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翻譯是一種把語言知識提升到語言建構的創造過程,筆譯中漢英語法結構的功能性交互傳譯一直是翻譯教學關注的難點。在現有經驗架構下,譯者通過建構虛擬話題經驗假設與始初碼文本依存的交際語境發生功能補給式結構銜接關系與轉碼文本結構語境交相互映后,產生由形式聚焦到意合連貫的功能—意義類化圖式,基于此在信息互換中于相關性原則引導下對真實性話題、生活知識進行適度用法擬合,以協調形式化使用和功能輸出之間因信息溝而存在的結構算法差別,在遵循最小功能單位對立體的前提下就異類范疇泛化進行語料庫參照比對,以獲得同義復合體與原型概念的同一度,借此配合目的語語碼文本話題情境中述謂形式一致的意義化用法要求,以實現在語篇功能對等前提下定景與框架和形態化句法結構參量設置的協調。
關鍵詞:英漢平行雙語;形式—意義對等功能;意義—功能交映定景;調適型最近發展區
作者簡介:方昊(1981-),男,安徽安慶人,安慶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
一、引言
筆譯中,漢英對等語交傳式互譯一向是難點,然而中國漢英譯者慣用母語概念式思維來替換英文同義詞,很少考慮到語用對篇章的影響,因此很有必要在功用視角下將語法意義和語用功能統一起來,結合認知—社會觀建構主義理念,探討一種易于為譯者接受的交互式發生循環再錄入機制,以減少勘誤率。
二、 基于建構的交互傳譯:概念泛化中對等經驗結構在最近發展區的功用映應
知識形成源于認識主客體相互作用,致使圖式不斷構建,最終達到認知上獲與得之間的動態平衡。漢英翻譯實質上是譯者對作為客體的源文本語言進行主題意義建構,并根據目標使用語境完成形式轉換的動態過程,在與目標語使用者進行虛擬的意義協商中主動構建符合話語行為交際要求的中介語文本形式圖式框架。譯者在重構交換碼時由母語轉目的語,信息交互可以通過功能認知情境“最近發展區”來實現,譯者由對映原點出發近似母語的對等表達以參照語法為譴詞組句依據,在接近目標語交際環境的現實摹本建架下重新定義直譯與意譯表述間的形合交叉度間的距離差,透過功用意指銜接使目標語語域能夠與母語定義使用特征建立起原文推廣度與譯文適用度間多維評價的客觀聯系,以建立起原文可及性與譯文通配性間多路校驗的客觀動態聯系。
社會建構觀注重交聯,認知建構觀注重溝融,最終都是主體在與客體交傳中促成行為主體在習得和學習間平衡狀態的形成。作為主體的譯者和作為客體的源碼文本間透過功能對等建立起的內容圖式框架形成共享合作式互動關系,主體通過關聯性經驗活動對源碼文本涉及的主題觀念知識與原有相關概念結構進行形似等同類比,以確認主客體間在摹寫狀態下表意功用重疊處,在對客體內容圖式進行分析時利用意義協商的虛擬時空觀,對所要表達的目標語情境與客體所要表現的母語交際情境之間的社會容忍度距離差進行狀態模擬,同時結合語言真實度判斷虛擬語義場與校驗語義場間的異構趨向以確認不同語域間向同差異,通過異位拼接和功能耦合主體譯者對自身認知經驗進行順應式同化改造后,建立起對譯碼文本的結構性認識。
譯者從被動接受目標語文化價值觀念更新話題內容到根據形式規則可及性主動轉換語用習慣發生條件以適應表達的對等功能性。譯者在文字轉碼中起初被動接受第二語言規則,隨著知識不斷積累,譯者開始逐步將所學的新規則運用到語言創造中,但是有時卻形成了過度泛化。在交流語境校驗下,譯者不斷地將規則或概念運用到語言交際中,在與近似目標語交流語境中不斷總結修正,使一直處于動態發展中的中介語體系在“衍”和“溯”的維度上趨于平衡和完善。
三、發生式建構:標記一致前提下非對稱意義形式互補
漢英翻譯對等詞在心理詞庫呈現出分布式非對稱表征結構特征,而標符和形符是按照語法使用習慣和頻度在意義一致基礎上進行就近式功能銜接搭配而編排的。起檢索作用的功能指示符則是依據接近口語表達最大自然相似度的原則對套用的結構表達進行范疇化的分類處理,以獲得近義功能表述,根據范疇近義項正遷移干擾性和類同定義項負遷移相關性,按照合作原則從話語交流角度進行最大功能投射。形似意近詞可以通過聚合式功能演繹圖式與句法重心突出結構因概念隱喻產生發散型概念化語義場中相互同化式對比關系,以形成與半語法化結構在使用上的形合銜接;意似形近詞可以透過組合式約定概念啟功與范疇泛化定指語用域發生聚合型去功能化等效對映形態派生,以適應標記一致所引發的控制語和主目在用法上的意合銜接。
英漢雙語基本形符比照庫是譯者憑借自身認知能力并結合語言轉碼規則主動構建而形成的,其中詞根和義項占據了比照庫中大部分羨余語用機構。漢語向英語轉碼需通過對等概念交傳互譯來使被目標語文化觀念化石化的中介語發生話題負遷移,從而對思維定式產生定景抑制作用,縮小范疇定義域以獲得與母語文化觀念相對立的功能解構。由英語向漢語轉碼需通過關聯用法對同交譯來使被母語文化觀念化石化的中介語發生定景正遷移,從而對泛化概念產生參照抑制作用,擴大功能意涵區,以獲得與目標語文化觀念相協調的語用釋義。
四、 形態—功能轉換:英語形式和漢語意義閾協歸化式恰等
翻譯中,程序性知識是通過聯想、類比等功能銜接來激活語義場中不同典型與設定范疇間的假設性存在附屬主從關系,譯者通過關聯語境提示語來聚焦形式對立面引發意象表征去結構化,并透過形式轉寫進行錄入,改變心理原型在目標語中的語體差異,使其適應功能-意義重構,其元凸顯域適同強弱則取決于不同集群在概念、意義和指稱上所能被影映出的概念在漢英兩種語言中的共享度,共享度越高,意義指稱間才能形成對應映射關系。
譯者在激活被動產出獲得與目標語文化語域相對應的近似擬合表達方式,往往造成輸出可理解性和輸入可調節性之間存在去功能化信息溝,借此從抽象到具體就概念范疇詞進行功能選擇,以獲得與范疇化類屬相吻合的名物借喻,借以形成與趨異規則不變式。去功能化后,借助類典型范疇框架對有意義標記的對等參照功能結構進行經驗采樣式聚合并對示例原型的語用接受度通過形式一致來予以協調,通過更新條件式預設激活詞法派生參數,重新設定機制,對已發生觀念淡化的被范疇同化詞進行心理原型重構,使其能適應多維視角意念重心偏移,在語法提示貧乏下結合套用話題結構獲得用途框架下的概念對等詞。
經驗性定式范疇通過目標語情境負遷移對有效度條件生成受阻效應,對使用相干的對等形式表述指示泛化區,透過功能轉接對概念隱喻進行意義上的類別劃分,以獲得有形式標記的使用判斷歸屬。有意義標記的用法識別分類往往是概念化的形式在功能定義中的意義圖式的去使用化,有形式標記的使用判斷歸屬往往是結構化的意義在功能演繹中形式圖式的去用法化,兩者統一于替換式母語思維的對等意合表征的漢英翻譯中。
五、 結構性話語建架:最近發展區非對稱異化式范疇置位
譯者借助經驗性知識結構透過英漢平行雙語語料庫對業已概念化的中介語的洋涇浜語化形式進行可及性層次標記。語法化共享表征結構與語言提示信息保持銜接性,從而為目標語對等概念提供形意語用通換,概念泛化形式取代了意義化的功能框架,成為主位凸顯的類型統指;譯者需借助去結構化功能選擇機制透過母語思維定式中的概念恰同關系對被話題主位操作后的定義進行及時語境可信度檢驗,以確認進入概念化語義場的對應表征,通過對目標語假設交際情境的換位遷移激活功能定景與框架圖式間的使用匹配關系,進入與述位用法連互階段。
去形式化意義結構在有意識功能聚焦下對用法涵指域類同項進行使用屬性辨析,以區分對等形式輸出在意義泛化下定義描寫用途的差異,結合共享表征中意合銜接類型的復指相關性對底層話語結構進行類屬式范疇歸化分析,并從中擷取概念化的經驗結構與話題凸顯的述位重心進行映象彌合;進一步對形式化的意貫義群展開去典型化的演繹式功能操練,對經驗的現實擬合度進行建構圖式分析,從中發掘出有概念意義的通用泛指語境隱涵,在意似用法圖式框架下衍生出不同表義功能的克里奧語化形合詞法化結構,與形似使用配列不同功能表意的克里奧語演化連續體,完成趨向于意合句法化結構的泛狹匹對。
語用學歧化建構是通過典型化的類范疇就形義差別實施泛稱屬性歸化再結合文化差異視角完成的,類范疇型的邊緣化重構經驗假設可以對結構歧義中凸顯的信息溝進行條件式功能模擬。針對重心突出單位進行解構式分析,以確定類化經驗的指示域,范疇化的示例在形式符合意義表達的原則下結合句法化的使用變體規則,來調適功能語用和形式語法間結構缺陷假設距離。
借助母語形似概念對輸入進行結構語義特征解碼,由此建立起與意義假想預設的句法聯系,針對無意義標記的語法—功能提示語通過信息主位替換使結構突出,成為一種非線性中心對稱式動名化轄指語,結合語法真值判斷定義后通過話題化功能假定,有效利用母語用法負遷移來完成文本信息從形符到義符的結構照應。
六、結語
意義是功能的先導,功能是意義實現的保障。類的集合是形成意群的充分必要條件,而意群是實現功能配對的前提。在配對時,意義和指稱是通過中介概念產生毗鄰組合關系按就近形成交股配對,詞法提供基于詞根的轉寫依據展開功能附帶性產出演練。用法依托句法存在,是使用產生的前提。意念可操作式往往受供支配的結構定則制約,而標識性話題關鍵語引發功能類比關系,使約定俗成解構生成歸化式典型,賦予不定義項以語用學上的復指參照意涵。從修辭學來看,本體和喻體功能置換也是確保范式和圖式在衡熵互動中實現意義和形式并補統一,本體和喻體的形合意義對等主要是在使用層上用法一致,而本體和喻體的意合形態對等更主要是在用法層上功能協調。
參考文獻:
[1]Vygotsky L S.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2]董燕萍.心理語言學與外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3]皮亞杰.結構主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4]任文.新時代語境下翻譯倫理再思[J].山東外語教學,2020(3):12-22.
[5]王立非,梁茂成.計算機輔助第二語言研究方法與應用[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6]楊惠中.語料庫語言學導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