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把實在帶不走的孩子都已經放老鄉家了,沒有時間再多帶走一個,除非,除非……”在舞臺燈光的映照下,《啊,搖籃》舞劇正在深情演繹著。這部藝術作品載滿了馬背上搖籃的歷史,正在向觀眾們訴說著戰火紛飛年代里那份沉甸甸的紅色搖籃精神。
20世紀初期,近代中國正處于帝國主義侵略的危機之中,國弱民窮,資源匱乏,導致大量兒童流離失所,生活無依。為了保護和教育這些兒童,陜甘寧邊區成立了戰時兒童保育院,毛澤東主席為此親自題詞“好好的保育兒童”,深刻體現了國家在危難之際也沒有放棄對兒童成長的關懷與培育。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強調:“我們要堅定不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更大力度辦教育、興科技、育人才?!边@一論述跨越時空,與昔日對兒童保育事業的重視遙相呼應,共同彰顯了國家對兒童教育責任的持之以恒。
紅色搖籃精神的傳承離不開院所文化環境的建設與塑造。兒童將從周遭環境中感知汲取的各類信息融入其成長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教育契機,將愛國主義元素巧妙融入兒童易于接受和理解的環境之中,以此激發幼兒的愛國之情,達到愛國教育的目的。在西安市第一保育院內,主教學樓樓頂矗立著巨大的毛澤東題詞‘好好的保育兒童’牌匾;大型戶外玩具擺放了戰時兒童保育院的傳統馬背滑梯和戰地碉堡;樓梯墻和班級內擺掛著戰時兒童保育院的珍貴照片;院史館里陳列著豐富的歷史遺存,無一不彰顯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與教育使命。教師帶領孩子們參觀院史館,通過講述那段特殊歲月的故事,讓孩子們深切感受到在國家危難之際,保育院的老師們對保育生無微不至的關愛與照顧。漫步在幼兒園的長廊時,教師也會不失時機地引導孩子們觀察這些照片,為其講述照片背后的故事,進一步激發孩子們對保育院的歷史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紅色搖籃精神的傳承,深植于搖籃課程體系的架構與實施中。搖籃課程的發展之路充滿著時代的印記——從戰爭歲月,以保障兒童安全為宗旨的教育使命,到新中國成立后借鑒蘇聯兒童教育理念,確立以“五愛”為綱領,“體、德、智、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直至當前,教師們積極收集搖籃文化素材融入于課程體系之中。孩子們通過參與形式多樣的課程活動,不僅重溫了紅色搖籃文化,更深刻感受到家國情懷的歷史。本月,我班課程以“重走大轉移路線”為主題,孩子們通過聆聽大轉移的歷史故事,了解了大轉移的行進路線;通過參與模擬大轉移中的戰斗場景游戲,親身體驗那段艱難歲月的不易與艱辛。尤其是當教師為孩子們講述戰爭年代保育生以“凍土豆”為食的艱苦經歷時,孩子們表現出了極大的好奇心,于是我們開展了一次吃“凍土豆”的體驗活動?;顒又校⒆觽兤穱L“凍土豆”后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太硬了,真不好吃”“他們好可憐,只能吃這樣的東西頂飽”……這些真實而深刻的體驗,讓孩子們在歷史的回響與實踐經歷中,不斷加深對保育院歷史的理解,同時也對那個時代老師對小保育生深沉的愛與關懷產生了由衷的敬佩與感動,進而激發了他們對當下美好生活的珍惜與感激。
在歷史的長河中,搖籃贊歌被時代傳頌,它呼喚著教育工作者不斷為新時代學前教育建設注入鮮活的力量,牽起新時代小小保育生的稚嫩之手,攜手并進,才能不負使命,為國家培養出更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
作 者 簡 介
黨佳悅,畢業于陜西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專業。熱愛幼教工作,堅持以幼兒發展為本,努力給予幼兒表達和展示自己的機會,盡自己的綿薄之力讓孩子們在健康快樂的環境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