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幼兒教育事業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最初的以看護幼兒為主逐步發展為全面提升幼兒身心素質的啟蒙教育。在這段旅程中,我有幸見證了幼兒教育事業的不斷進步與創新。
記得剛參加工作那會兒,幼兒園里的硬件設施非常簡陋,室外一組功能單一的滑梯,外加兩個秋千;室內一架風琴、幾張桌子和若干椅子,玩教具很是匱乏。活動與午睡共用一室,因此午睡的床需要老師每天搭建與收納。沒有結對的指導老師,只能向書本汲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創新的教學方法;只能自己在工作中留心觀察與反思,積極思考,遇到問題主動請教優秀教師。然而,正是那些簡樸的環境磨煉了我們利用有限資源開展創意教學活動的能力。我們就地取材制作玩教具,利用廢舊物品布置教室環境,將自然環境打造成寶貴的教育資源,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在探索中成長。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見證了幼兒教育領域的諸多變革。新的教育理念如蒙特梭利、瑞吉歐、多元智能教育等,均強調尊重兒童自然發展規律,注重培養幼兒的自主性和創造力;還有陳鶴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理念越來越被重視,特別是STEM教育從理論走向實踐,通過項目化學習、問題化學習等教學方法的實施,讓學習過程更加生動有趣且具實效性。這些理念的引入,不僅拓展了我的教育視野,還讓我在教育實踐中更加重視兒童的個體差異和主動探索,更加關注教育的靈活性和生活化。
隨著國家對幼兒教育的深度關注,幼兒園已經從過去的老破小蛻變為花園式的教育樂園。幼兒園的硬件設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提升——現代化的教學設備、豐富多彩的玩教具、寬敞明亮的教室和功能齊全的活動室……這些不僅賦予孩子們一個更加優越的學習和游戲環境,更是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同時,科技的進步也為幼兒教育帶來了新的變革——孩子們可以通過互動電子白板感受繪畫的樂趣,通過在線資源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這些新科技的應用大大拓展了孩子們的學習空間,也為教師們提供了一個更為高效的教學平臺,讓他們能夠以創新的方式進行教育教學活動,引領孩子們走進知識的海洋。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逐漸將關注的焦點轉向兒童的心理健康,倡導以兒童為本,深切關注每個孩子的內心世界。教師們開始更多地采取引導、啟發式的教學方法,鼓勵孩子們大膽提問、積極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我學會了耐心傾聽孩子的聲音,尊重他們的選擇,引導他們學會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和管理自己的情緒。
目前,我們的教育環境和內容也在不斷更新和豐富,從最初的粉筆黑板到如今的智能教學設備,從傳統的教學模式到現在的個性化、互動式教學,幼兒教育的每一次變革都凝聚著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孩子們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他們的眼界更加開闊、思維更加活躍、情感更加豐富;同時他們也學會了如何與人合作、如何關愛他人、如何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這些孩子無疑是新時代最寶貴的財富,他們將承載著無數的希望和夢想,續寫中國的明天。
在與幼兒共成長的日子里,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的幸福感來源于何處——它來自于孩子們純真無邪的笑容,來自于那些被孩子們信任與依賴的溫馨時刻。我為能親歷這樣一個變革的時代而感到自豪,也將繼續在自己的崗位上為孩子們播撒智慧的種子,收獲未來的希望。
作 者 簡 介
繆世芳,中共黨員,一級教師,現任安徽省蕪湖市繁昌區幼兒園名督學工作室主持人、繁昌區繁瑞幼兒園副園長;2021年榮獲“安徽省教科文衛體系統工會女職工工作先進個人”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