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學術期刊支持青年學者成長路徑研究

2024-01-22 23:59:22余孟孟
出版參考 2023年12期

余孟孟

摘 要:在整個學術研究中,青年學者以創新活力實現學術代際接續,以科研成果助力學術繁榮發展,以爭鳴勇氣助推學術期刊進步,是學術研究必不可少的力量。然而,目前的學術期刊生態總體上對青年學者“不友好”。本文基于《文史哲》70余年的辦刊實踐歷程,發現《文史哲》一直以“扶植小人物”為優良傳統,不遺余力地支持和培養青年學者的成長。據此,提出學術期刊支持青年學者成長的路徑:將支持青年學者成長從辦刊口號上升為辦刊理念,嚴格執行規范公正的審稿制度,以內容策劃為青年學者提供成長機會,通過特色化活動促進青年學者交流與成長,注重對青年學者的學術研究成果進行推介宣傳。

關鍵詞:學術期刊 青年學者 辦刊理念 《文史哲》

2023年6月3日,“回到文學的歷史現場——《文史哲》青年學者工作坊(第三期)”在山東濟南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20多位青年學者參加了此次活動。筆者有幸在現場觀摩學習了這次青年學者工作坊。關于《文史哲》雜志積極舉辦青年學者工作坊的主要意圖,王學典主編在此次工作坊的開幕式致辭中明確表示:“當前,學術生產力的主要部分已經轉移到青年學者身上,青年學者是學術發展的未來和希望。我們的這個工作坊就是為了把一批有志于學術、有思想追求的青年學者團結在雜志的周圍,進而發現和培養有遠見卓識的青年學者。”

關于學術期刊支持青年學者成長這個主題,近年來頗受關注,甚至一度成為“兩會”期間的熱點話題之一。有研究者指出,目前的學術期刊生態對青年學者“不友好”,有相當一部分學術期刊對青年學者存在身份歧視,使青年學者在學術成長中得不到充分尊重和培養。[1]有學者更是直接說,“很多期刊一看是博士生的論文就直接拒絕了,或者讓學生加上導師的名字再投”,“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發表博士生作者獨立署名的論文,占總發稿量的比例大多在4%以下,碩士生作者獨立署名的論文已基本絕跡。”[2]現實生活中,有不少青年學者也經常抱怨“發C刊太難了”“提起發論文,就壓力山大”。

202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文史哲》編輯部的回信中明確指出,高品質的學術期刊要“支持優秀學術人才的成長”。習總書記講的“優秀學術人才”,應該主要指青年學術人才。事實上,青年學術人才對學術研究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同時,“依托青年學術人才建設一流期刊”,也“成為時代賦予學術期刊的使命”。[3]具有70余年辦刊歷史的《文史哲》雜志,一直以“扶植小人物”為優良傳統,不遺余力地支持和培養青年學者的成長。回顧、總結、提煉《文史哲》雜志支持青年學者成長的歷程和經驗,對于今天的學術繁榮和期刊高質量發展都具有重要價值。

一、“扶植小人物”:《文史哲》的優良傳統

《文史哲》創刊伊始,就將“扶植小人物”作為辦刊目標和學術使命,著力于發現和推舉有研究潛質的學術新秀。《文史哲》第一任社長、山東大學校長華崗就非常重視年輕人的文章,他曾向《文史哲》編輯部提出了一個編輯原則:盡量使每一期刊物上出現一個新作者。[4]《文史哲》第一任主編楊向奎先生曾說:“《文史哲》的目標是:①辦好刊物,繁榮學術;②培養學術人才;③發現學術人才。”他還說:“刊物的編者如同伯樂,在萬馬奔騰中能夠識別良否不是容易的,絕不能以名取稿,而要在平凡中發現珍奇。”[5]可見,《文史哲》的首任社長和主編都將發現與培養人才作為辦好《文史哲》十分突出的目標。正是在《文史哲》的識拔與鼓勵下,一批青年學者脫穎而出,走上了自己的學術研究之路。李希凡、藍翎、李澤厚、汝信、龐樸、張傳璽等著名學者,均在《文史哲》歷史上留下了成長足跡。他們“或在《文史哲》上發表了處女作,或在《文史哲》上發表了成名作”,[6]后來都成為學術界的重要力量。

兩個“小人物”李希凡和藍翎在《文史哲》1954年第9期上發表的《關于〈紅樓夢簡論〉及其他》一文,因被毛澤東主席批示從而掀起了“《紅樓夢》大討論”的熱潮,李、藍二人也因此一度成為轟動全國的名人,而他們當時的年齡只有20多歲,李希凡是中國人民大學的在讀研究生,藍翎是北京一所中學的教師。

著名學者李澤厚步入學界的第一篇學術論文就是在《文史哲》刊發的。1955年,年僅25歲的李澤厚在當年《文史哲》的第2期發表了《論康有為的“大同書”》。在這篇文章中,年輕氣盛的李澤厚力排眾論,充分肯定了康有為《大同書》的價值。此文標新立異、雄辯嚴謹,初出茅廬的李澤厚因此一舉成名。50年后,李澤厚在接受新聞記者采訪時,還提到了這篇文章,說文章在《文史哲》發表后,“一些老教授很吃驚,不知道這人是從哪個冒出來的。有外國朋友來信,稱李澤厚‘教授,其實我只是個實習研究員”。[7]

著名哲學家汝信的學術起點也在《文史哲》。汝信的第一篇哲學論文《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社會政治觀點》刊發于《文史哲》1956年第1期。這一年汝信也是25歲。當時的他只是一名西方哲學的業余愛好者,完全沒有經過規范的學術訓練。幾十年后,已經成為中國著名哲學家的汝信,在一篇文章中對當年在《文史哲》發表論文的事做了這樣的回憶,當時“抱著試一試的心情,我利用幾個星期天寫了《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社會政治觀點》一文,寄給《文史哲》雜志,因為有同志告訴我這家刊物是最關心支持不知名的青年作者的。這篇幼稚的習作居然承蒙采用,這就大大增強了我研究哲學的信心。” [8]正是受到《文史哲》的鼓舞,汝信走上了學術研究之路,逐漸成為一名著名學者。

《文史哲》扶植學術新人的傳統一直被繼任者堅持。1980年,還是河南大學二年級學生的李振宏,就在當年《文史哲》第1期發表了他的學術處女作——《封建時代的農民是“革命民主主義者”嗎?》一文。該文發表后,《光明日報》《解放軍報》等都做了報道,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文史哲》1986年第4期,又刊發了李振宏的另一篇論文,且安排在首篇。李振宏后來也成為知名學者。

到了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文史哲》依然恪守支持青年學者成長的“刊訓”和傳統。1990年代曾擔任《文史哲》主編的韓凌軒,“經常在《文史哲》的會議上講,發展與繁榮學術的希望與后勁在青年,有才華的青年是學術的希望和未來”[9]。《文史哲》現任主編王學典更是將支持青年學者成才作為辦刊使命之一。2011年,在《文史哲》創刊60周年之際,王學典撰文指出:“一份雜志的不朽和成功,不僅在于它能夠團結和吸引多少名家,更在于它能發現、扶植和造就多少名家……為一些青年才俊騰出更多的版面,仍是《文史哲》今后主要努力的方向之一。”[10]2021年,在《文史哲》創刊70周年之際,王學典更深化了這種認識,并將其拓展至整個學術期刊。他說:“高品質學術期刊是優秀學術人才的孵化器……尤其要注重青年學術人才的培養,不單純以資歷職稱論高低,為發現和扶植‘小人物,使其成長為‘大人物創造機會。”[11]正是因為70余年、幾代期刊人始終不渝的堅持,《文史哲》才真正形成了支持青年學者成才的鮮明“家風”。

二、“歷史包袱輕,定勢思維少”:青年學者的學術優勢和價值

“扶植小人物”、支持青年學者成才,如果僅僅是出于道義、情感和社會責任的考量,事實上是很難堅持,也很難持久的。那么,學術期刊支持青年學者,是否有“雙贏”和“互利”的作用呢?關于這一點,王學典主編說得很清楚:《文史哲》“扶植小人物”的優良傳統,“這不僅僅是同情學術新秀的弱勢處境使然,更是因為學術新秀歷史包袱輕、定勢思維少,往往有可能做出突破性成績”[12]。就是說,不像功成名就的學者常常會受聲名和規范所限,而不愿輕易越雷池,青年學者反而沒有思想負擔,沒有條條框框,思維活躍、勇于創新,甚至有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沖勁,容易出新思想、新創見,有利于學術健康發展。

1.以創新活力實現學術代際接續

學術研究既要注重積累真知灼見,又要注重“自我革命和發展”。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曾提出了非常具有影響力的“范式”[13]概念,并且認為科學研究就是“新的范式不斷取代舊的范式的過程”。具體而言,就是科學研究通常要反復經歷“常規—危機—革命—常規”的流變程序。從具體研究者的角度來看,在常規范式階段主要發揮作用的往往是前輩學者,而發現新問題、運用新方法、提出新觀點,向傳統范式發起挑戰,使傳統范式發生危機甚至出現革命變化的往往是青年學者。例如,1955年因在《文史哲》發表文章而成名且奠定了學術信心的李澤厚,第二年又趕上了美學大討論,便積極投入其中,向前輩美學家朱光潛教授提出具有創新性的批評意見,逐漸成為接續朱光潛、宗白華的新一代美學家。

2.以科研成果助力學術繁榮發展

青年學者精力旺盛、思維活躍,處于產出學術成果的黃金期。學術期刊如果更多地支持和鼓勵青年學者發表學術成果,對于學術繁榮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例如,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思想文化界掀起了一股“文化熱”,尤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命運及其前景的探討,成為當時學界關注和討論的熱點。《文史哲》雜志積極回應學術熱點,于1986年和1987年開辟了“中國傳統文化討論”專欄,刊發了一系列有影響力的文章。這個專欄里面就有不少文章出自青年學者之手,比如,《中國的儒家、道家與西方的日神、酒神》一文的作者陳炎時年29歲,《關于文化問題的思索》一文的作者于化民時年28歲,《魯迅對中西文化發展模式的比較》一文的作者高旭東時年26歲,等等。這些青年學者的學術思考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繁榮與發展。

3.以爭鳴勇氣助推學術期刊進步

“知出乎爭。”討論與爭鳴是推動人文學術創新進步的最為有效的方式之一。青年學者沒有聲名壓力,沒有身份顧忌,往往具有更多的學術爭鳴的勇氣與志氣,更易于在學術爭鳴與論戰中發揮作用。《文史哲》自創刊以來便有意識地策劃和引導重大學術爭論,促成思想交鋒、引領學術進步、塑造期刊品牌。這個“知出乎爭”的傳統正好與“扶植小人物”的傳統相配合、相促進。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文史哲》發起或主導的一系列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學術討論和爭鳴,如中國古代史分期、亞細亞生產方式、資本主義萌芽、農民戰爭、歷史創造者問題等,都不乏青年學者的身影,都有青年學者在沖鋒陷陣。例如,《文史哲》1988年第1期刊發的王學典的《關于“歷史創造者”問題的討論》一文,就屬于當時關于“歷史創造者”問題的爭鳴文章,主要是對史學家黎澍先生的觀點提出了批評和修改意見。王學典的文章在《文史哲》刊發后,產生了重大影響。《人民日報》《解放軍報》《文匯報》《文摘報》《歷史學》(人大復印)等紛紛轉載。當年第3期,《文史哲》又刊發了史學家黎澍回應王學典的文章。如此,既促進了學術爭鳴,又實現了《文史哲》的品質提升與品牌傳播。當時的王學典只有33歲,是山東大學歷史系的一名普通教師,至于成為《文史哲》的主編那是很多年之后的事了。

三、多維聯動:學術期刊支持青年學者成長的路徑

學術期刊與青年學者是一切學術研究進步發展的重要力量,而且二者是一種相互促進、協作共長的關系,這從上述我們簡單勾勒的《文史哲》與青年學者的“攜手共進”史中便可以窺見一二。支持青年學者成長成才,既是學術研究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學術期刊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基于《文史哲》雜志70余年的辦刊實踐和經驗來看,學術期刊積極采取多維聯動的方式,在實質上有利于促進青年學者健康成長。

1.將支持青年學者成長從辦刊口號上升為辦刊理念

學術期刊具有發現、培養和支持青年學者成長的職責和使命,這是學術期刊主編和編輯的共識。但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一方面,幾乎所有的學術期刊都會在口頭上講“要支持青年學者成長”,但另一方面,青年學者尤其是博士生和碩士生在學術期刊獨立發表文章卻越來越難。眾所周知,C刊、核心期刊是學術界的稀缺資源,很多期刊為了維護自己的“級別”,防止自己“不被滾出去”,另外還有大量的期刊在想方設法要擠進核心期刊和C刊的行列,這樣便產生了一個共同的結果,那就是絕大多數學術期刊實際上都不發或少發博士生、碩士生的論文,雖然他們在公開場合會將“支持青年學者成長”掛在嘴邊。

學術期刊要真正做到支持青年學者成長,就必須將這一觀點從口號上升為理念,從理想、信念的層面真正認同它。只有如此,學術期刊才會從大局觀念和長遠意識出發,自知自覺地將發現、識拔、培養青年學者貫穿在整個辦刊過程中。《文史哲》自創刊以來就是將支持青年學者成長作為辦刊理念來堅持的。1985年,《文史哲》創刊35周年之際,時任主編楊向奎先生就辦刊理念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就是《發現人才,培養人才》。楊向奎主編在文章中指出:“刊物是創造精神文明最有效的工具,對于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來說,它也是培養人才、發現人才最好的園地。”編輯要以“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為己任”。他還飽含深情地說:“可以設想,一個青年學生,看見自己的文章在刊物上發表,會得到多么大的鼓舞。鼓舞增加了他們的勇氣,長了他們的志氣,然后加以栽培,沒有不成材的道理。”[14]查閱《文史哲》70余年的辦刊史,[15]很容易發現它的歷任主編都是將支持青年學者作為辦刊理念的。特別是現任主編王學典,更是明確將亟待扶植的“小人物”落到實處,具體鎖定為“剛剛謀得教學科研職位的優秀青年學者,以及處于過渡時期的博士后”。[16]

2.嚴格執行規范公正的審稿制度

規范公正的審稿制度與青年學者的關系最為密切,學術期刊對青年學者的身份歧視,主要就發生在審稿過程中。有不少學術期刊編輯一看作者是博士生、博士后、講師或助理教授,就首先從心理上拒稿了,有的甚至連文章看都不看就“拒了”。目前,大多數學術期刊雖然都實行匿名審稿制甚至是“雙盲審制”,但在實際執行中卻并沒有嚴格貫徹,與文章本身相比更看重作者身份、職位與職稱的情況還是較為普遍。因此,學術期刊在執行匿名審稿制度時,還要配合規范送審程序、建立動態審稿專家庫、制定可量化的審稿標準等方式。[17]

在審稿制度方面,《文史哲》雜志就建立了規范嚴格的匿名審稿制度。其核心有兩點:“一是只認稿子不認人,客觀公正;二是同行評議,尊重作者的勞動成果。”另外,“三校加會校”制度和以獎懲為手段的激勵約束機制,[18]也與匿名審稿制相輔助,有利于從機制建設層面實現公平,從而營造出健康公正的辦刊生態,從根本上保障期刊支持青年學者成長。

3.以內容策劃為青年學者提供成長機會

青年學者在前沿性和創新性研究主題方面,往往具有更加敏銳的視角和觀點,具有較強的開拓精神。因此,學術期刊可以精心進行內容策劃,設置有價值、有新意的重點、熱點、亮點議題和欄目,吸引青年學者進行原創性研究,為青年學者提供展示平臺。

《文史哲》雜志一直以來就是設置創新性欄目和議題的高手。從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一系列歷史和文學論戰題目,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文化熱”相關題目,再到21世紀的“重估儒家價值”欄目等,都吸引了大量青年學者的目光,引導著青年學者的學術思考方向,鍛造著青年學者的學術功力。另外,針對青年學者治學經驗不足的情況,《文史哲》曾經還專門開設了“治學漫談”欄目,除了刊發少數中老年學者的文章外,大多呈現的都是當時優秀青年學者談治學方法和體會的文章,其目的就是“想把青年學者推向學術研究的第一線”。[19]目前,還有一些學術期刊更是通過長期設置“青年論壇”“博士論壇”等欄目,專門開辟期刊領地,為青年學者成長成才助力。

4.通過特色化活動促進青年學者交流與成長

學術研究固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研究者個人的學識與功力,但同行間面對面的思想交流也必不可少。另外,學術研究者與學術期刊編輯之間的互動交流,不管是對于研究的推進還是對于期刊的發展都有益處。對于青年學者的成長而言,與學術同行和學術編輯的交流就顯得尤為重要。優秀的學術期刊往往會組織和打造個性化學術活動,為思想交流和青年成長提供良好平臺。

近年來,《文史哲》雜志在堅守內容品質高位運行的同時,積極組織和舉辦現場學術活動,形成了三大品牌活動:一是“《文史哲》人文高端論壇”,二是“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發布會,三是“《文史哲》青年學者工作坊”。這三大品牌活動因其高品質、高規格、高內涵,在人文學術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成為青年人文學者積極關注、介入、參與的學術活動。“《文史哲》人文高端論壇”匯聚的大多是已經成名成家的學者,中老年學者是這個活動主力,這便為青年學者與中老年學者的交流提供了絕佳的平臺。“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發布遵循的是“介入式的熱點評選與發布模式”[20]的方法,實現了青年學者、學術期刊單位、社會媒體、廣大學人之間的多方交流與互動。“《文史哲》青年學者工作坊”就是青年學者的主場。青年學者在一個主要議題下,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與青年同行互相交流和學習的同時,也與學術編輯實現面對面、點對點的溝通。《文史哲》的主編、副主編都是有自己研究專長的成名學者,編輯也都是有具體研究領域的青年學者。在青年學者工作坊中,《文史哲》的編輯們往往會擔任分階段的主持人和點評人,這便實現了研究者和學術編輯之間就具體學術問題展開的討論和交流。這樣既有利于編輯了解青年學者的研究狀況和方向,也有利于青年學者把握期刊的學術“口味”和具體要求。

5.注重對青年學者的學術研究成果進行推介宣傳

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時間的積累,中國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可謂汗牛充棟,任何一個學術領域的研究群體與三四十年前相比都擴充了十幾倍甚至幾十倍。那么,再優秀的學術成果如果缺乏有意識的推介和宣傳,往往都會被淹沒在巨大的學術生產品當中。這種情況對青年學者而言更是如此,因為青年學者本身的知名度較小,受媒體和社會的關注度便比較低。因此,學術期刊應該運用多媒體渠道、多平臺,有計劃、有目的地推介和宣傳青年學者的優秀學術研究成果,提升青年學者知名度,促進青年學者的學術自信心和榮譽感。從期刊本身而言,可以從封面文章標題、封面人物等方面向青年學者側重。從新媒體傳播而言,可以用圖片、音頻、短視頻、直播等方式為青年學者提供更多的發聲和露臉的機會。《文史哲》雜志就經常在微信公眾號推送青年學者的論文,也在三大學術品牌活動中注意突出青年學者的地位和作用。

從期刊發展史來看,期刊人也是學術史的參與者、創造者甚至是引領者。然而,期刊人介入學術研究和發展的方式往往并非直接的,而是間接的,更多是通過作者的作品來實現的。青年學者因其思路開闊、可塑性強的特點,往往成為期刊人介入學術發展的主要對象。事實上,中國早期的人文社科學術期刊如《禹貢》《食貨》,以及著名的《新青年》,倚重的主要力量也是青年學者。另外,據王學典主編觀察,當下中國正經歷人文社會科學的第三次巨大轉型,就是從“以現代化(西方化)為綱”的人文社會科學向“以中國化(本土化)為綱”的人文社會科學轉變。[21]學術期刊要適應這種巨大轉型,必須及時調整自己的辦刊方向,重構自己的學術話語,新建自己的作者資源。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和扶植青年學者群體,與其攜手一起實現新的學術轉型,是有危機意識和發展意識的學術期刊應有的思路和行動。

(作者單位系《新課程評論》編輯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av在线5g无码天天| 本亚洲精品网站| 99伊人精品|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婷婷六月综合|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在线观看亚洲天堂| 国产成本人片免费a∨短片| 亚洲毛片在线看|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精品污视频|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国语对白| 久久6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剧情免费|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999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亚洲人人视频| 四虎成人精品| 色九九视频|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高清亚洲欧美在线看| 97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激情综合图区| 2022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福利拍拍拍|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主播|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电影| 国产福利拍拍拍| 看av免费毛片手机播放| 国产成人av大片在线播放|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国产一区成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欧美第一页在线|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亚洲无码四虎黄色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1o |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69免费在线视频| 久久九九热视频|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亚洲欧美国产高清va在线播放|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国产精品9| 欧美色综合久久| 亚洲精品男人天堂| 国产在线观看99|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导航在线|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狠狠综合久久| v天堂中文在线|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av在线5g无码天天|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亚洲人成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国产在线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