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士強
江蘇省蘇州昆山市禮仁外國語學校教師,曾獲得全國“運動健將”稱號,獲全國跆拳道錦標賽第三名,被昆山市評為“民辦骨干教師”,撰寫論文多次獲得省級一、二等獎。
教育部于2016年頒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次年各普高院校課程標準就基于核心素養體系及學科價值創建出了新的學科核心素養體系,也由此特別凸顯出學科教育立德樹人的核心宗旨,明確了相應的育人目標。體育與健康課程(以下簡稱為“體育”課程)作為義務教育階段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內容,成了各院校及其教師隊伍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以往的體育教學多是由教師按照既有的教學大綱再結合自身已有的教學經驗,在課前提前設計好教學方案,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往往表現得極其被動,被教師牽著鼻子走,致使學生一度喪失了一部分思維創新能力。而趣味性教學觀念則主張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者角色,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資料,并且借助這樣的體育課堂給學生提供更多思考的空間,從而有效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以“隊列隊形”部分的教學為例,課堂一開始,由體育老師給學生傳授基礎性整隊方法的關鍵點,然后留給學生時間和空間,教他們相互之間合作創新,在此過程中不僅使學生的集體精神得到激發培養,同時也塑造了學生的紀律性觀念,還促進了他們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
改善學生健康狀況
科技的發展衍生出許多類型的電子產品,相當一部分學生整日把注意力集中在電腦、手機、平板電腦上,參與鍛煉的時間和機會越來越少。然而,素質教育針對這一現狀明確做出了要求,各學校必須全面加大體育教學改革的力度,以期借助體育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科學解決學生的身體健康問題,促進其全面發展,為此,體育課堂趣味性教學的實踐就肩負起更重的擔子。在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落實趣味性實踐,除了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外,同時又能改變學生對體育課的看法,從而自主地參與到課堂鍛煉中去,從中收獲快樂,并且形成好的終身鍛煉的習慣,促進自身身體素質的提升。
從合理改善學生身體健康狀況的角度,課堂上教師可以適當地給學生科普一些關于體育養生方面的知識和常識,或者給學生適當講解一些體育鍛煉的好處和優勢,以激發學生對參與體育學習和體育鍛煉的興趣,打造高效的趣味性體育課堂。
建立平等的課堂關系
對小學生而言,他們的常規性學習極其容易受環境影響,尤其是課堂環境對學生學習質量及學習效率造成的影響肉眼可見。根據以往的體育教學活動開展情況來看,鑒于已有的教學模式較為單一,導致課堂上師生間的互動交流頻次很少,課堂氛圍也表現得沉悶枯燥,因而不少學生漸漸喪失了體育學習的興趣。基于此,小學體育趣味性課堂的實施,特別強調教師要注意課堂氛圍的營造和維持。首先,應遵循“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特別注意要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且要求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好自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之間建構起和諧共生的師生關系,在師生平等交流的基礎上,多了解學生的內心所想,嘗試幫學生去解決一些實際性的學習問題。不僅如此,課堂上還應鼓勵學生多說話,多發言,能夠大膽地將自己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另外還要盡可能多給學生創造和提供一些課堂表現的機會,有效活躍課堂氛圍,提升學生的體育學習的自信和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學校結束一場足球比賽之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再進行班級足球比賽,趁著學生的比賽熱情還沒散,趁熱打鐵,借機規范學生在足球運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規范動作,教師可以作為學生足球隊的一員,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幫他們及時指正問題,這樣不僅使學生樂于參與體育運動,同時還達到了我們的教學目的,可謂兩全其美。
創設體育游戲情境
借助游戲來組織開展體育教學,除了能使學生掌握最基礎的體育技能以外,同時又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學生對相關體育技能的熟識度,培養學生的體育學科素養。比如,以“隊列隊形”部分內容的教學為例,課堂一開始,教師先給學生設計出一個“快快集合”的游戲,且游戲開始前體育老師先給學生講明游戲規則:“注意聽口令分散或集合,特別強調,不能拉人、推人,否則犯規者要給大家表演節目。”接下來,由體育老師與幾個學生站在隊列前面做示范,在確保每個學生都了解游戲規則以后,便可以開始游戲了。
這樣一來,較之傳統的體育教學來說,除了能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身體姿勢,知曉并掌握準確的整隊方法要領以外,又可以潛移默化地鍛煉和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和組織性能力,非常有利于學生后續的身心發育。
另外,以體育課上給學生設計的“障礙賽跑”的游戲為例,游戲規則要求每位學生都要按照要求完成規定動作,之后再交由裁判予以打分,最終得分最高者便是本輪游戲的勝利者。借此游戲不僅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積極、主動性,同時又能發展和提升學生的奔跑能力,鍛煉學生的靈敏性、協調性。
開展豐富的體育活動
體育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舊遵循以往陳舊的教學方法來實施教學,顯然無法滿足學生的身心發育要求,同時也難以保證體育教學的質量要求。因此,體育教師在實際組織學生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以盡量給學生設置一些實踐性強的體育活動,特別要考慮到小學生好勝心強的心理特點,順利開展體育教學活動。
例如,在教授學生“體操的基本動作”時,先由教師給學生完整地講授體操的動作要領,并且在給學生示范性地做完分解和完整動作之后,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之后要求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開展練習,直至次節課時再開展比賽,然后根據學生的動作整齊程度、標準度一一進行打分,最后評選出最優小組予以獎勵。類似體育活動不僅能夠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同時又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激發起他們的集體榮譽感,更加利于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提升。
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利用課堂就一些體育理論部分的知識,組織學生開展相關體育知識競賽問答,以能夠通過競賽活動,借助電子白板或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展示部分圖文音頻,緊跟著再將問題拋予學生進行搶答,借此方法,幫助和引導學生深化其對于體育理論知識的理解記憶,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熱情與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團結意識
通過傳統的體育教學開展情況來看,學生的整體參與度不夠高,非常不利于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趣味性教學主張借助一些較具趣味性的教學活動,指導學生可以密切合作,在此過程中使學生全面掌握相關的動作技術要領,同時在此基礎上促使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得到提升,便于他們后續更好地發展。
以“籃球運動”教學為例,眾所周知,籃球是一項非常考驗隊員團結合作意識的運動,這樣體育課上教師就可以通過指導學生開展籃球運動來促進他們的互幫互助,協作共贏,從而在“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原則下,培養提升他們的團結精神和合作意識。
總而言之,趣味性教學理念的提出,除了作為活躍課堂的一種途徑和方法以外,我們又可以借它促進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創新創造能力,更有助于改善以往僵持的低效課堂局面。為此,要求體育教師一定要深度理解并掌握趣味性教學的本質內涵和操作方法,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科學組織趣味性教學活動,充分發揮素質教育下趣味性體育教學的育人功效,引導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