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本課程是指在幼兒園現實的根基上生長起來的與幼兒園的資源、師資力量等條件緊密契合的課程。基于此理念,我園積極構建了“我是錫西小主人”項目課程。該課程嚴格遵循《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指導思想,充分融合幼兒園自身的特色、兒童發展的實際需求、教師的專業能力以及可利用的教育資源,以“項目活動”為抓手,旨在全面促進兒童的學習與發展,進而形成具有我園鮮明特色的園本課程模式之一。
追隨興趣,引發項目主題
興趣,作為幼兒主動學習的動力源泉,是幼兒實現有意義學習過程的起點。在項目活動啟動之際,教師的首要職責在于辨識并明晰幼兒萌發的興趣點,同時深入探索幼兒可能產生的新興趣領域。只有當項目活動的主題與幼兒的興趣緊密相連,或能夠巧妙激發幼兒的內在興趣時,方能贏得幼兒的積極響應與投入。“我是錫西小主人”這一項目活動的誕生,正是根植于以下兩大基石之上:
一、兒童興趣的萌芽
對于幼兒而言,他們對世界的認知總是充滿了無限的好奇與探索欲,然而,他們在何時、對何種事物產生興趣卻常常顯得隨意而偶然。正因如此,就需要教師敏銳地捕捉并深入理解幼兒的興趣所在,并從他們多元且充滿不確定性的興趣中提煉出蘊含教育價值的內容。通過深入挖掘幼兒的“真正興趣”,教師可以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思考深度,引導他們開展相關的探究活動。例如,在“我是錫西小主人”這一項目活動中,幼兒的興趣點廣泛而多樣,如自主經營超市、創建蟲蟲觀察基地、參與燒烤攤活動、參與車棚改建工程,以及幫助小羊搬入新家等,都體現了幼兒們的獨特視角和創造力。
二、教師巧妙引導
當教師發現某一主題能夠豐富幼兒的成長經驗時,就應當積極引領并創新地構建這一新主題。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展現出充分的耐心,靜待幼兒逐漸沉浸其中,認真傾聽并仔細觀察幼兒們在該主題探索中所展現出的興趣點。隨后,教師應巧妙地延續并深化幼兒的興趣,激發幼兒深度參與,以推動項目的持續向前發展。以“我是錫西小主人”項目活動為例,其中融入了由教師巧妙引導生成的多個子主題,例如“草地上的盛宴”“果林探秘”“連廊挑戰”“我的秀場”以及“會‘說話’的樹”等。
指向發展,支架項目實踐
一、環境及資源
在幼兒教育領域,資源奠定了教育活動的堅實基礎,而課程則是實施教育目標的橋梁與舞臺。幼兒作為教育活動的主體,是教育資源與課程設計的最終受益者。園本課程作為幼兒園特色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一環,緊密關聯著幼兒的生活環境及其周邊資源,共同編織成幼兒成長的肥沃土壤。在本項目中,我們將集中力量,對以下關鍵資源進行系統的梳理與整合:
1.人力資源
人的資源是“我是錫西小主人”項目中至關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該項目以幼兒為中心,將日常與之產生互動和聯系的人員視為極其寶貴的課程資源。具體而言,教職工團隊憑借其專業素養,在課程開發、實施及評價環節均發揮著引領者的核心作用;幼兒之間的緊密互動,不僅豐富了他們的經驗累積,還顯著提升了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家長群體則因與孩子間的深厚情感聯系以及其廣泛的資源背景,成為項目的堅實后盾;而社工群體則利用他們的專業優勢、特定技能及場所資源,為項目帶來了寶貴的補充與增強。
2.自然資源
本園內部及其周邊所擁有的豐富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均構成了本項目活動的核心教學資源。在項目啟動之初,這些自然資源便在新穎的教育場景中得以展現,并重新煥發出實現明確教育目標的巨大潛力。我們緊密結合幼兒園的實際狀況與獨特特色,對室內外資源進行全面的盤點與整合。經過梳理,我們發現西圍墻灌木群、南院紫藤空架、新植果林區等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自然資源多達十余處——這些資源不僅極大地豐富了課程內容,更為幼兒提供了廣闊的探索與學習空間。
3.社區資源
幼兒所居住的社區環境是幼兒教育不可或缺的背景因素,我們有責任根據社會對教育的期許和兒童健康成長需求,構建一個優質的教育“生態場”。利用社區資源是引導幼兒逐步融入社會、培養其社會屬性的關鍵途徑。因此,在“我是錫西小主人”項目課程的構建過程中,社區資源作為一個至關重要的考量因素得到了充分的重視和合理地利用。在幼兒與社區資源的有效互動中,我們鼓勵幼兒積極將實踐成果反饋給社區,從而不斷形成并豐富教育資源形態。
二、實施路徑與策略
在項目活動中,幼兒通過識別問題、合作探究、提出并執行解決方案的過程,積極投身于深度學習中,實現高層次的認知發展。在此過程中,幼兒不斷鍛煉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以及溝通與合作的技能。一個高質量的項目活動應當具備明確的問題情境和多元化的探究方式,教師則通過“錨定主題——深入探究——遷移經驗”的循環路徑,有效引導幼兒從表層學習逐漸過渡到深度學習。
在第一階段中,我們的主要任務是確立明確的主題,并系統地梳理核心經驗。一旦主題確定,教師將預先構建與之相匹配的主題網絡圖,以明確預期可能的探究路徑和重點。接下來,通過師幼之間的深入交流,我們將梳理與主題緊密相關的幼兒經歷,從而建立起共同的認知基礎,形成豐富的經驗儲備庫。我們采用列清單、角色扮演、繪畫等多種方式揭示經驗的生長點和潛在的探索價值,并在此基礎上,依據幼兒的討論和發現生成幼兒主題網絡圖,并提煉出“是什么”“怎么做”等關鍵性驅動問題,以引導幼兒從表層學習逐步邁向深度學習,實現知識體系的系統構建和思維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第二階段中,幼兒的體驗更加多元豐富。此環節是幼兒通過多種方式收集資料、積累新體驗的關鍵時期,亦是幼兒實際開展探究活動的核心過程。師幼雙方將共同審視網絡圖,根據實際情況對問題進行深入拓展與反思;同時,積極吸納家長參與,獲得家長的全面支持,使項目活動能夠延伸至家庭環境中。師幼通過實地參觀、專家咨詢、資源深入挖掘、實物搭建、實驗驗證等手段,尋求第一階段問題的答案,并進一步探索新問題、展示探究成果。通過實際操作與聯系,幼兒將不斷充實并拓寬自己的經驗網絡。
在第三階段的多元遷移中,幼兒綜合內化新經驗。隨著項目活動的深入發展,遷移經驗成為活動的關鍵環節,也是幼兒深度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標志。通過分享、交流、展示等多種途徑,幼兒全面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展現“我所獲得的知識與技能”。他們積極運用已有經驗,進行深度分析和總結,逐步構建起一個豐富多元的經驗網絡。在此過程中,教師通過細致觀察幼兒的行為、對幼兒作品深度剖析、項目課程敘事記錄等方式,建立起詳盡的幼兒成長檔案,以全面了解幼兒的學習世界,收集并整理幼兒所獲得的寶貴經驗和學習成果,從而有效提升幼兒參與項目活動的教育價值。
提升經驗,豐富評估樣態
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幼兒通過親身參與獲得的直接經驗固然重要,但對自身行動進行客觀、全面的評估,同樣是提升經驗質量、深化項目內涵以及促進幼兒深度學習的關鍵環節。
一、明確評估主體,深化對幼兒評價
幼兒作為經驗構建的主體,同時也是評估的關鍵參與者。具體而言,評估主體的形式有三種:首先是接收并理解他人對自身的評價反饋(他評);其次是在與同伴的相互比較中,形成對自身的客觀評價(互評);最后是進行自我審視與反思,以便做出準確的自我評價,并據此調整和優化自身行為(自評)。通過系統地開展幼兒評價活動,不僅能夠使幼兒真實地體驗到學習和生活中的成功與挫折,而且有助于他們逐步塑造出積極向上的個性品質,這對于健全人格的培育具有深遠且重要的意義。
二、強化多元表征,突顯過程性評價的重要性
動作、言語、圖示等都是幼兒建構經驗的關鍵媒介。在深入理解并尊重幼兒表達方式的多樣性與獨特性的基礎上,教師應采用多種觀察與記錄方法,緊密結合活動現場的實際情況,通過語言激勵、作品展示、活動再現等手段,對幼兒的活動過程進行綜合性、客觀性的動態評價。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提供有針對性的支持與指導,促進幼兒的學習與成長。同時,評價本身也應成為幼兒學習的一部分,通過評價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培養其自我評價與反思的能力,使每一次學習都具有延展性。
我們深知,園本課程的構建,須緊密圍繞兒童的身心發展狀態與實際需求展開,不斷拓寬兒童發展的空間與潛力。唯有如此,我們方能真正構建起以兒童為中心的、促進幼兒的全面和諧發展的幼兒園課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