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紅
近日,國家數據局等17個部門聯合印發《“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指出,到2026年底,打造300個以上示范性強、顯示度高、帶動性廣的典型應用場景,涌現出一批成效明顯的數據要素應用示范地區,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數據商和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形成相對完善的數據產業生態。
2023年11月,《北京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創建方案》發布,加快建設數據基礎制度綜合改革試驗田和數據要素集聚區。“北京優勢十分明顯,近年來數字經濟為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動能。”中關村軟件和信息綠色創新服務聯盟理事長、北京市總部企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徐斌告訴記者,2023年前三季度北京實現數字經濟增加值14060億元,占全市GDP比重為44.3%,數字產業已經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內容。
同時,在法規政策和制度建設方面,北京也起到了引領帶動作用。相繼出臺了《北京市促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行動綱要(2020-2022年)》《關于加快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的實施方案》《數字經濟產業鏈開放發展行動方案》《關于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進一步加快發展數字經濟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將發展數字經濟納入“五子聯動”的頂層戰略布局進行統籌規劃;制定《北京市數字經濟促進條例》,從地方立法層面為數字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強調制度先行,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制度在哪兒建,二是制度如何行。”徐斌對記者說道。
根據規劃,先行區位于北京經開區和通州區,總體規劃面積68平方公里,建有18個數據要素相關的產業園區,4.57萬家市場主體,已有數據要素類的重點企業30余家,產業可利用面積261.7萬平方米。“通州區有兩個核心產業與數字經濟息息相關,一是數字文旅,二是數字金融;亦莊地區企業比較多,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需求也更大一些。目前《北京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政策清單》聚焦了10條先行先試政策措施,支持數據資產登記證書在企事業單位入表、入資、入股和融資等場景中應用,探索入駐市屬國有企業數據資產納入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機制。以前是通過數字化、信息化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是節流,但是從數字資產角度來講,就是開源了,這個意義很大。”徐斌認為,要從認識論、方法論和價值論三個方面來推動先行區制度建設。“當前有些地方對數字經濟、數字化轉型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國家數據局成立后,率先在北京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啟動首席數據官培訓制度,就是要加強政府和企業對數字經濟的正確認識,讓他們看到其中的機遇和價值,實現提質增效,這就是制度先行的一種表現。”
同時,他也提醒,數字化轉型不是各干各的,而是相互關聯、相互補充、相互完善的,因此在數字化進程中應該先抓好鏈長鏈主的轉型。“它們的方向明確后,將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一起轉型,這是體系化的,大企業起引領帶動作用,有代表性的中小企業率先示范,從而形成良性數字產業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