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震 林 玲
(深圳開放大學,廣東 深圳 518001)
改革開放以來,深圳人民用“摸著石頭過河”“殺出一條血路來”的勇氣和“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精神,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和“領跑者”,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發展的奇跡,培育了具有時代特色的“深圳精神”,成為深圳經濟特區(以下簡稱為深圳特區)開拓前進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成為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精神坐標。
精神是一個多義的概念,在我國出版的《辭海》一書中,將其首義解釋為“人的內心世界及其現象,包括思維、意志、情感等有意識的方面,也包括其他心理活動和無意識的方面。”[1]據此,可以將“深圳精神”定義為自近代至今,深圳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歷經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等階段所創造出來的一種精神財富。從“深圳精神”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看,其歷史生成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階段。
“東縱精神”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深圳地區誕生的一種革命精神。“東縱精神”歸納為:“忠貞不渝、矢志不移的愛國情懷;百折不撓、一往無前的堅定信念;萬眾一心、和衷共濟的團結意識;英勇無畏、赴湯蹈火的英雄氣概;心懷天下、顧全大局的寬廣胸襟”[2]。
東江縱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的一支武裝隊伍,在其身上閃耀著共產黨人的革命特質和精神品格,生動詮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的思想內涵和時代價值。改革開放初期,在革命戰爭中誕生的“東縱精神”成為深圳特區人民敢于開拓、爭當改革開放先鋒的精神動力。正如鄧小平同志1992年視察深圳時指出,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
從形成層面上看,“深圳精神”誕生于改革開放初期的“開荒牛精神”,又稱“孺子牛精神”,或“拓荒牛精神”。1980年8月26日,廣東深圳、珠海、汕頭以及福建廈門成為我國首批經濟特區。
特區建立初期的深圳,可謂是一片名副其實的“荒涼”之地,東部的荒山、西部的荒地和南部濱海的荒灘隨處可見。因此,“開荒”成為深圳特區建立初期城市建設的首要任務。從1979年10月至1982年11月,2萬多名基建工程兵先后從上海、天津、唐山、沈陽、西安、鄭州等十地開赴深圳[3],參加以“七通一平”①為重點的基礎工程建設。他們身上所呈現出來的“吃苦耐勞”“披荊斬棘”“開拓進取”精神,成為“深圳精神”最早的內涵。
在抓好城市建設工作的同時,深圳市委、市政府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著手培育深圳特區的城市精神。1981年8月,在中共深圳市委擴大會議上,市委書記、市長梁湘在《統一認識,堅定信心,辦好深圳經濟特區》的報告中提出,辦特區需要有一種爭當創業者、甘作“開荒牛”的精神。接著,在總結會上,梁湘要求黨員和干部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當特區建設的“開荒牛”[4]。這是目前找到的文獻中,最早提出“開荒牛精神”的文獻。在1990年12月23日召開的深圳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時任深圳市市長鄭良玉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從1980年到1985年,特區的建設者和領導者們,以勇于探索的氣魄和“開荒牛”精神,拉開了特區建設的帷幕,打開了局面,并為后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5],對深圳特區早期“開荒者”給予了高度評價,“開荒牛精神”成為“深圳精神”的最初表述。
為了塑造和弘揚深圳特區奠基時期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精神,深圳市領導決定在政府大院內建一座雕塑,邀請著名雕塑家潘鶴設計。經過三年多時間,一座初名為《開荒牛——獻給深圳特區》的雕塑完成設計工作。后經過市領導班子討論后,將名稱改為《孺子牛》,并于1984年4月27日在市委大樓前塑起[6]。
從內涵層面看,“深圳精神”的基本內涵確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特區精神”。到1985年初,深圳已建成一座初具規模的現代化新城市,初步形成了以工業為主,兼營商業、農業和旅游業等綜合性的經濟特區,初步發揮了“四個窗口”和“兩個扇面”的作用。
“特區精神”是在特區發展過程中,在繼承和發揚革命精神和傳統的基礎上形成的特區人民的精神風貌。它是“開荒牛精神”的發展,其精髓就是開拓、創新、獻身[7]213。“特區精神”的提出,豐富發展了“開荒牛精神”的內涵,是在“開拓”的基礎上,融入“創新”和“獻身”的精神,意味著這一時期的深圳特區開始從“殺出一條血路”向“走出一條新路”轉變,“創新”成為未來深圳特區發展的必由之路,既要有“摸著石頭過河”的勇氣,更需要“膽子要大一些”的氣魄。“創新”,是一種前無古人的實踐,不可避免會遇到各種風險,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更需要有一種“獻身”的精神,體現了深圳人民所要追求和應當具備的優秀品質和高尚境界。
深圳是首批經濟特區中最早提出“特區精神”的城市。深圳“特區精神”的提出,不僅奠定“特區精神”的基本內涵,也為我國其他經濟特區樹立了一個標桿。之后,珠海提出了“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頑強拼搏、只爭朝夕的創業精神,崇尚科學、獎掖科技的科學精神,面向世界的開放精神”[8];廈門提出了“艱苦奮斗、拼搏創新”[9];汕頭提出了“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10];海南提出了“開拓進取、求實創新、和諧發展”[11]。這些有著各自城市特色的“特區精神”,進一步豐富了“特區精神”的基本內涵。2018年4月,在海口舉行的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對“特區精神”進行了全面總結和精辟的概括,將“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歸納為“特區精神”的基本內涵[12]。它不僅體現了我國經濟特區的普遍性,而且也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特區精神,是人們在特區建設的實踐中形成的體現時代特點、反映深圳人價值取向并能增強特區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強大精神力量”[13]。1991年9月21日,在中共深圳市委一屆二次全體(擴大)會議上把“特區精神”改為“深圳精神”的表述,并在通過的關于《深圳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八五”規劃》決議中,正式使用“深圳精神”作為文件的表述[7]407。1996年8月21日,深圳市委舉行市直機關處級以上干部大會,市委書記厲有為在所做的《努力弘揚深圳精神 積極投身二次創業》報告中進行了補充論述,認為“開拓,就是開歷史之先河,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創新,就是解放思想,推陳出新,創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和新機制;團結,就是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拼搏奮斗;奉獻,就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將國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為人民、為國家、為集體奉獻個人的一切”。“深圳精神”的內涵就是敢闖敢試敢探索的創造精神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這是深圳人進行第一次創業的思想保證和寶貴精神財富[14]。
從“特區精神”向“深圳精神”的轉變,不僅確立了深圳的城市精神,而且從此成為深圳人的精神標識。1991年7月13日,市文明辦向市委提交的《關于在全市開展社會公德活動的請示》中,將“深圳精神”列入社會公德的基本內容之一[7]438。1992年6月22日,中共深圳市委、市政府印發《深圳市文明市民評選和獎勵辦法》,其中的文明市民標準就是“弘揚深圳精神,勤奮學習,努力工作,有高度的勞動熱情和忘我的奉獻精神,工作勇于創新,在本職崗位上作出突出貢獻”[7]442。1995年6月26日,《深圳市民行為道德規范》正式公布,其基本準則是“熱愛祖國,建設深圳,開拓創新,團結奉獻,敬業盡職,服務公眾,遵紀守法,公平競爭,文明禮貌,愛護環境”[15],可以看出,在言簡意賅的40個字表述中“深圳精神”被定義為深圳人首要的基本行為之一。2001年3月25日,政協委員文煥提出的“重新提煉深圳精神”被深圳市政協三屆二次會議列為“一號提案”[16],由此引起了一場“深圳精神如何與時俱進”大討論。同年11月25日,市委常委會將“深圳精神”重新概括為:“開拓創新、誠信守法、務實高效、團結奉獻”。“深圳精神”的思想內涵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從時代升華看,“深圳精神”升華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新時代深圳精神”。2017年,黨的十九大召開,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的深圳被賦予了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2020年,深圳特區迎來建立40周年,深圳市委以此為契機,于10月初啟動了新一輪“深圳精神”提煉的活動。
2020年3月,深圳市委召開常委會會議,同意將“新時代深圳精神”提煉概括為:“敢闖敢試、開放包容、務實尚法、追求卓越”[17]。在10月9日舉行的深圳市委六屆十五次全會上,正式向社會公布了 “新時代深圳精神”。本次提煉形成的“新時代深圳精神”,可以說是對以往不同時期“深圳精神”內涵的一次時代升華,內容更加全面,不僅反映了深圳40年來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成就,而且體現深圳人民在各條戰線上開拓創新、團結奉獻的精神風貌,因而被譽為深圳過去40年的“全景畫像”[18]。
總而言之,“深圳精神”在改革開放實踐中形成,又隨著改革開放實踐的深入而不斷升華,與時俱進,歷久彌新,具有時代性、先進性、創新性的特點。它在塑造了深圳人民精神氣質的同時,也塑造了深圳的城市風貌。作為深圳特區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成果的“深圳精神”,不僅保證了深圳特區的社會主義道路發展方向,而且大大推動了深圳特區的改革開放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深圳精神”誕生于改革開放時期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是“改革開放精神”和“特區精神”在深圳特區的生動實踐和豐富完善,它“與深圳40年來所創造的物質財富一起,成為深圳對全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做出的重要貢獻,凝練了特區人民的共同記憶,引領和激勵了深圳人民意氣風發走進新時代,推動了深圳改革開放各項事業蓬勃發展。”[19]新時代背景下,加強“深圳精神”研究,積極弘揚、傳承和踐行“深圳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抗日戰爭爆發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于1938年10月建立了華南地區第一支抗日武裝力量,成為“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之一和“華南人民抗戰的一面光榮旗幟”,在這里誕生了與“紅船精神”“偉大建黨精神”一脈相傳的“東縱精神”。改革開放以來,深圳特區人民創造了諸多舉世矚目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改革開放精神”“特區精神”深刻的思想內涵。從歷史和現實來看,“深圳精神”的淵源、形成和發展,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始終貫穿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每一個歷史時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在深圳的偉大實踐和思想結晶。因此,深入開展“深圳精神”研究,有助于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資源寶庫和理論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40年來,深圳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率先進行市場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首創1000多項改革舉措,奏響了實干興邦的時代強音,實現了由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性跨越”[20],不僅發揮了體制改革“試驗田”和對外開放重要“窗口”的作用,成為全國改革開放的旗幟和標桿,而且還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深圳質量”“深圳效益”。為了更好地發揮深圳特區在改革開放新征程中的引領示范作用,進一步推廣“深圳經驗”的現實價值,國家發展改革委于2021年7月21日印發《關于推廣借鑒深圳經濟特區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的通知》(發改地區〔2021〕1072號),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學習借鑒[21]。在該通知所附《深圳經濟特區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清單》中,共有五個方面47條,內容包括體制管理、城市治理、產業發展、文化科技創新、精神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涉及科技、教育、產業、食品安全、環境治理等多個領域。這些經驗是深圳特區40多年來改革開放實踐的經驗總結,是深圳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不斷積累、錘煉出的文明成果,是深圳改革開放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凝結著深圳特區人民的智慧,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深圳精神”的創新性和先進性內涵。
在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之際,中共中央于2021年2月印發《關于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通知》,決定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學習內容包括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目的在于要求全黨同志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廣大黨員要以學習黨的歷史為重點,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在學習領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22]。在這次重大學習教育活動中,深圳的“四史”資源得到了深入挖掘,“深圳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承和弘揚,如中國共產黨深圳地方黨史、東江縱隊和“東縱精神”“新時代深圳精神”等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配合了深圳全市范圍內的黨史學習教育。
為了鞏固黨史學習教育成果,把學習活動引向深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認真總結這次黨史學習教育的成功經驗,建立常態化長效化制度機制,不斷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23]。深圳市委副書記、市長覃偉中同志也在會上強調:“要不斷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確保將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建設深圳先行示范區的強大動力”[24]。在這一背景下,充分挖掘“深圳精神”的“四史”素材,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今后黨史學習教育的深入發展。
抗日戰爭爆發后,香港同胞捐款捐物,組織回鄉服務團,支援抗戰工作。東江縱隊建立后,不少香港同胞回到東江奔赴抗日戰場或在香港參加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如香港女教師李淑桓帶著七個兒女參加了東江抗日游擊隊,女英雄方蘭和母親馮芝參加港九大隊,等等。據統計,先后回來參加游擊隊的香港同胞人數有1500人以上[25]。1940年,東江縱隊在香港建立的港九大隊,他們以血肉之軀在深港兩地打通了12條營救路線,為營救近千名愛國人士、文化界人士和國際友人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香港籍的東縱戰士和戰友們舍生忘死,英勇奮戰,共同鑄造了“東縱精神”,書寫了諸多血濃于水的歷史篇章。改革開放和經濟特區建立后,香港同胞成為投資的主要力量,從特區成立至1984年間,千萬港元以上項目中,港資占了84%,投資額占93.9%[26],遍及工業、土地開發、交通運輸、碼頭建設、通信設施、旅游賓館、文教衛生等領域。可以說,香港同胞當中有不少是深圳特區的建設者和“深圳精神”的實踐者。直到今天,香港同胞仍然是深圳以及中國改革開放深入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上講話指出:“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波瀾壯闊的百年奮斗史,記載著香港同胞作出的獨特而重要的貢獻。有史以來,香港同胞始終同祖國風雨同舟、血脈相連。”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圍繞這一工作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要把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充分運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等等,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目標、方向和任務。“深圳精神”的形成和發展,歷經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征程,既集合了國家層面的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又集中了深圳層面的革命史、奮斗史、發展史和實踐史,高度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精神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展現了深圳人民的理想信念、家國情懷、價值追求和道德修養,思想內涵深刻,教育價值巨大。“深圳精神”進學校、進教材、進課堂,有助于構建有深圳特色的、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學校思政教育體系,加強社會主義、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覺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和新時代的建設者、奉獻者,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而不懈努力。
“深圳精神”源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于改革開放時期,升華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它與“偉大建黨精神”“改革開放精神”“特區精神”等都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的實踐結晶,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內涵,“承載著深圳人民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文化認同和情感認同”[27],成為深圳特區廣大人民群眾不斷開拓進取、團結拼搏和創造奇跡的精神力量。新時代的深圳再次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擔負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的引領者和示范者。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新征程上,我們要大力傳承“偉大建黨精神”“改革開放精神”和“特區精神”,發揚“開荒牛精神”,弘揚“新時代深圳精神”,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在新的時代征程上,堅定不移貫徹黨中央的偉大決策和英明部署,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創造更大的、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深圳奇跡”!
注釋:
①即道路、供水、供電、電訊、排污、排洪、供氣和平整土地等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