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冬秀 劉小文 陳 偉
(1.南昌市新建區第二中學,江西 南昌 330100;2.南昌縣蓮塘第一中學,江西 南昌 330200;3.江西省教育廳教研室,江西 南昌 330038)
中學地理課程內容反映地理學的本質,體現地理學的基本思想和方法。[1]中學地理教學應重視地理思想方法的育人價值,引導學生從地理學的基本視角認識、思考和欣賞世界。
大概念具有統攝學科不同內容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間的多向聯系,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結構化教學。
地理學科大概念是指在地理學科之內,跨越了學科不同內容領域并模糊了不同內容領域邊界的數量很少的學科頂層概念。[2]中學地理教學可以采用大概念整合不同冊別、不同章節的教學內容及眾多地理小概念、地理規律和地理原理,實現高效教學。
“區域關聯”不僅是一個地理學科的大概念,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地理思想方法。放眼身邊的世界,無論是在自然領域還是人文領域,區域關聯無處不在。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中,本單元教學主要涉及選擇性必修2“區域發展”中多條課程內容要求,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

表1 “區域關聯”單元對應的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
除此之外,本單元教學還與必修“地理2”及選擇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礎”中的多條課程內容要求關聯密切,如“2.1運用資料,描述人口分布、遷移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并結合實例,解釋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人口合理容量”“1.2運用示意圖,說明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1.8運用圖表,分析海—氣相互作用對全球水熱平衡的影響,解釋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對全球氣候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等。
世界是復雜的,無論是自然系統、經濟系統還是社會系統,不同區域均存在差異。區域的差異性為區域關聯奠定了基礎,而區域自身的不足性又決定了區域不可能孤立存在,使區域關聯具有了必要性。區域與區域之間,必然具有物質、能量、信息等多種要素的關聯,從而有了人口遷移、產業轉移、資源調配等多樣的關聯方式。本研究基于“區域關聯”大概念的單元教學內容框架如圖1所示,大致可分為6個課時完成。

圖1 基于“區域關聯”大概念的單元教學內容框架
(1)區域的關聯性(第一課時)
本課時教學內容是本單元教學的基礎,在后續的單元教學中具有思想引領和方法統領作用。教學重點在于“區域關聯”大概念本身。教師應讓學生明確:區域是地表空間單元,區域之間存在差異;區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一個區域的發展都必然涉及與其他區域的聯系;區域的差異性及區域自身的不足性決定了區域關聯的必然性;區域關聯是指各個區域之間物質、能量、信息等形式的聯系。在經濟和社會文化系統中,區域關聯形式主要有人口遷移、文化交流以及商品、勞務、技術、資金、資源的跨區域流動;在自然系統中,區域關聯形式主要表現為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之間的物質流動與能量交換。
(2)人口遷移(第二課時)
人口遷移指的是人口變換常住地的空間移動。按照課標要求,在完成學習后,學生要能夠運用資料,描述人口遷移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從“區域關聯”的大概念出發,教學重點應放在人口遷移的原因及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上,強調人口遷入區與人口遷出區的特征差異及人口遷移的空間阻力。此外,從區域相互關聯思想出發,人口在區域間的流動又會進一步促進文化、技術、資金等要素的流通,從而深刻影響關聯區域的發展。區域關聯視角下“人口遷移”教學內容結構如圖2所示。

圖2 區域關聯視角下“人口遷移”教學內容結構
(3)產業轉移(第三課時)
產業轉移是指一個區域內的某產業(含產業中的某行業)向其它區域轉移的現象。按照課標要求,在完成學習后,學生要能夠以某區域為例,說明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產業轉移的主要驅動力是經濟因素。由于區域條件的差異,造成了產業發展利潤的地區差異,從而促進了產業在區域間的流動。從“區域關聯”大概念出發,教學重點同樣應放在區域的對比分析上。由于區域之間存在產業上下游的關系,產業轉移的教學,還應引導學生認識區域的空間順序關系,從而更好地理解產業鏈條中的區域發展聯動關系。區域關聯視角下“專業轉移”教學內容結構如圖3所示。

圖3 區域關聯視角下“產業轉移”教學內容結構
(4)資源跨區域調配(第四課時)
資源跨區域調配是指自然資源及初級開發產品的跨自然區域或行政區域的人為調配。這里的區域主要指資源調入區和調出區,也可能包括沿線區域和行使調配的更上一級區域。從“區域關聯”大概念出發,教學重點應放在資源調配的原因分析上,涉及到調入區與調出區的區域資源特征及更高一級區域的戰略性統籌;調運線路的選擇與建設也是影響資源調配工程的一個重要因素。區域關聯視角下“資源跨區域調配”教學內容結構如圖4所示。

圖4 區域關聯視角下“資源跨區域調配”教學內容結構
(5)流域內協調發展(第五課時)
流域作為一個自然區域,以水的流動和水資源的功能形成聯系。流域的自然特征決定了流域內的物質、能量的分布和轉移。基于“區域關聯”大概念,教學重點應放在流域內各地區物質與能量的關聯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上,從而理解為實現流域內協調發展人類所具備的主觀能動性。區域關聯視角下“流域內協調發展”教學內容結構如圖5所示。

圖5 區域關聯視角下“流域內協調發展”教學內容結構
(6)國際合作(第六課時)
按照課標要求,本課時以“一帶一路”建設為例,說明國際合作的重要意義。“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積極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發展相互對接、優勢互補,開展多國家多領域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由此可見,“一帶一路”對國家協作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是互聯互通。本課時教學應引導學生從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等方面來說明“一帶一路”框架下區域關聯形式及國際合作意義。區域關聯視角下“國際合作”教學內容結構如圖6所示。

圖6 區域關聯視角下“國際合作”教學內容結構
本單元教學安排在高二下學期開學初期。學生具有一定的事實性地理知識儲備以及地理現象分析能力。本單元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地理空間視角及地理關聯思想,而通過前期的學習,特別是選擇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礎》中“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的學習,學生基本具備了區域差異的認知視角和要素關聯的整體視角,為本單元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要素關聯是要素綜合的內在機制,也是綜合思維的基礎;時空綜合與地方綜合則是要素綜合的進階,是更高層次的綜合思維。本單元教學立足于學生已具備的要素綜合素養,通過區域關聯分析,逐步使學生建立起時空綜合與地方綜合的思維。思維進階性明顯,難度較大,需要教師以大量生動的案例和精巧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區域差異性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區域關聯性探究,樹立起區域關聯意識,理解區域關聯機制,服務于現實區域協作發展問題的解決。
理解區域關聯的基礎是區域的差異性,明確區域關聯路徑是要素在區域間的流動,理解人類有意識地促進區域關聯及區域協作發展的重要意義。
掌握區域比較分析的方法,體會空間的有序性;理解區域關聯是更高一級區域整體性的表現,實現綜合思維進階。
“產業轉移”是基于“區域關聯”大概念單元教學的第三課時,本課時對應的人教版選擇性必修2《區域發展》第四章第三節的內容。
基于教材分析,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教師將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豐富素材,同時增加部分問題情境以豐富學生的學習材料,加強學生對產業轉移的理解,強化區域關聯思想。同時,為了貼合單元教學目標,將對教材的邏輯結構稍作調整,先闡述東亞、東南亞產業轉移事實,歸納產業轉移規律,再分析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及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實現由現象到本質、由感性到理性認知的轉變。
(1)情境導入
目前,我國國內的棉花價格約比國際市場高1/3;我國紡織行業工人工資一般為美國的1/4,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國的3倍。我國一些紡織企業為利用國際市場棉花,在國外建紡紗廠,并將產品(紗線)運回國內加工。在我國同行業企業紛紛到越南、巴基斯坦等國建廠的情況下,總部位于杭州的科爾集團卻獨自在美國建紡紗廠。為什么我國紡織企業會到越南、巴基斯坦等國建廠?為什么科爾集團選擇在美國建紡紗廠?(2016全國Ⅲ卷試題材料改編)
以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典型代表——紡織產業的轉移作為問題情境導入,呼應本課時主要知識內容;問題情境涉及同類產業的不同轉移方向,反映了產業轉移原因的復雜性,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考空間;問題情境中涉及中國、越南、巴西、美國等多個區域,關聯區域多,呼應“區域關聯”思想培養目標。
(2)新課學習
①東亞、東南亞產業轉移
教師展示教材圖“東亞、東南亞產業轉移目的地的變化”,引導學生提出以下問題:促使紡織工業轉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比較中國香港地區與中國東部地區承接紡織工業的時間,為什么會出現時間差異?為什么紡織工業率先轉移?在學生完成探究后,教師適時總結產業轉移一般規律,并帶領學生閱讀“自學窗”內容。
以事實性的材料作為產業轉移的實例,引導學生從空間和時間兩個視角關注產業轉移現象,思考現象背后的原因。這符合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由現象到原理的認知規律。
②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勞動力因素】教師展示教材圖“不同國家制造業每小時人工成本差異”,補充紡織工業生產車間圖片,重點提示兩點:勞動力在國際范圍內流動性小;一個地區勞動力成本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會不斷發生變化。
以教材素材作為分析材料,充分利用教材,也方便學生日后的回顧與溫習;針對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思考為降低勞動力成本而進行產業轉移的產業類型及根本原因,深刻理解勞動力因素在不同區域中的表現及其對企業生產成本的影響,體會“區域差異是區域關聯的基礎”這一原理。
【市場因素】教師展示教材圖片“我國汽車銷售量的增長”及圖片“我國和部分國家的乘用車普及率”,引導學生分析我國汽車的潛在市場情況及其對汽車產業轉移的影響。應重點提示兩點:與直接出口產品相比,在市場地建生產廠有什么優勢?一個地區的市場條件是一成不變的嗎?
為什么要在市場地建廠才能更好地占領市場?這一問題是理解市場因素的關鍵。以“汽車產業”為例,教師引導學生探討汽車市場的區域差異及區域市場潛力,分析直接出口所面臨的問題,從而深刻理解為擴大市場而進行的產業轉移現象,也為后面的政策因素學習做好鋪墊。
【其他因素】回顧新課導入的問題情境,繼續追問影響產業轉移的其他因素。明確提出: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很多很復雜,現實中產業轉移的發生是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同樣是我國的紡織企業,轉移至國外主要是為了降低棉花原料成本;轉移至越南等地,還可以降低勞動力成本。而科爾集團轉移至勞動力價格更高的美國,則是產業設施、產業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反映了紡織工業的自動化水平在不斷提高。
在完成了“東亞、東南亞產業轉移”和“影響產業轉移主要因素”的學習之后,重新回顧新課導入時的問題情境,從知識學習自然過渡到知識的運用;產業轉移現象的原因非常復雜,問題的解決體現了“從解題到解決問題”理念的轉變;該問題情境中產業轉移現象具有鮮明的特點,突出體現在同類產業卻有截然不同的轉移方向,既說明了產業轉移因素的復雜性,也反映了產業自動化發展的趨勢,及其對產業發展新格局形成的促進作用。
③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展示教材圖文內容,聚焦于東亞、東南亞產業轉移,逐步提出下列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日本產業“廢舊建新”是通過什么來實現的?日本主導產業隨著產業轉移發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在同一階段,如20世紀80年代,中國與日本主導產業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不同?隨著產業的轉移,日本的失業率有什么變化?
學習了產業轉移的概念、規律、影響因素后,學生基本具備了自主梳理“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的能力,因此,該部分內容以學生自主閱讀與思考為主;教師的提問為學生的思維提升搭建了臺階,尤其是設計的問題層層遞進,形成問題鏈條,更加有助于學生對這一問題的深刻理解;充分挖掘教材相關學習素材,保證學生學習材料的完整性和學習的連貫性;對同一時期中日兩國主導產業的對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比較思維及區域關聯素養。
除了傳統的紙筆測試,教師還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了觀察和評估。觀察時,教師緊密圍繞“區域關聯”單元目標,例如,在進行“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的教學時,要密切觀察學生是否能從區域差異入手,比較不同地區的區位條件;在進行“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的教學時,要觀察學生是否會密切關注產業轉移過程中要素在區域間的流動情況,包括要素種類、流動方向、流動強度等。同時,本課時安排了多個學生探究活動,教師可根據學生在活動中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表現做好記錄,進行等級評定。
本節課的板書如圖7所示。

圖7 “產業轉移”板書設計
“區域關聯”是一種重要的地理思想,這一思想是建立在空間思維與關聯意識基礎上的。人們只有具備了空間視角,關注了空間秩序,才會注意到空間格局與區域差異;同樣,只有具備了關聯思想,明確了區域之間的聯系,人們才會注意到區域之間的關聯。作為一種重要的思想方法,“區域關聯”思想在解決眾多地理問題中具有重要的價值。例如,在“流域的綜合治理”中,正是因為上中下游之間存在流水、生物等的物質流動,從而把流域內各部分構成了一個緊密聯系的整體,所以才需要進行整體性的綜合開發。
基于以上認識,本文設計了基于“區域關聯”大概念的單元教學,意圖把該大概念統攝下相關教學內容進行整合,使學生有機會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接近兩周)反復回顧“區域關聯”這一概念,從而加深對“區域”“區域差異”“地理關聯”“區域關聯”等概念的理解,逐步樹立空間思維和關聯意識,落實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單元教學設計過程中筆者遇到了諸多問題。例如,單元教學內容涉及多本教材,有些內容在單元教學開始前就已學習過,如人口遷移,因此只能以回顧的形式加以強化。選擇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礎》中涉及的區域關聯多是自然系統中的關聯,與選擇性必修2《區域發展》中的關聯本質一樣,但要素流動的種類和關聯的結構卻相差甚遠。如何不著痕跡地把它們統領到“區域關聯”大概念下來,使單元教學內容渾然天成,對筆者而言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單元教學設計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如何改變傳統的碎片化的課時教學模式,牢牢把握單元大概念,圍繞單元教學目標設計每個課時的教學。以“產業轉移”為例,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只需要教授產業轉移的概念、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產業轉移規律及對區域發展的影響。而在“區域關聯”大概念視角下,圍繞單元教學目標,教師還需要強調產業轉移是發生在經濟發展有差異且具備互補性的地區之間,并強調產業轉移是為了尋求兩個區域經濟的雙贏發展。這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本質有更好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