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大數據時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高校網絡輿情格局呈現出新特征,深刻把握新形勢下輿情的復雜性及其對大學生的影響,采取一系列積極應對的引導策略,提升高校在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管理和監督上的治理格局與水平,推動高校治理現代化,是落實新時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時代要求。
關鍵詞:大數據;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對策
大數據時代,海量信息搭乘互聯網快車分眾化傳播至各層次青年群體中。大學生作為一個龐大而活躍的群體,深受網絡輿論生態的影響。錯綜復雜的輿論生態在潛移默化中推動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塑。與此同時,隨著5G時代的來臨,層出不窮的自媒體載體為當代大學生提供了更多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傳統的大學生網絡輿情格局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其傳播速度、范圍和影響具有新特點。因此,大數據視域下高校在正確引導網絡輿情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一、大學生網絡輿情的新特征
互聯網加速了社會生活節奏,海量數據信息由此產生。隨著各種熱門自媒體軟件的迭代出現與網絡輿論場的蓬勃發展,以抖音、微博、小紅書等為代表的新興媒體平臺為個體提供了一個自由發聲的場域,網絡輿論環境日新月異,大學生群體對于積極參與社會生活、表達自身主體意識的渴望日益強烈,同時也受到不良輿論的影響。因此,大數據時代下的網絡輿情管理和引導對高校教育工作具有挑戰和復雜性。
1.產生的瞬時性。在大數據技術的助力下,數據依托微信、微博、短視頻等多元化數字自媒體平臺加速分眾傳播,校內外突發情況均可在較短時間內以最大限度和速度傳播覆蓋。突發性致使高校很難及時、有效地掌握網絡輿情發展態勢。媒體平臺的互動性將各種觀點、意見和情感放大趨同。網絡意見和價值總和極易引起群體的情感共鳴,在短期內形成網絡輿情并借助網絡媒介加速傳播,給高校教育管理帶來不小的挑戰。
2.內容的復雜性。開放的網絡空間增強了個體的話語權,各種突發性事件在互聯網的放大效應下,往往針對特定議題衍生出輿情,且在大數據和云計算加持下,智能化媒體優化升級“信息追蹤”模式,個性鮮明的大學生群體往往深陷其中,加大輿情的復雜程度。網絡輿情所蘊含的信息內容紛繁復雜,復雜性體現于信息內容不僅涉及志愿填報、校園生活、就業壓力等與學生切身利益相關的校園問題,同時社會熱點問題和現象誘發的輿情亦會使學生深度參與其中。
3.傳播的迅速與不可控。在全民互聯網時代,多樣化應用渠道使得信息傳遞并不局限于紙媒,大數據技術可使得新媒體平臺根據個體需求喜好定點、定人推送相應的內容,以實現瀏覽、閱讀、轉發等流量的指數級增長。這種方式加快了網絡輿情的傳播速度并拓寬了覆蓋面,增加了傳播過程的不可控性。作為網絡原住民的高校大學生已經悄然成為輿情的主力軍之一,其享受擁有高度輕松自由的網絡社區,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個人感興趣的議題并抒發個人態度,并在難辨真偽的情況下通過網絡高速傳播。這無形之中增加了高校化解處置的壓力與難度,在輿情載體日益更新和發展的今天,高校能否根據輿情類型快速采取正向引導和處置措施顯得尤為關鍵。
二、網絡輿情對大學生群體的影響
1.群體圈層固化。大學生群體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和生力軍,在虛擬場域交往中深受網絡環境場域影響而逐漸形成興趣、觀點趨同的信息“圈層傳播”現實樣態,大數據智能算法機制精準鎖定并分析高校學生思想和行為特征進行個性化推薦,能夠充分挖掘學生現實需求和興趣點進行相似內容的更新,排斥相異觀點內容,形成“信息繭房”。網絡輿情加強了群體內部的交流互動,是刺激圈層形成和進一步固化的催化劑,進而由共同趣緣和價值共鳴形成獨特的圈層文化,高度的圈內黏合性更加固化大學生群體的價值判斷和思維模式,相對密閉和獨立的圈層往往會因為長期碎片化單一向度的同質信息形成“回音壁效應”。
2.行為盲目失范。思想指導實踐,固化的圈層和極化的思維必然導致行動的失范。大數據視域下網絡輿情的負面影響在于評判標準帶有偏向性和指向性,誤導大學生群體盲目追隨,群體內部成員為維護自身立場和利益,做出過激行為來換取滿足感和優勝感,一旦不同觀點進行碰撞,群體間會產生對抗來相互駁斥。行為的盲目失范具體表現為在情緒宣泄和聲討聲中逐漸喪失理性思維,感性主導下上演為現實抗爭。大學生群體因情緒失控而行為極端,通過誹謗、謾罵的言語或圖文、視頻等手段對他人進行精神攻擊來破壞其正常的生活秩序。
三、大學生網絡輿情的引導對策
隨著高校網絡輿情樣態復雜化,多元主體需深刻把握當前輿情趨勢和對大學生的影響,推動大數據技術共享共治,進而賦能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水平的提升。高校要直面問題與挑戰,把握學生特點與關切,優化健全多方聯動的輿情引導機制,善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筑好意識形態的安全堡壘,營造清朗健康的校園網絡輿論生態空間。
1.厚植網絡媒介素養,提升網絡安全意識。高素質的媒介素養是鑒別網絡謠言的道德根基。培養大學生的網絡媒介素養既可提升其在虛擬世界中解讀與批判能力,亦可在提升安全意識的同時調節和規范大學生在網絡時空中的行為。高校要著力加強網絡道德教育以增強大學生網絡自律意識,使其在輿情參與中可自覺規范言行、抵御消極影響,高校教育工作者在關注大學生對待輿情態度和觀點的同時豐富教育的組織形式。通過組織大學生開展規范網絡行為的主題活動,邀請專業人士、道德模范典型開設網絡道德講座傳遞正能量。同時,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貫穿相關內容,如思想道德修養課中案例的剖析與解讀,充分用好官方網絡媒介發布優質內容,培養大學生在網絡空間中慎獨律己。
2.推進智能技術治理,共護輿論安全邊界。網絡輿情事件中虛實信息相互摻雜,要實現對輿情的有效引導與管控,除采取封禁不實消息的傳統手段外,立足于大數據時代尋求有效技術支撐,進行智能化疏導策略成為必然。技術防范是高校輿情監測的基礎,輿情孕育初期信息零散、影響微弱,需針對性加強技術監測,對可能演變為危機的信息及時阻隔、防患未然,高校應加大投入,革新軟件系統,引進第三方專業云數據智能監測軟件查缺補漏,同時使用好大數據技術對圈層的壁壘進行突破,對圈內復雜信息利用語義分析得出情感含義的有效概括,進而掌握圈層內的復雜輿情信息,搭建好智能監測的輿情分析系統,構建包括日常管理、校園生活、教育教學、后勤服務等內容的關鍵詞庫,便于及時抓取輿情信息,建好校園輿情指數體系,及時觀察和研判輿情走向,從而做到對全局勢態的準確把控。
3.完善網絡引導機制,強化專業隊伍建設。健全和優化網絡輿情應對的保障措施是把握輿情動態的保證。加快人才隊伍建設,健全體制機制是提升輿情常態化監督和長效引導的根本手段。一方面,高校應制度化促進專兼結合、齊抓共管的輿論引導人才隊伍的形成。一是要積極引進具有專業背景的工作人員,嚴把高校輿情工作關口,加強網絡輿情與網絡技術的培訓,理清龐雜的高校輿情信息,提升相關數據的分析、研判與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加快兜底制度建立至關重要。一是要加快推進相關法律法規的形成,目前針對高校輿情引導的細致法律法規文件鮮有出臺,因此亟須推動與大數據時代相適應的實施細則和措施的形成。二是要健全數據安全保障措施,高校內部數據的監測不可避免地接觸個人隱私數據,若不慎發生數據泄露便會適得其反。高校方面要推進相關網站和平臺的實名制,加強軟硬件建設,落實分級管理、責任到人的數據監管機制。三是高校應建立輿情化解機制,新舊媒體聯動,堅持“內容為王”,打造貼切學生話語體系的優質輸出,化解危險變量,同時通過議程設置,發揮其主流意識形態的滲透功能,回應學生關切,營造良好輿論環境,進一步推動大數據時代高校網絡輿情工作健康發展。
作者簡介:吳崢(1989—),女,河南鄭州人,中共鄭州市委黨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