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寬輝,張威龍,黎婷,謝詩慧,許澤軍,蔡永強,朱園園
(1.蕪湖職業技術學院 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2.合肥京科寵物醫院,安徽 合肥 230031)
貓傳染性腹膜炎病毒(FIPV)是貓冠狀病毒(FCoV)突變而來,FCoV具有兩種生物型:一類為貓腸道冠狀病毒(FECV),普遍存在于貓腸道內,一般不致病或引起貓輕度腸炎;另一類為FIPV,毒力強,感染后引起腹膜炎并伴隨著其他的病癥,如腸炎、腹水、胸水等[1]。FIPV感染主要與機體產生抗體依賴性增強作用有關,即同血清型FCoV感染有助于提升FIPV感染力,因FCoV普遍存在于貓體內,以及養貓人群的逐年擴大,導致貓傳染性腹膜炎(FIP)流行性呈上升趨勢。FIPV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生物媒介傳播,未成年貓感染多與機體內母源抗體消失有關,老年貓感染多與機體免疫力下降相關,群居飼養的貓感染率顯著高于一般家庭單獨飼養貓感染率,說明本病水平傳播較嚴重[2]。
臨床上FIP主要分為滲出型和非滲出型兩種,滲出型FIP臨床上較為常見,以機體腹腔、胸腔有液體滲出和臟器腫大為特征[3-4];非滲出型FIP主要以臟器肉芽腫為特征,并伴有神經癥狀[5-6]。近年來臨床上也多出現混合型FIP,即機體出現肉芽腫的同時并伴有滲出液現象[7]。目前市場上缺乏FIPV疫苗,增加FIP預防難度,提升了FIP感染率。FIP主要治療藥物為GC-376與GS-441524,GS-441524治療效果優于GC-376,可有效地降低FIP致死率[8-9]。本文結合一例滲出型FIP病例,進行綜合診斷及治療,分析FIPV病原特征,為FIP疾病防治提供可靠依據。
德文卷毛貓,3月齡,雄性,體重1.53 kg,剛買回一個月,已接種一針疫苗(疫苗接種種類不詳)。貓消瘦,挑食,日常主食以罐頭為主,貓糧較少食用,近期精神不振,呼吸急促,有皮膚瘙癢史。
體溫39.8℃,呼吸55次/min,心率156次/min,可視粘膜蒼白,皮膚彈性差,脫水現象較明顯,肺部聽診呼吸音加重,心音聽診模糊不清,胸圍增大。
2.2.1 DR 檢查結果 胸腔密度增加,心臟輪廓消失,肺臟紋理消失(圖1 A圖標記所示),提示胸腔內有大量液體壓迫肺臟;膈肌后移,腹腔內漿膜紋理消失,肝臟腫大,腸道內聚集大量氣體(圖1 B圖標記所示),見圖1。

圖1 治療前DR檢查結果
2.2.2 B超檢查 胸膜腔內見大量無回聲的胸腔積液以及塌陷的肺葉(圖2 A圖標記所示),腹腔腸道淋巴結增大(圖2 B圖箭頭所示)。見圖2。

圖2 治療前B超檢查結果
2.3.1 血常規檢查結果 血常規檢查白細胞數、中性粒細胞數及百分比、紅細胞數均高于參考值,淋巴細胞百分比、平均紅細胞體積和血小板體積低于參考值。見表1。

表1 治療前血常規檢查結果
2.3.2 血液生化檢查結果 血液生化檢查總蛋白、球蛋白、丙氨酸轉移酶、堿性磷酸酶和血清淀粉樣蛋白—A均高于參考值,白蛋白與球蛋白比值低于參考值。見表2。

表2 治療前血液生化及SAA檢查結果
2.3.3 李凡他試驗結果 胸腔穿刺收集胸水進行李凡他試驗,胸水滴入酸液內,出現絲狀蛋白沉淀,結果判定為陽性。
2.3.4 RT-PCR檢查結果 胸腔穿刺收集胸水進行RT-PCR檢測試驗,有明顯S型擴增曲線,且Ct值小于30,結果判定FIP。見圖3。
根據體溫升高、脫水、胸腔積液及李凡他試驗陽性、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數增加等特征,判定該幼貓因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導致的血管炎生成胸腔積液,再依據SAA為7顯著高于參考值(<2 mg/L)及A/G比值0.37低于參考值0.4,疑是FIP;最后通過FIP RT-PCR試驗結果為陽性判定本病為FIP。
對癥治療,去除病因,糾正酸堿電解質平衡紊亂,補充營養,防治繼發感染。
第1天:GS-441524皮下注射2 mL,每天一次;頭孢噻呋,30 mg/kg,靜脈注射,每天兩次;甲硝唑氯化鈉,5 mL/kg ,靜脈注射,每天兩次;托芬那酸,4 mg/kg ,皮下注射,每天兩次;呋塞米,4 mg/kg靜脈注射,每天兩次;白蛋白,3 mL/kg,5%的葡萄糖溶液稀釋靜脈注射,每天兩次;鉀離子溶液,3 mL,靜脈注射,每天兩次;超聲引導下胸水抽取,24 h吸氧治療。
第2-3天:相較于第一天增加葡萄糖酸鈣4 mL,靜脈注射每天兩次;布托啡諾,0.5 mg/kg,皮下注射,每天2次;不再使用托芬那酸和鉀離子溶液,其余治療相同。
第4-5天:GS-441524、頭孢噻呋、甲硝唑氯化鈉、布托啡諾和白蛋白同樣使用,增加強力止瀉片與乳鐵蛋白各1片每次,每天兩次;6小時吸氧治療。
第6-7天:不再給予吸氧治療,其余治療同第4-5天。
第7天后:GS-441524皮下注射2 mL,每天一次,連用4周;其余藥物根據每天癥狀進行調整治療。
治療后第七天見胸部輪廓清晰,胸水明顯減少。見圖4。
分別與治療后第7天、30天和60天對本病例進行實驗室檢查。治療后第7天該病例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和SA任偏高,A/G比值為0.4,提示該病例任有炎癥期,相較于之前病情大有好轉;治療第30天以后各項指標已基本恢復正常,表明該病貓已基本恢復健康。見表3。

表3 治療后實驗室檢查結果
FIPV屬FCoV成員,直徑100 nm,基因組約29 kb[10],對環境抵抗力不強,絕大部分消毒劑均可殺滅本病毒。FCoV有11個開放閱讀框,編碼4種結構蛋白,分別為棘突(S)蛋白、包膜(E)蛋白、膜(M)蛋白和核衣殼(N)蛋白。S蛋白是病毒附著細胞的主要因素,決定病毒血清型[11];E蛋白不影響FCoV的復制但影響病毒的獨立作用[12];M蛋白是FCoV含量最豐富的糖蛋白,可引起機體細胞免疫[13],免疫作用相較于N蛋白效果一般;N蛋白是FCoV基因組保護蛋白,決定病毒抗原性,誘導機體產生細胞免疫,是生物檢測病毒抗原性的靶標蛋白[14]。FCoV生物型分為FECV和FIPV兩種,FECV致病力弱,但其感染后更利于FIPV感染[2]。FIPV被機體巨噬細胞吞噬后不會被破壞,依然不斷復制,并通過巨噬細胞傳播到機體各組織器官,引起免疫應答產生Ⅲ超敏反應,FIPV與免疫應答產生的抗體結合形成的免疫復合物激活補體系統,引發更為嚴重的炎癥反應[15],造成組織器官的損傷。
FIP診斷目前常用影像學、實驗室和分子生物學診斷。影像學DR和B超常用于動物臟器病變檢查,如胸腹腔積液、器官腫大及結節等,影像學檢查對滲出型FIP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16]。本病例影像學檢查可見胸腹腔積液、肝臟腫大及淋巴結腫大等特征,李凡他試驗結果陽性,表明患貓腹腔積液為滲出液。胸腹腔液體滲出,可致機體脫水,血常規檢測紅細胞數目相對增多,由于機體脫水紅細胞及血小板受影響體積縮小。因此,滲出型FIP在血常規檢查可見上述幾項指標異常,表明機體處于脫水狀態[17]。本病例可見患貓因機體滲出液過多已出現脫水癥狀。貓傳染性腹膜炎可引起機體中性粒細胞數目增多,淋巴細胞減少[18],本病例可見患貓中性粒細胞增多、白細胞減少。多種疾病均可導致貓出現血常規檢查異常,因此無法通過血常規檢查對FIP進行確診,但對FIP輔助診斷及治療具有重要價值。FIP可致患貓肝臟病變,引起肝臟腫大及功能障礙。本病例檢查可見肝臟腫大,丙氨酸轉移酶和堿性磷酸酶活性顯著增高,表明患貓已出現肝損壞,后期治療需要保肝護理。血清淀粉樣蛋白—A是急性期蛋白,一種重要的炎癥指標,白蛋白與球蛋白比值偏低表明具有肝功能障礙、FIP可能,當白蛋白與球蛋白比值比值低于0.4、SAA高于2 mg/L時可懷疑疾病為FIP[19]。本病例可見血清淀粉樣蛋白—A濃度已達到7 mg/L,白蛋白與球蛋白比值為0.37低于0.40,可疑患貓為FIP。為進一步對本病例進行確診,采用分子生物學技術RT-PCR進行診斷,RT-PCR因其特異性強、操作簡便及準確性高等特點,已成為FIP診斷新標準[20]。本病例RT-PCR檢測結果出現FIPV熒光曲線,確診為FIP。
目前市場上缺乏有效的疫苗預防FIP疾病,因此藥物治療是解決FIP最佳途徑。FIP治療的特效藥物為抗病毒藥物,如GS-441524與GC-376,主要通過抑制FIPV復制或蛋白合成過程抑制病毒繁殖生長[21-22],達到治療本病效果。GS-441524治療效果優于GC-376。GS-411524分子式如圖5所示。

圖5 GS-411524分子式
GS-441524學名為三磷酸核苷競爭性抑制劑,是一類小分子核苷酸藥物,主要通過抑制RNA病毒復制達到治療效果。GS-441524進入機體細胞內進行磷酸化反應生成三磷酸鹽代謝物(NTP),NTP在胞內與天然三磷酸核苷酸競爭性結合RNA聚合酶,干擾FIPV在宿主細胞內的復制過程,阻斷FIPV的生物合成,起到治療作用[21]。
FCoV廣泛存在于貓體內,隨著國內養貓人群逐年擴大,FIP流行性呈逐年上升趨勢。目前國內外對FIP發病機制及抗原性仍處于研究狀態,導致FIP目前尚無有效疫苗。市場上出現的GS-441524與GC-376藥物能夠抑制FIPV的復制與蛋白合成,治療效果顯著,但仍存在治療時間長和藥物副作用等缺點,亟需研發FIPV特效生物藥品。本文結合滲出型FIP病例,通過診斷、治療及對FIPV病原特征進行分析,為FIP防治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