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麗 呂燈蘭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護理改善抑郁癥患者心理狀態和睡眠質量的效果。方法:對我院收治的抑郁癥患者進行研究。根據護理方案不同將患者分為參照組(常規護理)與實驗組(增加心理護理)。觀察兩組HAMD評分、SCCS評分、SAQ評分、PSQI評分、SF-36評分、治療依從性。結果:干預后,兩組HAMD評分、SCCS評分、SAQ評分、PSQI評分以及SF-36評分均明顯改善(P<0.05);且實驗組HAMD評分、SCCS評分以及PSQI評分更低,而SAQ評分以及SF-36評分均更高(P<0.05)。實驗組治療依從性92.50%,高于參照組治療依從性70.00%(P<0.05)。結論:心理護理作為一種綜合性治療方法,對于改善抑郁癥患者的心理狀態和睡眠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心理護理不是一種單一的干預手段,而是需要結合患者個體情況和治療目標來進行個性化的干預。
【關鍵詞】心理護理;抑郁癥;心理狀態;睡眠質量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on improving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sleep quality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CHEN Aili, LV Denglan
Fifth Peoples Hospital, Taizhou, Taizhou, Jiangsu 2253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on improving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sleep quality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Methods: to study the depressive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nursing plans: the control group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LRB-additional psychological nursing) . The scores of Hamd, SCCS, SAQ, PSQI, SF-36 and treatment compliance were observed.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 the scores of Hamd, SCCS, SAQ, PSQI and SF-36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both groups(P<0.05), and the scores of Hamd, SCCS and PSQI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scores of SAQ and SF-36 were higher(P<0.05). The treatment complianc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2.50% ,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70.00%(P<0.05). Conclusion: as a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psychological nurs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improving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and sleep quality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However,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psychological care is not a single intervention, but rather needs to be individualiz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atients individual circumstances and treatment goals.
【Key Words】Psychological nursing;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state; Sleep quality
抑郁癥是一種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其特征包括長期的低情緒、喪失興趣、缺乏能量和對平日喜愛的活動失去興趣等[1-3]。同時,抑郁癥患者常常會經歷睡眠障礙,包括入睡困難、早醒、深度睡眠缺乏等。因此,改善抑郁癥患者的心理狀態和睡眠質量是治療抑郁癥的重要目標之一。本研究通過對80例抑郁癥患者進行研究,分析心理護理的臨床價值。
1.1 臨床資料
對我院2023年1月—2023年8月所收治的80例抑郁癥患者進行研究。根據護理方案不同將患者分為參照組(40例)與實驗組(40例)。參照組,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齡(45.16±2.63)歲,病程1~3年,平均病程(2.14±0.65)年;實驗組,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齡(46.07±2.78)歲,病程1~3年,平均病程(2.09±0.78)年。兩組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參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給予心理護理:(1)認知干預:認知干預在疾病管理和康復中起著重要作用。它通過向患者及其家屬傳授與疾病相關的知識,包括疾病特點、癥狀、治療方法和效果、不良反應、疾病加重因素、康復措施和預防復發等。方法靈活多樣,可以集中教學、討論、答疑解惑或個案輔導。醫護人員應根據患者和家屬的特點和需求,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如講解、圖表、視頻、手冊等。重點關注他們的問題和疑慮,提供個性化的教育和支持。健康教育在疾病管理中意義重大,幫助患者了解和應對疾病,參與治療和康復,預防復發,提高生活質量。醫護人員應注重個案輔導,為患者提供全面有效的支持和指導。(2)情感支持和傾聽:情感支持和傾聽對于抑郁癥患者的心理護理至關重要。建立信任和支持的關系,向患者表達真實的關懷和理解,讓他們感到被接納和重視。通過傾聽患者的感受和經歷,治療者可以給予他們表達內心的空間,尊重他們的感受,避免批評和評判。這種情感支持有助于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和焦慮,增加他們的安全感和自尊心。通過情感支持和傾聽,患者可以感受到他們不再孤單,被理解和肯定。這種支持可以鼓勵患者勇敢面對抑郁癥的挑戰,建立積極的心態和應對策略。情感支持和傾聽應與其他治療手段結合,為患者提供全面而個性化的支持和照顧。綜合使用多種心理護理措施,有助于提高抑郁癥患者的康復效果,幫助他們回到健康和幸福的軌道。(3)鼓勵自我觀察和認知:鼓勵自我觀察和認知是抑郁癥患者心理護理的重要部分。治療師幫助患者意識到自己的負面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通過自我觀察來注意到消極思維的慣性。患者逐漸學會用更積極的思維方式來面對問題。治療師與患者合作,探索負面思維的本質和來源,幫助患者理解其影響。患者學會挑戰負面思維,找到更積極的解釋和觀點。治療師教授認知技巧,如注意力調整、鼓勵積極對話和設定可行目標,幫助患者改變消極思維的習慣。通過鼓勵自我觀察和認知,患者在情緒管理和壓力應對方面得到改善,減輕抑郁癥狀。治療師起到關鍵的支持和指導作用,幫助患者建立積極有效的認知方式。(4)家庭和社交支持:家庭和社交支持對于抑郁癥患者的康復過程至關重要。家人和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可以在情感上、實質上和社交上為患者提供重要的支持和幫助。醫護人員也應注重引導患者尋求家庭和社交支持,并提供相應的支持和指導。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HAMD評分、SCCS評分、SAQ評分、PSQI評分、SF-36評分[4-5]、治療依從性。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各臨床評分指標對比
干預前,兩組各臨床評分指標差異無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HAMD評分、SCCS評分、SAQ評分、PSQI評分以及SF-36評分均明顯改善(P<0.05);且實驗組HAMD評分、SCCS評分以及PSQI評分更低,而SAQ評分以及SF-36評分均更高(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依從性對比
實驗組治療依從性92.50%,高于參照組治療依從性70.00%(P<0.05),見表2。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HAMD評分、SCCS評分、SAQ評分、PSQI評分以及SF-36評分均明顯改善(P<0.05);且實驗組HAMD評分、SCCS評分以及PSQI評分更低,而SAQ評分以及SF-36評分均更高(P<0.05)。實驗組治療依從性92.50%,高于參照組治療依從性70.00%(P<0.05)。心理護理在改善抑郁癥患者心理狀態方面的效果已得到證實。認知干預可以幫助患者調整消極的思維方式,增加積極情緒和抑制抑郁癥狀。通過情感支持和傾聽,患者可以感受到他們不再孤單,他們的感受得到理解和肯定,他們被關注和重視。這種支持有助于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和焦慮,增加他們的安全感和自尊心。同時,情感支持還可以鼓勵患者勇敢面對抑郁癥帶來的挑戰,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心態和應對策略[6]。通過鼓勵自我觀察和認知,患者可以逐漸意識到自己思維的影響,并獲得更良好的心理自我管理能力[7]。這種認知的變化有助于減輕抑郁癥狀,提高情緒穩定性和應對壓力的能力。家庭和社交支持還可以為患者提供實際的幫助,如協助處理日常事務、鼓勵參與有意義的活動和支持康復計劃的執行。這種實質性的支持有助于患者渡過困難時期,重建生活的穩定性和自主性。此外,心理護理對改善抑郁癥患者的睡眠質量也具有一定的效果[8]。通過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和調整不健康的睡眠行為,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和睡眠效果。同時,心理護理還可以通過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和調整情緒狀態來改善睡眠問題。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可以改善抑郁癥患者的心理狀態和睡眠質量。對于實施心理護理的效果評估和具體干預建議需要更多研究和實踐。同時,將心理護理與藥物治療等其他治療方法相結合,可以進一步提高抑郁癥患者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麗,張海青,朱艷.基于PERMA模式的心理護理干預在青少年抑郁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23,30(17):185-188.
[2] 薛榮榮,孫英,楊秀珍.心理護理對抑郁癥患者睡眠障礙的影響分析[J].心理月刊,2023,18(11):149-151.
[3] 劉美玲,楊志祿,劉曉偉.心理護理對抑郁癥睡眠障礙患者的效果研究[J].心理月刊,2023,18(11):146-148.
[4] 劉亞楠,王雪林,郭勝南.基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理念的心理護理在產后抑郁癥患者中的應用分析[J].心理月刊,2023,18(9):117-119.
[5] 呂艷紅,張甜甜,陸淑娟.心理護理干預在抑郁癥睡眠障礙患者中的作用[J].心理月刊,2023,18(9):120-122.
[6] 張薇.認知性心理護理干預在老年抑郁癥護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23,21(12):142-144.
[7] 于慶芳.綜合性心理護理對抑郁癥患者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的干預價值[J].中國醫藥指南,2023,21(12):151-153.
[8] 肖桂鳳,陳志春.基于認知——行為的心理護理在青年抑郁癥患者中的應用[J].基層醫學論壇,2023, 27(9):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