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楠(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
核輻射作為一種放射性物質,其會存在于任何物質中,且核輻射對人體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當做好對核輻射的防護措施,同時也不可過于恐慌,理性做好相應的防護才是最正確的。下面就核輻射的防護措施進行簡單科普。
核輻射是指放射性物質中不穩定的原子核所釋放出來的電磁波或粒子中所產生的輻射,能夠穿透人體并造成嚴重的破壞。可能會導致疲勞、頭昏、失眠、皮膚發紅、潰瘍、出血、脫發、白血病、嘔吐、腹瀉等,還會增加癌癥、畸變、遺傳性病變發生率,影響幾代人的健康。
核輻射的源頭有很多種,包括核反應堆、核武器、其他放射性物質的放射性廢物、天然放射性物質、醫療設備等。
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在科技領域、工業領域以及農業領域都實現了很大的進步。雖然國家實現了全面發展,但在發展的背后隱藏著很多看不到的“危險”,比如生活環境中所面臨的核輻射越來越復雜,且越來越呈現出多樣化。核輻射作為一種危險性較大的輻射物質,其對于人體造成的危害也越來越復雜。
核輻射進入人體后,會大量積聚在甲狀腺部位,對人體造成危害,嚴重的甚至會導致甲狀腺腫、甲狀腺結節,甚至是甲狀腺萎縮,隨著侵害不斷加大,人體甚至有患上甲狀腺癌的風險。
核輻射不僅對甲狀腺造成危害,還會造成人體神經系統、造血系統的損害,影響到正常的生育功能,對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
對于核輻射的防護措施中,個人所采取的防護措施是最基礎也是最關鍵的防護,在個人防護方面需要落實以下幾點。
(1)距離防護:當發生核事故時,首先要做的是遠離放射區域,周邊的居民一定要立即撤離到安全的地方,避免在發生核事故的區域內長久逗留。
(2)避免外出:當發生核事故時,要盡快進入安全的屋子,并關閉通風系統、門窗等,應當留在密閉的空間內,若是需要外出,切記一定要佩戴防毒面具、口罩、帽子等,盡量減少皮膚與外部空間的接觸。外出回到家中后,需要將接觸到外界空氣的衣服統一放置,并進行消毒處理。同時還要立即清潔皮膚,避免進一步污染。
(3)適當調整飲食:民間有一個說法是“碘鹽等含碘的食物能夠防止核輻射”,這個說法后來被專家否決了。在碘鹽中含有微量的碘化鉀,若是要用碘鹽來補充碘化鉀的話,人體至少要攝入近6 千克的碘鹽才能達到充分補充的目的,而當人體高含量的攝入碘鹽后,會對心臟、腎臟等器官造成嚴重的負擔,甚至會引發高血壓、心肌梗死等疾病。過量攝入碘鹽的后果,簡直不堪設想。

所以在飲食防護方面不要過度,適當調整飲食即可。可以適當多吃些能夠提高身體排泄能力的食物,比如能夠結合有害輻射物質的食物(海藻、海帶、紫菜等海洋蔬菜),這些食物中含有一種多糖物質,能夠結合放射性鍶,并將它們清除出體外;適當增加維生素的攝入,并增加硒的供給,可以多吃富含維生素的果蔬,比如南瓜、胡蘿卜、柚子、西紅柿、檸檬等;增加高蛋白的攝入,可以提高人體抵抗力和免疫力,這樣能以身體免疫機制來更好地維護健康;礦物質平衡可以幫助身體抵抗核輻射,還能夠減少放射性物質在人體內堆積;脂肪攝入不宜過多;在藥補方面可以選擇性格溫和的中藥,比如魚腥草、枸杞等,其具有解毒清熱的功效,宜煮水后服用。同時還可以多吃粗糧,比如糙米、玉米,它們富含纖維素,有增強腸道蠕動和加速排便的功能,因此也有利于清除放射性物質。
總的來說,在飲食防護方面,一定要保持能量的充足供給,這樣才能降低身體敏感性,提高身體耐受性,以此減輕損傷,保護身體。
(4)避免進食受核輻射污染的食物:在核輻射受污染區域,食物需要經過專門處理場所處理好后才能進食。
(5)服用定量碘劑:服用一定量的碘劑,能夠有效預防核輻射。
(1)環境檢測:定期對各個場所進行檢測,保證核輻射在正常范圍內不會超標,才不會對人體造成影響;若是檢測到核輻射含量超標,則需要在短時間內限制活動。
(2)使用空氣過濾器:對于受到核輻射污染的區域,應當使用空氣過濾器,以保證空氣及時、持續地過濾,從而保障空氣質量,避免受到污染的空氣在室內流通,造成二次污染事件。
在核輻射的治理防護層面上,可以采取以下幾點措施。
(1)落實兒童防護:與成年人相比,兒童的身體更為脆弱,更容易受到核輻射的危害。因此,針對兒童應當重點做好核輻射防護教育,比如在學校內部開展核輻射防護教育講座,提高兒童的核輻射防護意識和知識,讓其了解到防核輻射的重要性。
(2)建設防護屏障:在核輻射防護方面,政府可以組織建設核輻射的防護屏障,比如建設水坑、深井等設施,科學有效地建設起核輻射的防護屏障,才能夠有效抵御來自地下氣體、地下水的污染物,有效減少核輻射的侵襲[4]。
(3)整治工業廢料:對于社會中的大型化工廠、大型企業等,政府相關部門應當做好嚴格的監督,嚴格限制其放射性物質、工業廢物的排放,并做好落實整治工作,以此有效保護環境,避免環境危害。
(4)提高科學素養和防范意識:要了解和學習更多的有關核輻射的相關知識,以及應對的技能,以此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和防范意識。在日常生活中可通過參加講座、培訓等方式,加強與他人的溝通,以此分享防護輻射的經驗,共同提高應對核輻射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更要保持絕對的警惕,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則需要及時上報。
總之,在生活中防護核輻射,需要從個人、從環境、再到治理等方面進行一一落實,達到“內外兼防”的目的。同時普通群眾更要提高核輻射的防護意識,掌握防護知識,只有這樣才能為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