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才
在新發展階段,武威當抓住發展機遇,積極推動文化旅游業振興,開發更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業態,加大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利用和傳承發展,加快推進文旅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升文化旅游業品牌影響力,大力培養引進文化旅游業人才,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創新發展,實現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武威市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圍繞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推動旅游景區提標升級, 提升文化旅游要素品質, 豐富旅游產品供給,不斷延長產業鏈條,構建要素齊全、產業互通、優勢聚集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新格局, 使武威的文化旅游業吸引力得到提高, 在全國的旅游知名度和影響力持續提升。
一、武威文化旅游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武威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景觀獨特,旅游資源豐富。新時代武威文化旅游業發展面臨著大好機遇,有利于武威文化旅游名市建設。
(一)面臨的機遇
1.基礎設施建設帶動文化旅游業新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使武威市更能發揮鄉村度假、冰雪運動、沙漠體驗、草原風情、美食文化等旅游優勢,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節慶、文化古跡等文化資源要素轉化為深受大眾喜愛的品牌,$催生出旅游演藝、文化旅游綜合體、文化節慶、研學旅行、文化主體體驗游等新業態, 推動武威進入一個創新活躍,文化性、旅游性和體驗性不斷增長的旅游消費新時代。
2.數字技術將更快提升文化旅游業發展空間以數字文化消費為代表的文化旅游新模式必將逐步重塑文化旅游消費內容, 產生新的消費渠道和場景,加速改變文化消費結構,促進文化消費擴容提質, 推動武威文化旅游業走向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3.系列政策為文化旅游業發展奠定基礎
在高質量發展、雙循環新格局以及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三大背景下,國家出臺了鄉村振興、全域旅游發展、特色小鎮建設、健康養老產業、刺激旅游消費等支持文化旅游業發展的許多利好政策,為武威旅游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長城、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將有利于武威整合區域特色,發揮資源優勢,實現旅游資源、旅游市場、旅游產品互補發展,打造更多優秀的文化旅游網紅打卡地, 為國內深度游發展提供更好條件。蘭西城市群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等重大發展戰略,更為武威文化旅游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
(二)面臨的挑戰
結合國內文化旅游的整體發展情況看, 武威市文化旅游業在擁有發展優勢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劣勢和不容回避的問題。
1.文化旅游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有待完善。近年來,武威市加大了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全市文化旅游業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完善, 服務條件顯著改善, 但與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仍有差距。
2.文化旅游業集聚融合發展深度不夠。武威市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還處在發展階段, 在文化旅游融合中突出亮點不多, 沒有充分體現出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獨特優勢。
3.市場化驅動能力不足。武威文化旅游企業還存在開拓文化旅游市場能力不強, 市場主體合力不夠,創意化產品相對較少,核心競爭力缺乏,對文化旅游業的市場化驅動能力不強。
4.專業人才隊伍仍然比較薄弱。武威從事文化旅游產業相關專業人才結構與質量不平衡, 產業領軍人才少,復合型、創新型、開拓型人才缺乏,從事文化旅游產業的高層次人才較少。
二、武威文化旅游業發展的對策
武威市文化旅游業發展, 應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高水平融合、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激發發展活力,快速實現恢復和可持續發展,加快文化旅游名市建設步伐,引領全市的產業能級躍升。
(一)積極推動文化旅游業的恢復振興
在修訂完善現有扶持政策的同時, 要重點制定針對文化旅游企業在引客入武、重大活動、宣傳營銷等方面獎補措施,壯大文化和旅游市場主體,指導各縣區推動文化旅游領域重大項目建設及景區提標升級。進一步補齊鄉村旅游空間和接待場所的短板、弱項,開發“周末游”和“市內周邊游”,通過豐富多樣的短期、短線旅游產品,帶動私家車自駕自助休閑游快速復蘇。大力開發體驗式夜間文旅項目,打造旅游消費街區、集聚區,舉辦惠民文化消費季、發放惠民文旅消費劵等措施,激發文旅消費市場活力。發展智慧旅游,鼓勵文化場館、景區積極發展在線旅游,推出武威“云旅游”系列,通過圖片、視頻、VR、360 度全息影像等方式, 讓民眾足不出戶即可游覽西夏博物館、天梯山石窟、雷臺漢墓、武威文廟等景點。鼓勵文旅企業發展線上研學旅行, 通過文化IP 的挖掘,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字化體驗等科技手段,積極發展線上演播、沉浸式體驗、交互體驗等高品質的線上研學旅行, 讓中小學生在虛實結合的空間中了解武威的歷史、領悟涼州文化魅力。
(二)開發并持續豐富更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業態
以全域旅游為抓手,-加快培育“文旅+”“+ 文旅”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做好銅奔馬景區和冰溝河景區5A 級景區創建, 積極謀劃建設文化特色鮮明的涼州會盟紀念地、吐谷渾文化博物館和遺址公園。把天梯山精品民宿、民勤蘇武沙漠大景區、神州荒漠野生動物園等重點景點景區打造成為有市場引領力的“網紅打卡地”,串聯蘇武沙漠大景區、天堂大景區等優質旅游資源。支持社會資本利用老舊廠房、工業遺存開發建設文化產業園, 培育工業旅游消費項目, 將工業旅游培育成文化旅游發展的新領域和新動能。創新鄉村旅游業態,以果園、田園、菜園、林園、古村落、特色鄉村等為依托,開展農事活動體驗、鄉村文化體驗等休閑游樂活動,打造農旅特色小鎮、鄉村旅游特色村、農耕體驗基地。創建全國重點紅色旅游經典景區,開展紅色文化系列研學旅游活動,建設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大力發展自駕車、房車旅游、低空旅游產品等新業態旅游。大力開發獨具武威特色的歷史文化之旅、綠色生態之旅、紅色記憶之旅、田園風光之旅、科普研學之旅等精品旅游線路。打造華夏文明傳承創新核心展示區、五涼文化集中展示區、原生態休閑旅游區。
(三)推動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利用和傳承發展
1.繼承和發展紅色旅游文化。將紅色文化納入旅游業整體發展的框架, 通過特定的旅游市場運行方式和政策手段,大力弘揚西路軍堅定不移、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無堅不摧的奮斗精神,八步沙“六老漢” 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當代愚公精神,推進紅色基因傳承。強化紅色圣地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加快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做好涼州戰役紀念館改擴建,以古浪戰役紀念館景區為核心,整合挖掘戰斗遺址紅色資源,建設集紅色旅游、古城歷史文化、軍事文化為一體的立體式文化產業園,使之成為武威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2.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深入推進吐谷渾文化遺址、西夏文化遺存、天祝縣天堂鎮、大靖古鎮古街等保護利用,提升保護展示利用水平。加強天馬文化、五涼文化、吐谷渾文化、西夏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濃郁的地域特色文化建設,展現涼州文化魅力。建設一批非遺傳習所和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
3.實施文化精品工程。創排制作以“涼州文化”為主題的影視節目、情景歌舞劇、實景演出,支持創作一批文藝作品。組織全市國家、省、縣級非遺項目進景區活動,將武威寶卷、涼州賢孝、涼州攻鼓子、天祝格薩爾等傳統非遺資源, 包裝開發成特色旅游活動項目進景區、鄉村旅游度假區,在景區設置非遺展演區、體驗區以及傳統工藝購物區,形成豐富多樣的文化套餐,滿足游客文化體驗需求。
4.加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力度。強化武威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加快推進武威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建設、城區歷史建筑保護修繕。搶抓長城、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機遇,建設武威段長城文化公園,實現歷史文化遺產應保盡保, 發揮歷史文化資源存量優勢,延續歷史文脈,保留城市記憶,全力保護好、利用好歷史文化名城這張金名片,提升城市競爭力。
(四)加快推進文旅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提質增效, 整合基層文化服務陣地資源,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創新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推進縣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鄉鎮綜合文化站、行政村文化廣場的新建或改擴建, 加快建成主城區和中心鎮15分鐘、一般街道20 分鐘的“公共文化服務圈”,實現標準化綜合性文化中心鄉鎮(街道)全覆蓋,高標準、高質量完成全市村級綜合文化服務示范點建設。加快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建設,推動基層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提檔升級,大力推進“書香武威”建設,構建標準統一、互聯互通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絡。推進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加大重點景區旅游客運專線建設,著力打造“快進”“慢游”的全域旅游公共交通服務網絡。實施旅游公共服務標識系統工程和旅游基礎設施優化和提升工程,建設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游客集散中心, 加快建設覆蓋全域的旅游交通標識引導體系,重點建設景區內道路、游步道、停車場、游客中心、觀景臺、A 級廁所、標識牌、休憩設施、固定演藝場所等項目。提高供水供電、通訊、智能管理、應急救援、垃圾污水處理、安全消防、醫療保障等公共服務設施保障水平。加強全市范圍內游客信息咨詢服務中心(網點)和周邊道路交通游覽系統建設,實現旅游咨詢服務全覆蓋。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進旅游景區、旅游度假區,構建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新空間。積極引進國內知名旅游企業和戰略合作者,發展符合現代企業制度的旅游服務企業,推進旅游服務精細化、智慧化、人性化,以旅游服務質量的提升推動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
(五)提升文化旅游業品牌影響力
1.加強文化旅游品牌宣傳營銷。樹立品牌意識,通過各種傳播渠道,把武威市文化旅游業傳播出去,不僅要利用好傳統媒體, 還要加大線上旅游營銷力度,由專門的機構、專業的隊伍通過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多角度全方位廣覆蓋的宣傳報道,提升武威文化旅游知名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打響“天馬行空·自在武威”文化旅游品牌。
2.精心組織重大文化旅游活動。創新“涼州文化論壇”“河西走廊有機葡萄美酒節”“民勤沙漠雕塑國際創作營”“天祝賽馬會”等節會活動的內涵和形式,挖掘展示涼州文化深厚底蘊,辦出特色、辦出品牌,逐步延伸形成常態的、高端的文化旅游節會活動品牌。針對配合舉辦各類賽事活動, 與相關國家級文化旅游業界就加強文旅交流合作進行對接, 為武威文化旅游的發展開拓新境界, 讓武威文化旅游在國內有形象、在業界有地位、在游客中有魅力。
3.加強區域文旅交流合作。聯合張掖、嘉峪關、敦煌等河西熱門景點景區,集中開展品牌營銷,形成河西走廊旅游大宣傳、大營銷格局,讓更多的游客把河西走廊門戶的武威列為旅游優選之地。積極推動文化旅游企業和文化旅游品牌“走出去”,加強與蘭州、西寧、銀川、阿拉善盟等地多層次、全方位的旅游合作,實現區域聯動、優勢互補、錯位發展。
(六)大力培養引進文化旅游業人才
推動文化旅游人才集聚。通過福利政策吸引、搭建平臺展示、強化培育成長等措施,吸納相關人才,推動文化旅游特色產業人才加快集聚, 建設一支視野開闊、本領高強的新時代文化旅游人才隊伍。探索柔性引才機制。通過柔性引進、項目合作、短期兼職等“人才共享”模式,吸引文旅人才來武威創業就業,打造一支為文化旅游服務的高端人才隊伍。高度重視文化旅游人才培養。通過外出學習、專題培訓等方式,加快培養一批經營管理、文化創意、旅游營銷、導游講解等高水平的應用型、管理型人才,為全市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七)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創新發展
1.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培育一批骨干文化和旅游企業、國家級省級文化和旅游產業園區(基地),通過幾年努力, 力爭創建一批5A 級旅游景區,省級鄉村旅游樣板村,省級旅游休閑街區,省級旅游度假區,五星級標準賓館,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引領作用。
2.構建現代化文化旅游產業鏈。聚焦文化旅游產業關鍵環節,深入實施文化旅游產業鏈鏈長制,大力實施鑄鏈、補鏈、穩鏈、擴鏈、強鏈等工程,著力打造“5+N”文化旅游產業鏈,持續放大文化和旅游業綜合效應。引導中小微企業以產業鏈為紐帶,向龍頭企業集中集聚,構建大中小企業協作配套、協同發展的產業鏈生態,形成要素齊全、產業互通、優勢聚集的文化旅游業發展新格局。
3.實施數字文化旅游業發展戰略。綜合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打造一批數字文化產業基地,推動涼州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打造具有影響力的數字文化品牌,培育新型業態,推動文化旅游業轉型和結構優化。建設文化旅游大數據平臺,對全市重點景區、鄉村旅游點、旅游度假區開展全域、全程監控,形成大數據分析報告,指導景區規范發展。
(八)推進文旅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1.完善文旅市場監管機制。開展文旅市場監管“升級行動”,利用數字政府平臺,突出整體性和系統性,跨部門、跨地區共享公安、交通、環境、金融、氣象等部門數據,推進公共數據開放共享與創新應用,聯合公安、市場監管、文化執法等部門對突出問題開展專項檢查和集中治理,形成聯合執法監管機制,逐步提高文化旅游市場治理的精細化水平, 加強對實體市場和網絡市場經營主體的有效監管, 嚴厲打擊不合理市場競爭頑疾,實施旅游市場黑名單制度,凈化旅游消費環境。加快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全面落實行業服務標準,提升服務質量。探索旅游服務管理的“區塊鏈”應用,建立起文化旅游監管者、經營者、行業協會、旅游者、社區居民、志愿者的交流與合作機制, 合力共促形成良好的文旅市場環境。
2.加強文化旅游安全與應急管理。將安全發展理念貫穿于文化旅游發展全過程,加強安全監管,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責任事故發生。健全旅游安全預警機制,加強對游客的安全引導,完善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機制,強化事前預防、事發預警、事中救援、事后重建機制,實施智慧文旅的應急和安全監管項目,落實旅游企業特種設備、食品衛生安全等聯合監管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