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 張雪麗
摘 要:學術是出版的基礎內核,記錄著學術研究成果及社會文化發展,傳承著多元化的時代變遷及思想智慧積聚。立足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主題,回顧我國學術出版與大眾閱讀的交融,探究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進,及其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智力支持,有一定意義。本文僅就社科學術圖書進行探討,在概括不同時期學術出版的基礎上,對學術出版與大眾閱讀的交融程度、成果彰顯及發展態勢進行了簡要分析,總結出學術出版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時代價值及未來趨勢,以拋磚引玉,為出版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學術出版 大眾閱讀
學術的發生與發展,代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整體思想文化水平及文明程度,是一個國家和民族不斷發展進步的智慧之庫。就此而言,學術出版能夠彰顯學術成果的社會價值及影響,與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智力提升關系密切,在推動學術體系建設、人類思想進步、文化強國建設、民族文明傳承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能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撐。而學術的大眾化閱讀是一種將學術研究成果向公眾普及和傳播的過程,代表了科學、嚴謹、邏輯,可以使大眾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學術研究成果,提高科學素養和思維能力,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大眾思想力量。
一、學術出版推動大眾閱讀起步,促進思想解放、社會進步和革命事業發展
近代以來,隨著中國社會的急遽變化,各個領域各個層面都發生著一系列變革,作為思想文化領域重要一環的學術研究,新舊交替,中西交融,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呈現出復雜多元的發展歷程。隨之,近代出版開始出現并逐漸興盛,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多個領域持續產出,在普及知識、昌明教育、傳承文明方面作用突出。
一方面,西方譯介圖書紛紛出現。鴉片戰爭后,一批最早接受西方思想的知識分子,如魏源、王韜、李善蘭、徐壽、鄭觀應等,為傳播新知識、新思想發揮了作用。洋務派創辦的一些企業如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翻譯館,也引進出版了大量西方科技著作,成為傳播西學、師夷長技的重要途徑。“近代引進西學第一人”嚴復翻譯出版了《天演論》,雜糅赫胥黎、達爾文和斯賓塞的理論,介紹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該書一經問世,就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對我國近代的思想解放起到了啟蒙作用。康有為發出“眼中未見有此等人”的贊嘆;胡適取“適者生存”之義更名為“適”,并認為這一思想的傳播如當頭棒喝般給人以絕大的刺激;魯迅受進化論影響,站在人類科學的前沿強調“開民智”以“立人”的重要性;陳獨秀、李大釗也強調個體在社會進化過程中的主觀能動作用,鼓舞人們為民族崛起而奮斗。
另一方面,以刊物為平臺的學術表達及學術爭論開展得如火如荼。尤其是新文化運動以后,由思想文化革新和學術革命傳播帶來的新理論、新學術、新思想,催生著新的話語體系,更推動了整個社會的思想解放。當時,期刊出版數量猛增,以《新青年》為陣地,上海的《星期評論》,北京的《少年中國》《新社會》,天津的《覺悟》,湖南的《湘江評論》,成都的《星期日》,武漢的《武漢星期評論》,浙江的《浙江新潮》,等等,成為當時知識分子提倡新學術、宣揚新思想的主要陣地,對于啟迪民智、解放思想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與此同時,傳統學術的整理與出版工作也未停下發展的腳步,其最大的特點是古籍出版成果顯著,在傳播中國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方面功不可沒。如中華書局整理出版的《四部備要》《古今圖書集成》等大型古籍叢書,具有文化搶救的意義。整理國故運動更促進了古籍出版的興盛,如上海商務印書館的《四部叢刊》、廣陵書社的《學海類編》等大型古籍叢書,就是在這一時期開始的。同時,面向大眾的古籍選本也開始出現,不少古代文學、史學等著作,開始了精選本、普及本的轉向,這既反映了出版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也表明出版開始走向大眾,推動了大眾對傳統典籍及傳統文化的閱讀與理解。此外,學界也開始借鑒西方學術理論及學術體系,進行傳統典籍學術研究,如《禮記》《管子》《文心雕龍》等在學術研究上呈現出受西方學術影響的跡象,這開辟了傳統學術研究的新局面,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近代學術的發展與漸趨成型,新的學術觀念、理論、路徑、方法不斷涌現,再加上社會變革帶來的觀念更新,使近代學術出版不僅成為學術史的重心,也成為推動大眾閱讀的重要方面。如在新史學方面,梁啟超出版了《中國史敘論》《新史學》《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等,集中闡述了其史學觀,倡導“史學革命”,推動了我國近代史學理論的建立與發展,影響廣泛而深遠。意義突出的學術著作還有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這是中國最早研究中國近代史的著作之一,被譽為中國近代史的開山之作;張蔭麟的《中國史綱》,在當時被作為歷史教材,其中的不少觀點和思想在今天仍極有價值和參考意義。此外還有傅斯年的《史學方法導論》、童書業的《春秋史》、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劉師培的《中國中古文學史》等。這些著作的出現表明,對外學理論與方法,對內反思歷史與文化,以尋求、建構中國人自己的學術話語體系,成為當時學界的一大特色,并由此促進了中國學術及大眾閱讀的發展與演變。
有著更為深遠意義的學術出版是馬克思主義論著的出版與傳播。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廣泛傳播與出版是相輔相成的,為啟蒙大眾、傳播真理、思想建黨、組織力量、革命勝利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1920年8月,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出版,這是《共產黨宣言》的第一個中譯本、全譯本和單行本,也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首次以完整形式在中國出版。1936年,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著作《大眾哲學》首次出版,十余年間印行32次,發行百萬冊之多。1938年,王亞南、郭大力翻譯的《資本論》中文全譯本出版。這些論著的出版,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大眾化進程,在中國革命史上意義極其重大。
同時,在中國革命發展的過程中,凝結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卓越智慧的出版至關重要。如毛澤東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對本本主義》《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井岡山的斗爭》《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黨的歷史上的杰出論著,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為中國革命的勝利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
不同階段的學術出版活動,不僅記錄了當下學術的發展情況,也承載著對大眾進行橫向輻射和對知識普及進行縱向傳承的重任,促進了我國獨立學術話語體系的建構與發展,實現了學術出版與大眾閱讀的有機結合和交融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革命事業的發展。
二、學術出版拓展大眾閱讀的廣度與深度,促進建設及改革事業發展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始,在繼承我國學術傳統的基礎上,形成了以唯物主義為指導的領域豐富、方向多樣的學術研究格局。由此,學術研究和學術出版的面貌都煥然一新,并持續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學術出版體系和大眾閱讀格局。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圖書出版社不到百家,年出版圖書僅萬余種。此后,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等國家級專業出版社相繼成立,科學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外文出版社等科技專業出版社也陸續誕生,出版物品種和數量實現大幅度增長,出版界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指引下呈現出繁榮發展態勢。這一時期,國家在學術出版的規劃與協調上呈主導地位,確定了某些出版社的出版任務以合理配置資源,為學術出版的專業分工奠定了基礎。商務印書館為適應當時文化普及和教育事業發展的需求,翻譯出版了數百種外國學術著作,如《培根論說文集》《笛卡爾哲學原理》《倫理學》《形而上學》《烏托邦》《人類理解論》《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制度經濟學》《邏輯學》等,形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世界學術經典著作譯介出版的高潮,滋養了大眾對知識和智慧的精神追求。而中華書局承擔著古籍整理出版工作,集結眾學者之力編纂出版了《資治通鑒》《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永樂大典》《全唐詩》《全宋詞》等文史哲經典文獻,在學術及教育界有著廣泛影響,特別是其歷經20年時間整理出版的有“國史標準本”之美譽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點校本,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較多出版社會科學及其他古典著作的譯本,形成了《外國名著選譯12年(1956—1968)規劃總目錄》,并基于此計劃出版了《小邏輯》《歷史哲學》《純粹理性批判》等經典著作。三聯書店還出版了《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中國史綱(上古篇)》《中國古代史》等學術著作,建構起其以“學術”為未來方向的出版格局。人民出版社除出版大量馬列、毛澤東著作外,還出版了我國權威哲學史著作《中國思想通史》、薛暮橋的經濟學著作《政治經濟學》、戴逸的《中國近代史稿》,其出版的范文瀾的史著《中國通史簡編》成為里程碑式鴻篇巨制《中國通史》的奠基之作。
改革開放以后,在學術與思想開放繁榮的同時,出版社逐漸走向市場,開始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之路,學術出版受到市場機制制約面臨下行壓力。在此背景下,各級政府、科研機構及社會組織紛紛設立學術著作出版基金和獎項,有效緩解了學術圖書出版的經濟效益壓力,推動了學術傳播、交流和傳承,出版成果突出。
這一時期,各出版社重視對世界學術名著譯介的出版。中宣部于1958年指示立項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叢書”“外國古典文藝理論叢書”“外國古典文學名著叢書”三套叢書工程重新啟動并陸續出版問世,取得了令學界、出版界矚目的卓越成就。商務印書館自1981年啟動的規模宏大的學術翻譯工程“漢譯世界學術名著”項目,匯集了晚清以來的第一代譯本佳作,展現出近現代西方學術思想的整體面貌,為大眾打開了瞭望世界的窗口。這幾套叢書與其他一些優秀的譯叢,如“走向未來叢書”“走向世界叢書”“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海外中國研究叢書”“新知文庫叢書”等系列一起,推動了我國學術研究、知識普及和思想解放,掀起了閱讀熱潮,從出版方面顯示了我國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
此后,學術出版開始面向更廣大的閱讀群體,致力于自身傳統文化和學術體系的建立,讓學術圖書更貼近大眾,逐漸將讀者引入中華文化的深入閱讀與理解中。例如,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是對我國傳統思想文明杰出成就的總結,凸顯了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核心和民族氣質,有助于更廣大的知識群體了解歷史脈絡與思想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禪宗與中國文化》,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從文化史的角度探討中華文化內核,成為中華文化研究的重磅之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華文化史》,全景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生成機制和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風行30余年。歷史暢銷著作《萬歷十五年》《中國大歷史》等激發了公眾對于歷史文化的興趣,使得歷史走進了公眾閱讀的視野;《正說清朝十二帝》《論語別裁》《論語詮解》《正氣浩然——孟子讀本》等暢銷書誘發了大眾對傳統文化典籍的熱情,使傳統文化經典走進當代大眾文化領地;《美的歷程》《劍橋插圖考古史》等拉近了學術與大眾間的距離,對普及學術、傳播思想大有裨益;“學人茶座叢書”以隨筆講理論,使社會公眾在輕松愉快中得到理論的啟發。這一系列學術圖書,對傳播新知識、普及新理念、啟迪新思想有著重要作用。
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深刻地改變了中國。隨著改革開放浪潮的涌動,眾多反映黨和國家建設事業、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關注學術研究進程、體現各領域突出成就的出版作品進入公眾視野,給公眾帶來了極大的思想震撼,成為國人開闊眼界、觸摸時代的有效途徑。自1989年至1993年,《鄧小平文選》三卷陸續出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鄧小平同志在不同歷史時期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對中國革命和建設作出的貢獻以及我國改革開放之路。《當代中國經濟改革》《中國經濟改革與股份制》聯系改革開放實踐,全方位展現我國經濟改革的歷程、成就和寶貴經驗,給讀者以深刻啟示和豐富教益。
學術出版所傳達的思想觀念可以引發大眾的思考與探討,影響其價值觀念及社會認知,有助于推動思想進步和社會發展。可以這么說,學術出版的最大意義在于用最新、最科學、最精準的知識推動大眾實現智慧提升。因此,伴隨社會的變革與學術的發展,學術出版推動了思想前沿陣地的建設,為廣大知識群體提供了思想提升的平臺,伴隨著中國建設及改革事業的進展。
三、學術出版助力大眾閱讀現代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學理支撐和智力支持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想建黨、理論強黨,號召全黨同志用理論創新最新成果凝聚意志、引領前行;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不斷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全社會掀起了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的熱潮;高度重視科技自立自強,不斷強化頂層設計和系統布局,取得一批原創性重大科技成果。
這一時期,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出版的基礎性作用,出臺了一系列規范、促進和扶持學術出版的政策舉措,加之各級各類出版基金積極鼓勵和扶持重大出版工程及學術精品出版,拓寬了學術出版的生存空間,學術出版業態呈現出更高的思想、學術、文化、藝術價值,呈現出業態化、專業化、規模化發展態勢。
國家層面對全民閱讀從“倡導”到“大力推動”再到“深入推進”,使學術出版與大眾閱讀交融的深度和廣度均在不斷拓展。在這個大背景下,各出版社在積極做好大眾出版的同時,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出版結構,重視學術出版的大眾化和普及推廣工作,并大力探索學術圖書和新興出版在渠道平臺方面的深度融合路徑,出版了一批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俱佳的出版物,提升了文化凝聚力和引領力。
(一)主題學術出版蓬勃發展
這一時期,各出版社在主題出版方面勤耕不輟,出版了一批導向鮮明、內容精湛、學理性強的主題出版讀物,研究我國發展經驗,闡發中國道路特色,向世界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提供學理支持,同時也起到了凝心聚力、以讀鑄魂的作用,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以學術力量助力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例如,圍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陸續出版了多種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讀本、論述摘編,以及相關理論研究、宣傳闡釋讀本,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列圖書,如《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習近平用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等,成為大眾學習、領會黨的創新理論的重要指南。另外,在“四史”教育方面,出版成果突出。例如,《中國共產黨簡史》《生死關頭:中國共產黨的道路抉擇》《火種:尋找中國復興之路》等書溯源黨史、新中國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是開展“四史”學習教育、砥礪革命意志的重要讀物。再如,當代中國研究所組織出版了“當代中國”大型叢書,出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新中國70年》等,其宗旨是用黨的創新理論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研究工作,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學理支撐和智力支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策劃出版的“理解中國叢書”集主題出版、精品出版、國際出版、大眾出版于一體,以中國式學術話語系統分析中國問題,從學術研究的角度表達中國形象,深刻解讀歷史性變革蘊藏的內在邏輯。重大文化工程《復興文庫》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主題,全景式展現影響我國發展進程、引領時代進步、推動民族復興的思想成果,彰顯了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邏輯、思想源流和文化脈絡,彰顯了時代意義和精神文化價值。由中國編輯學會主持策劃、15家出版社共同打造推出的《中國科技之路》,聚焦新中國科技發展的宏觀歷程,展現出新中國科技事業發展領域的光輝成就及其道路背后蘊含的文化自信和創新自信。
圍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普及化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陸續出版了一批通俗理論讀物。例如,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新時代新思想標識性概念叢書”選取了十八大以來黨的創新理論中具有重大實踐價值和理論價值的標識性概念進行解讀,是一套鮮活而有魅力的通俗理論讀物。《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書系、《偉大也要有人懂》系列刷新了黨史讀物厚重嚴肅的傳統形象,掀起黨史閱讀的新風潮,是主題出版大眾化的典型之作。《讀懂中國糧食》以全球大視野考量我國糧食問題,深入淺出、論述嚴謹、前瞻性強,能夠幫助國人真正學懂、弄通中國糧食問題。
(二)文化自信推動傳統文化學術出版
文化自信是民族復興的歷史根基,來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科學總結,是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建構起來的。新時代的學術出版在研究好、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將其轉化為出版資源的同時,自身也作為一種話語力量加入學術話語體系的建設中,以高昂的文化自信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首先,儒家及相關典籍的研究成為這一時期的熱點。關于儒家典籍的整理與解讀、儒家先賢的生平與思想,成果不斷涌現。《論語》《孟子》等儒家典籍成為出版的熱點。四川大學出版社的大型儒學文獻叢書《儒藏》匯聚了歷代儒學成果,是孔孟以來歷代儒家學術、歷史的集大成者,是中華學術主干內容的完整呈現。再如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策劃出版了劉強《四書通講》、王兆鵬《唐宋詞小講》等名家學術著作。學術研究類的傳統文化圖書出版也至關重要,蘇州大學出版社的《中國絲綢通史》填補了我國絲綢研究領域的空白。中華書局的《黃河與中華文明》、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儒門內的莊子》等,也都是學術原創好書的代表。傳統文化的出版成果眾多,此不一一而舉。
(三)“大眾學術”搭建大眾親近經典之橋梁
當前,出版業中的“大眾學術”(也有種說法叫“輕學術”)主要指以大眾普及為目的,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專業的學術研究成果,讓更多人了解學術領域的研究進展,滿足大眾“日益提高的精神生活需求”。
例如,中華書局出版的“中華經典通識叢書”是一套“大家小書”,其在保持學術嚴謹性和前沿性的同時,以輕松的筆調對傳統經典古籍進行通識性闡釋及解讀,搭建起溝通經典與受眾的橋梁。中華書局還面向大眾讀者,出版了講解傳統文化的《古人的生活世界》《食色里的傳統》等普及讀本,富有文化底蘊的《古筆》《陽明學十講》等學術著作,以輕閱讀為底色的《敦煌守望四十天》等歷史文化圖書,這些書以“大眾學術”的方式普及“經典”和“通識”,為讀者提供了多元化的閱讀體驗。《聲回響轉》全書貫穿著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開闊視野和客觀態度,以平實曉暢的語言講述高深的學術思想,使得思想傳遞變得更加順達,有助于大眾形成富于反思性的歷史認知,掌握大致的思想史演化脈絡。
“大眾學術”的出版業態不斷發展壯大,催生了“理想國”“漢唐陽光”“世紀文景”“汗青堂”等一系列“大眾學術”出版品牌,在這一過程中,大眾的識鑒能力與專業閱讀水平不斷提高,高質量、專業化的學術出版不斷發展成為大眾的需求。
(四)基于學術基礎的社科普及圖書精彩紛呈
當前,隨著大眾閱讀的廣度更加開闊,出版界開始探索出版更專業的科普讀物來傳播科技新知,以滿足大眾閱讀深度上的更高需求,這對于提升國民素質、建設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例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甲骨文叢書”,以獨特的視角選取歷史中的冷門知識并將其塑造成熱點,滿足了大眾對出新、有趣又有料的社科普及產品的需求,引領了國內閱讀世界史的風潮。再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好書”《錢的千年興衰史》,深入淺出地展現了財富的“稀釋和保衛之戰”,有助于啟發大眾思考當今社會通貨膨脹、數字貨幣等問題。
(五)元宇宙科技推動學術出版融合發展、深度拓進
出版業的供給側改革與高新技術的進步迭代緊密相關。當前,元宇宙概念和相關技術(如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受到廣泛關注和熱議。借助這些高新技術,出版業融合發展展現出巨大潛力,學術出版成果借助傳播媒介的技術革命實現了數字化出版與多媒體融合出版,使得深奧的學術理論得以多維表達,有效推動了學術成果的推廣普及與轉化應用。
一些出版社將AR/VR技術應用于學術出版領域,推出多種AR/VR出版物。例如,《貨幣里的中國史(AR高維版)》首次將實物AR技術應用到紙質學術出版中,使圖書具有專業性、可讀性、趣味性和創新性;故宮出版社出版了首套AR元宇宙場景交互式電子出版物《我在故宮修文物》,讀者可通過AR技術沉浸式游覽故宮養心殿“紫禁妙境”AR數字空間,體驗探索古建保護修復技藝,獲得交互式體驗。
(六)學術出版走出去助力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伴隨著我國出版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我國學術出版物也逐漸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發揮了其在國際學術交流中的作用,吸引了無數海外讀者。
目前,我國學術出版走出去突破了傳統內容格局,廣泛覆蓋各專業領域。《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國經濟改革進程》《中國關鍵詞》《中國夢與中國道路》,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叢書”“理解中國叢書”“中國經驗叢書”“中國制度研究叢書”等主題出版物輸出多個語種版權,暢銷海外,成為世界認知當代中國的重要窗口;《中華文明史》《中國思想史》,以及“當代中國學術思想史叢書”等人文社科圖書增進了世界對我國歷史文化的理解,促進了文明的交流互鑒;“中國科技進展叢書”“大飛機出版工程叢書”等自然科學領域的學術圖書增強了我國科技成果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新時代的學術出版承擔著雙重責任,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也要服務社會大眾,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蓄力。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學術出版呈現出特色鮮明的業態形式,社會科學、科學技術、傳統文化學術出版成果紛呈,各出版社也都以自己的專業特色優勢深耕主攻方向,不斷提高出版物的質量和社會影響力。
四、學術出版在當下及未來的發展與趨勢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主題下,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即學術出版的努力方向。因此,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學術出版不僅要努力推進自身高質量發展,更要在傳播主流思想、提供智力支撐方面發力,承擔起服務國家社會建設、傳遞文化自信的使命。[1]
(一)科學精準普及,推動大眾智慧提升
學術研究除在專業領域發揮效能外,還應在更廣闊的社會領域內轉化應用并發揮作用,以弘揚科學精神、促進社會進步。因而,學術出版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專業性為立足之本,建構起專業化與大眾化協同發展的高質量發展格局,讓學術研究成果以普及化程度更高的方式進入大眾視野,更好地服務大眾,推動大眾智慧提升,助力文化強國建設。同時,學術出版要著力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發揮傳統文化普及出版在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作用,讓學術資源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強化數字賦能,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新興技術的運用使得學術成果的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變革,學術出版為謀求高質量發展應主動擁抱數字時代。出版界應借助元宇宙時代的各項數字技術對學術出版的內容進行多維度、多層次展現,最大限度地傳播學術話語,使學術出版更廣泛地滿足大眾閱讀群體的學術需求;出版界應積極探索元宇宙與學術出版的深度融合,探索人工智能尤其是ChatGPT等前沿技術在學術出版中的運用,圍繞學術出版內容立體打造從圖書到各類數字化產品的產業鏈,拓展其價值鏈,由傳統出版商向知識服務商轉型,做大做強學術出版業態。[2]
(三)傳播中國智慧,加強我國話語體系的國際影響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文化、中國發展應當被世界“看見”。在這一背景下,學術出版應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充分展現我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背后的思想精髓和核心要義[3];出版界應依托多語種的翻譯出版工作,發出學術出版在國外主流學術渠道的引導性聲音,發揮我國學術話語的力量,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出版界應從國家戰略發展高度統攬全局,圍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策劃出版并推介輸出代表中國水平和中國形象的優秀學術圖書,向世界展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新時代學術成果,以推動中外學術交流,增強我國學術的國際影響力,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4]
學術出版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緊緊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用學術的視角和多樣化的形式講述中國故事和中國智慧,以高質量學術內容踐行凝心聚力的使命。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不斷推進,大眾的知識積累、視野寬度、思維深度在不斷提升,對于高質量閱讀的需求日漸提升,在此趨勢下,更好地推進學術出版與大眾閱讀的融合,會成為一段時間內的風向標。我們應在堅持學理性、學術化的基礎上,堅定構建中國特色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敘事體系,將理論研究、學術發展與大眾閱讀有機結合,為公眾提供更多、更精準、更科學的知識內容,深入傳播好黨的創新理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文化人、為國鑄魂,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學術出版力量。
(作者單位系濟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