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旭
人生活在物理的世界中,同時也生活在符號的世界中。若依照亞里士多德“人是邏各斯的動物”這一經典定義,亦可言說:人是符號的文化的動物。以互聯網為技術座架的諸種新新媒介帶來了媒介環境的深刻變革,更促就了社會文化的繁榮興盛,流行文化已然成為當代社會中的一類不可忽視的社會文化現象。陳世華教授的新著《流行文化的政治經濟學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結題成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版)便是作者多年來探賾索隱、鉤深致遠的結晶。雖然當下論及社會文化的著作并不少見,但運用經典的政治經濟學視角觀照普遍的流行文化現象的探討實然無多。因此,該著在政治經濟學與流行文化研究的現實勾連與理論交匯上有著標志性意義,為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的開拓貢獻了全新探索。
一、時代使命:對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的響應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提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大戰略任務。站在全新歷史方位,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應當說,如何在各自學科領域創新理論思考,豐富學術體系,推動社會善治是每一位學者理應肩負的使命與擔當,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必須回答的時代之問。
隨著全球化的持續推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日益加深,地球一村的現實境況為流行文化的產生與流布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而我國政治經濟制度的不斷完善、社會多元文化的碰撞與媒介技術的深刻變革同樣為政治經濟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與養分。《流行文化的政治經濟學研究》便是這樣一部回應時代號召、關切理論構建的重要成果。在新時代背景下,全書以互聯網時代流行文化現象為聚焦,結合文化研究與政治經濟學研究路徑,提出了流行文化的政治經濟學這一重要理論創新,并從政治、經濟、文化和技術等維度對新媒體、視覺形象、網絡亞文化、流行觀念等十余個當下文化現象進行了描摹與解讀。此外,與大多數文化研究著作史論分離、重典輕今不同,《流行文化的政治經濟學研究》以“推進政治經濟學在當前互聯網時代里的與時俱進”為指向,采取先總后分再總、先理論后實踐再理論、先整體后個案再統括這一三維立體結構來構建全書框架,恰恰體現了作者視角之獨特,從而區別于西方同類著作,實現了對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的有力回應。
二、在地視野:對流行文化現象與問題的透視
全球思維、在地視野、現實關懷是本書的又一特色。從改革開放到全面小康,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新中國用數十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國家數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國的社會文化現象早已不再是西方文化的衍生與附屬,而是呈現愈發鮮明的本土特征。實現知識體系的再造,必須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流行文化的政治經濟學研究》這部新著,不僅是對傳播政治經濟學復興的理論貢獻,也是對中國社會快速發展下產生的一系列現實癥候的關切。這就需要作者對西方理論中文化研究與傳播政治經濟學學術理論史的交織與爭鳴高度熟悉;對互聯網時代中國本土與流行現象具有長期敏銳的觀察;并對流行文化傳播及背后肌理形成深刻的剖析透視。
縱覽全書,作者在這方面的累積與把握可謂當仁不讓。全書共六章,可劃分為三個部分。首先第一章為第一部分,作者溯流而上,沿波探源,通過對制度經濟學派、法蘭克福學派、伯明翰學派、媒介環境學派以及后現代哲學的全景梳理,為流行文化的政治經濟學的提出匯聚了豐富理論資源。隨后以流行文化的生產機制、運作機制、受眾接受消費機制以及社會傳播效應構筑起流行文化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領域與闡釋維度,并以此統攝全書。其次第二章至第五章為第二部分,作者在動態的社會實踐中摘取了新媒體、形象傳播、網絡亞文化、流行觀念為觀照對象,其中不乏電商直播、網絡段子、網絡諧音等極具時代性與在地化特色的文化現象進行多維審視,分析流行文化在生產、傳播、嬗變、消解全過程背后復雜的結構和關系。更具價值的是,作者的剖析始終以推動流行文化和諧健康發展為導向,強調指認現象之下存在的問題和潛在的風險,并最終提出相應的引導和規范的路徑。最后第六章為最終部分,前兩部分對流行文化進行了深度辨析,其目的在于以中國式視角對傳播政治經濟學進行撥亂反正,面對傳播政治經濟學日益窄化的現狀,作者提出了弘揚主體性、引入微視角、巧用辯證法、提煉中國智慧的發展路徑,為傳播政治經濟學發展與復興注入了動力。
三、理論方法:對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傳統的承繼
《流行文化的政治經濟學研究》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指導下對中國的、時代的問題作出的有力回應。在研究對象體現了宏觀微觀結合、普遍特殊并重的特點之外,其理論方法同樣有著鮮明的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特征。
首先是系統的方法,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認為,文化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是人類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的和精神的成果,具有鮮明的系統性。流行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一環,必須納入社會政治經濟環境中予以考量。此外,在理論使用上,作者充分汲取和借鑒了多種資源,但絕不只是生硬地、靜止地照搬,而是有意地結合理論的時代背景與當下的社會語境,從整體出發考慮其適用范圍。其次是辯證的方法,文化可以促生對自由的向往,也可以帶來對個體的壓迫。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素來重視文化與政治、經濟、技術相互貫通、相互促逼的雙向作用,從“喧囂與沉寂”“追尋與迷失”“狂歡與焦慮”等章節標題不難看出辯證思維的顯現。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對流行文化某一現象進行分析時,總是率先對時代背景及國內外相關研究觀點進行介紹概括,在相關研究基礎上再進行深入或完善。例如在“自媒體欺騙”的分析中,作者以信息疫情(infodemic)為引入,串聯認知心理學、敘事學、傳播學等不同維度進行辯證分析,使文化現象發展脈絡一目了然。又如在對“時間焦慮”的透視中,幾乎概括了國內外后現代研究中所有的代表性觀點,或予以對照,或予以修正,用以支撐自身論證,體現出深厚的理論累積。最后是批判的方法,批判性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題中應有之義。作者在對流行文化現象進行解析的同時,普遍吸納了馬克思理論中諸如商品拜物教、異化勞動等批判傳統,并將經典方法轉用于當下社會思潮與熱點現象,賦予理論以時代活力。
四、學術態度:對學派走向與社會善治的關懷
《流行文化的政治經濟學研究》是作者第二次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的重要成果。作者長期深耕于傳播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探索,其博士論文《北美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即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這種十數年如一日的治學態度為作者開展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其根植于社會善治的諸多高質量研究成果同樣收獲了學界的普遍認可。
一方面,學者的工作力求在理性與熱情中尋求平衡。作者雖長期致力于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但在全面描繪學派思想譜系與大量吸收理論養分的基礎上,并未陷入理論的迷狂,即對某一理論范式的片面推崇,進而導致視野的局限。而是秉持科學態度與理性立場,對傳播政治經濟學的邏輯、局限及出路進行思考,真正在傳播研究面臨拐點與危機之背景下,指出了學派的現實走向,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自主性發展。另一方面,面對紛繁復雜的文化景象與媒介環境變遷,理論研究如何促進社會向善是作者一貫的思考起點。流行文化是社會公眾在特定時空下的群體體驗,其文化表征或顯明或暗隱,其生命周期亦有長短之分,但是文化的核心即在于意義的創造、交往、理解和解釋,也正是看似細小的各類文化聚沙成塔最終影響著全社會的認知、價值與境界,并予以傳承。由此,作者對流行文化背后邏輯機制的剖析方顯其公共關懷,這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初心所在。
(作者單位系南昌航空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