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家富 余亞洲 張建斌
(1.湖南省桃源縣第一中學,湖南 常德 415700;2.常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湖南 常德 415000)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必修課程的內容應滿足全體學生基本的地理學習需求;選擇性必修課程應在必修課程的基礎上加深或拓展,以滿足部分學生升學考試或就業的需求。[1]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二的學生將會出現分流,一部分學生只需要完成地理學業合格性考試;而另一部分學生將繼續學習,參加地理等級性考試。這就意味著在高一學年的學習中,一部分學生只需要達到學業合格考試的要求,另一部分的學生需要有更夯實的能力,為以后的等級考試奠定基礎。因此,教師的授課需要滿足不同的學生的學習訴求,多元能力課堂為此提供了可行的解決路徑。
多元能力課堂,由美國學者Tomlinson C A提出。他認為在不同年級、不同學科領域的多元能力課堂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學習興趣和學習風格來開展差異化的教學,以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使學習內容、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適合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要,促進每個學生的成長與進步。他在其著作《多元能力課堂中的差異教學》中指出,差異化教學的核心思想是將學生個別差異視為教學的組成要素,教學應從學生不同的準備水平、興趣和風格出發來設計差異化的教學內容、過程與結果,最終促進所有學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應有的發展。[2]
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是黨和國家對當前教育教學的要求之一。面對同一課堂中不同學業訴求的學生、以及不同學業基礎和能力水平的學生,教師因材施教、進行差異化教學尤為重要。
高中地理新課標對不同的學生地理學業質量水平要求有差異,課程標準中將地理學業質量水平分為四級。高中學業質量標準是學業水平考試命題的依據:學業質量水平2是高中畢業生在本學科應該達到的合格要求,在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命題中要重點理解和把握;學業質量水平4是選擇地理作為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科目的學生應該達到的要求,在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命題中要重點理解和把握。不同學業訴求的學生個體需要達到的能力水平不同。這就要求教師能在同樣的課堂中達成不同的教學目標。
在同一個班級內,不同學生個體差異較大:一方面表現為學生的學業基礎不同,另一方面不同學生個體學習能力不同。基于此,教師需要在課堂中采用差異化教學,以期完成因材施教、全面育人的根本任務。
必修《地理1》、必修《地理2》是高中一年級學生的必修課程,高一地理課重在實現多元能力培養,是采用差異化教學的理想課堂。本文以湘教版必修《地理2》第四章第一節“交通運輸與區域發展”第1課時(湖南省桃源縣第一中學龔家富教師的真實課例)為例,探索多元能力課堂中的差異化教學策略,并觀察所達成的多元能力目標。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三個部分: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交通運輸方式選擇的規律、交通運輸方式布局的影響因素(見表1)。其中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為重點內容。

表1 “交通運輸與區域發展”教學環節設計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所提出的“情境”即“問題情境”,指的是真實的問題背景,是以問題或任務為中心構成的活動場域。“情境活動”是指人們在情境中所進行的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的活動。[3]盡可能地采用真實情境或情境活動來教學,是課堂實例選取的一個基本要求。本堂課的導入、課堂素材、課堂練習都采用了真實情境,不同復雜程度的情境實例是實現差異化教學的關鍵,也是達成學生多元能力的關鍵。在不同情境實例中采取不同層次的問題設計,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來完成,體現多元學生個體的能力,最后用不同層次的練習來鞏固教學成果。
(1)教學活動開展的差異化策略
本教學課例不同教學環節設計的教學活動難易程度不同,以保證課堂有序推進,實現課堂多元化目標的達成。不同學業訴求和不同學業層次的學生主導不同的教學環節(見表2)。本文中學業訴求分合格考試和等級考試兩類;學生層次分優秀、中等、后進三類。

表2 “交通運輸與區域發展”教學活動差異化設計
(2)課堂問題設計的差異化策略
本教學課例采用了案例教學法與問題式教學法相結合的方式設計的教學活動。為了有序推進課堂,解決情境案例中的問題,需要把復雜的問題分解成若干個子問題(見表3),子問題的設計需具有層次性、邏輯性、多樣性,以進行差異化的教學,實現對多元化學生個體的因材施教。

表3 “交通運輸與區域發展”教學案例子問題的差異化設計
(3)課堂練習測試的差異化策略
課堂主體授課用時約35分鐘,預留10分鐘用于課堂差異化練習的現場測試,測試題共設計了3組選擇題與1個簡答題。課堂練習以課件形式展示,并進行現場測試,一題一總結(見表4)。現場測試的目的一是鞏固學生當堂所學內容,二是實現多元能力課堂的教學目標。

表4 “交通運輸與區域發展”課堂練習題組的差異化設計
3.多元能力課堂差異化教學策略的觀察結論
通過對本課例的聽課、評課,結合評議教師的課堂觀察和對當堂學生的現場走訪,得出以下觀察結論。一是該堂課分別對教學環節的難易度、教學案例問題的設計、課堂練習進行了差異化的設計,讓整堂課難易結合、緊湊有序,形成了一個開放性與包容性并存的課堂。二是教學活動的內容結合新課標的要求,按照學業質量水平等級的設置進行了準確的劃分,滿足了不同學業訴求學生的學習需求。現場走訪的學生對此反饋良好,表示更加有信心學習地理。三是問題的差異化設計使課堂問題具有層次性、邏輯性、多樣性,且不同層次的問題由不同學業水平的學生完成。現場走訪的學生表示知識有收獲、能力有提升。
本課例以多元能力課堂為基本理念,采用了案例教學法與問題式教學法相結合的方式,對教學活動、案例問題、課堂練習進行了差異化的設計。通過真實情境的構建,開展了視頻材料學習、交流討論、小組合作、同桌探究等多種教學,實現了在同一堂課中滿足不同學業訴求學生、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多元能力培養的背景下,差異化的教學設計讓學生成為了課堂的演繹者和推動者,實現了知識的課堂生成與內化,教學效果良好,達到因材施教、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