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和中國兒童中心聯合發布的“中國十大城市0~6歲兒童健康狀況調查”數據顯示,兒童營養不良患病率為10.6%,嚴重營養不良患病率為5.36%,兒童生長遲緩率為3.83%,同時,不容忽視的是有5.95%的兒童存在超重問題及8.83%的兒童處于肥胖狀態。由此可見,我國兒童營養狀況和飲食行為不容樂觀,幼兒飲食生活的科學認知及自覺性嚴重缺失。
針對當下的實際,我們迫切需要進行食育課程的實踐研究,以幫助幼兒明白食物和飲食的重要性,培養其養成珍惜食物的美好品格及良好的飲食習慣,從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我們立足幼兒的需要和興趣,以“筷子”為媒介,開設食育課堂、設計食育活動、開展食育游戲,探尋幼兒園一日活動中有關“食育”的實施策略。
“筷”思妙想,浸潤文化底蘊

小班幼兒升入中班之后,用餐工具由勺子換成了筷子,幼兒對筷子充滿了好奇。“筷子是誰發明的?”“筷子都長這樣嗎?”“最早的筷子長什么樣?”“除了木筷子,還有什么筷子?”……午餐環節,幼兒們開始竊竊私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日常生活中,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因此,教師需要追隨幼兒的興趣,在滿足幼兒好奇心的過程中,引導幼兒了解筷子,感受筷子蘊涵的深厚文化。
通過觀看筷子演變的視頻,幼兒們了解了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筷子還被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在遠古時代,人們吃東西時習慣用手抓取,當遇到燙熱的食物時,就找來小木棍輔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人們逐漸掌握了用小木棍夾取食物的本領。到了原始社會末期,就有了用樹枝、竹片或動物骨骼制成的筷子。原來人們手中的筷子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幼兒們驚嘆不已,迫不及待地用筆畫下古代的筷子形象。
現在的筷子都是什么樣子的呢?幼兒們紛紛參與到“小筷子、大不同”“筷樂找茬”的游戲中,開始了新的探索之旅。他們來到超市,化身為“小小探險家”,找尋著各種各樣的筷子。通過看一看、摸一摸、問一問紛紛找到了答案。原來筷子是個大家族,有木筷子、竹筷子、塑料筷子、不銹鋼筷子……幼兒們在欣賞、辨別、分類、交流中拓寬視野,認識了各種各樣不同顏色、不同形狀、不同材質的筷子,幼兒們還在“筷樂找茬”的游戲中感受到筷子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多姿多彩。
“筷”樂用餐,傳承文明禮儀
《指南》在健康領域中指出:“4~5歲幼兒會用筷子吃飯;5~6歲幼兒能熟練使用筷子。”可見,正確使用筷子是幼兒成長的必備技能。那么筷子到底該怎么用呢?這可是一門學問。于是,如何使用筷子的主題活動便出爐了——科學活動“筷子這樣用”、語言活動“小筷子,大用處”、藝術活動“盤子、筷子、碗”等。幼兒們或畫或說,在多樣活動中將如何使用筷子的要領了然于心。
“老師,我在飯店吃飯時,遇到的筷子好長呀!”“老師,昨天我們在飯店吃飯的時候,為什么每個人面前都放著兩雙筷子呢?”面對幼兒們的疑惑,公筷活動“有趣的大筷子”誕生了。日本《食育基本法》一書中指出:“食育乃生存之本,更是智育、德育和體育的基礎。”公筷,是餐桌文明的一面鏡子,了解公筷、正確使用公筷對于幼兒來說至關重要。集體活動時間《公小筷和公小勺》系列繪本走進了幼兒們的視野。“哈哈,堂堂宋高宗,竟然不好意思別人吃自己的口水,吃飯時堅持要用公筷。”就這樣,幼兒漸漸地掌握了有關公筷的歷史、分餐制的由來、宋高宗的故事、不用公筷的危害性等知識……幼兒們一邊讀繪本一邊走近公筷,并漸漸喜歡公筷,直到自覺使用公筷。
筷子是中國的國粹,蘊含著中國的傳統文化,承載了啟迪智慧、傳承美德、明禮崇德、睦鄰友好、守望相助和心懷感恩等多重含義。“筷起筷落”之間,無聲彰顯的是一個人的禮儀修養。那么幼兒們在使用筷子時還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幼兒們展開激烈的討論與交流,在明辨是非的過程中,知曉了在家中應該讓長輩先動筷,作為主人應該讓客人先動筷;不能晃動碗筷,更不能拿筷子玩耍;在夾菜時,不能用筷子在盤子里攪來攪去;也不能把筷子伸到別人面前的盤子里夾菜……在潛移默化中,幼兒們逐漸了解了使用筷子的“十二禁忌”,文明用筷的種子在幼兒心中生根、發芽。
“筷”樂游戲,共臻玩美境界
教育家杜威認為:“一切幼兒教育活動都應該將幼兒作為中心,推動幼兒通過實踐主動學習。”廢舊的筷子,在成人眼中是毫無用處的,但是在幼兒眼里,卻是他們心儀的游戲材料。
美工區里,幼兒們搜集的筷子有些圖案淡了,有些顏色掉了,有些表面光禿禿的,很不好看。有的幼兒提議給筷子施個魔法,讓他變身,由此美術活動“筷子變身記”應運而生。于是,創意坊里,幼兒們忙碌不停,筷子太細了,不容易在上面直接作畫怎樣辦?聰明的涵涵想出了辦法:先畫在紙上,再裹上去。看!幼兒們畫的畫、涂的涂、剪的剪、貼的貼,儼然是個小小設計師。鮮花筷子、小鳥筷子、云朵筷子……一雙雙筷子舊貌換新顏。

表演區里,廢舊的筷子成了“新寵”。有的幼兒給筷子裹上紅色的絲帶,筷子瞬間變成了跳舞的道具;有的幼兒手握筷子左右晃動,筷子搖身一變成了指揮棒。戶外游戲時間,筷子可以玩什么游戲呢?“不如來個筷子紙杯接力賽吧。”每人一支筷子,一隊一個紙杯,用筷子頂著紙杯前進,傳遞給下一個人,哪一隊最快就獲得最終勝利。幼兒們玩自己所想,個個樂得像朵花。“筷子投籃”“筷子夾球”等一個個新游戲走進幼兒的身邊,幼兒們也在玩樂的同時充分體驗筷子的神奇“魔法”。
廢舊的筷子華麗“變身”成了幼兒的玩伴,成了幼兒學習的媒介,成了幼兒發展的橋梁。幼兒盡情探索,充分體驗“筷”樂游戲的真、趣、美,在交流、合作、分享中收獲快樂,收獲成長。
“筷”樂延續,褒有美好未來
“食育是教育之本。”《中國兒童青少年零食消費指南》和《中國學齡前兒童膳食指南》(2016年)的出臺即表明國家對幼兒及青少年食育的重視程度。在中班筷子文化活動的開展與滲透中,我們尊重兒童,以幼兒的經驗為原點,創設富有教學隱喻的學習環境,提供可支持幼兒發展的多元材料,引導幼兒樹立規則、塑造品格,進而引導幼兒立德養行、修身養性。幼兒們從課堂走向了實踐,從幼兒園走向了生活,逐步習得文明的進餐禮儀,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而這種生活方式對幼兒的全面發展起到了基礎的保障作用。
食育奠基生命,筷子相伴成長。筷子文化實踐活動只是食育課程的一個簡單縮影,食育的發展和推廣仍需要學校、家庭及社會各界的協同努力。雖然現有的食育課程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基于目前國內食品安全仍處于不斷規范和完善的過程之中,且幼兒教師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的傳承認識尚待提升,食育課程的完善仍任重道遠——這將是個長久而深遠的過程,我們仍需不斷努力堅持,為幼兒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