停下腳步靜靜欣賞。特別是夜深人靜后的荷塘,瞬間能讓煩躁的心情歸于平靜。月色朦朧的荷塘靜謐清幽,與這喧囂的世界形成鮮明的對比,仿佛大自然為我們留下了一塊藝術的凈土……”
采訪結束時,我問姚瑤:“你當年定下的兩個目標是什么,都實現了嗎?”她爽朗大笑:“現在那都不重要了,當下我又有了新的目標(撰寫非遺葫蘆雕刻的教學書籍,計劃明年出版)。我只能告訴你,當年的目標我都已經提前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