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麗
隨著《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的實施,英語課堂教學目標由以知識技能為主轉向立足學科育人,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這要求教師探究語篇的主題意義,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初中英語課堂的實效性。
綜合技能板塊(Integrated Skills)是譯林版初中英語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目標,是以聽說為主、讀寫為輔的特色綜合板塊。對Integrated Skills 的學習是學生全面提升語言能力、培養交際能力、優化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王為忠 2021)。然而,部分綜合技能課教學實踐仍以應試模式為主,有以下兩個需要改進的地方:一是任務模式化,缺乏思維含量,教師先集中呈現目標語言,然后進行聽力訓練,讓學生完成書本練習,最后進行對話操練和改編。這種練習化的教學表面上適合應對“人機對話”的聽說測試,實則缺乏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二是環節碎片化,教師未仔細分析聽力材料的主題語境,設計的任務彼此間缺少關聯,過渡不自然,缺少由低階到高階的思維活動。
英語學習活動觀提倡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有學習情境、有層次遞進、有思維含量的學習活動,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是提升英語教與學效果的有效途徑。為解決上述問題,教師結合教學實例,以學習目標為切入點,從活動的三個層次探討學習活動觀下的初中英語聽說教學活動設計,希望對以聽說為主的綜合技能課教學有所啟示。
《課程標準》指出,要踐行學思結合、用創為本的英語學習活動觀。教師要秉持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新的學習理念,倡導學生圍繞真實情境和真實問題,激活已知,參與到指向主題意義探究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一系列相互關聯、循環遞進的語言學習和運用活動中(教育部 2022)。由此可見,英語學習活動觀架起了理論指導與教學實踐的橋梁,是組織和實施初中英語教學的基本途徑。這對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第一,教學主體須明確。英語學習活動觀強調語言教學應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水平及興趣愛好等展開,尊重他們的主體性地位,使其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符合語言學習的規律。
第二,教學語篇須深讀。教師應依托語篇,使其成為開展教學設計的邏輯起點,從分析教學內容出發,挖掘教學內容的育人價值和文化內涵,最終實現學生能力向素養的轉變。
第三,教學活動須分層。英語課堂的實施路徑是由低到高,由簡單到復雜,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遵循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的順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其思維發展呈螺旋式上升。
《課程標準》指出,英語學習活動包含三大類,即學習理解類、應用實踐類和遷移創新類,三者相互關聯、層層遞進,而每一類又包含相應的具體活動,這與以聽說為主的綜合技能課教學流程相吻合。此外,綜合技能課的研讀文本是聽力材料,以聽力理解為起點,貫穿聽力技巧和口語的訓練,一般將課堂分為聽前、聽中和聽后三個部分。下面,以譯林版初中《英語》8B Unit 4 A good read Integrated Skills 為例,探究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綜合技能課教學流程(見圖1),旨在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提高初中英語綜合技能課的實效性。
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聽說教學首先應分析教學材料,確定課程內容,然后結合學情設置教學目標,最后設計和實施符合教學目標的學習活動(周智忠 2021)。
Unit 4 A good read Integrated Skills 是在“人與社會”主題語境下圍繞文學作品話題設計的聽說綜合板塊,語篇的研讀主要圍繞A2 聽力文本展開。文本解讀如下:
What:本課語篇是對 J.K.羅琳(Rowling)及其代表作《哈利·波特》系列的介紹,屬于說明文。聽力文稿分為兩部分,以時間軸介紹作者和作品,讓學生了解并學會推薦書籍的句型表達。
Why:從“文學作品類型”到“J.K.羅琳及其作品介紹”,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關注文學作品,培養閱讀興趣,增強文學素養,學習在新情境中運用相關知識和技能,關注數字和記錄信息。
How:教材安排的聽力材料有多人對話,也有單人陳述,不同形式的呈現結合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認知,以適應聽力考試題型。同時,關注推薦書籍時所用到的句型結構,如“Today I want to recommend a book called...Its writer is...It is a story about...So far...has been...”等。
該板塊圍繞“閱讀好書”,將看、聽、說、讀、寫等學習任務串聯在一起,要求教師能夠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整合模塊學習素材,設計符合學科核心素養發展要求的教學活動。選擇此課例的原因有以下兩個:其一,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關,能使其通過閱讀書籍、分享感受,激發語言學習興趣,由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從而明確其主體性;其二,主題的合理挖掘,情境創設,以及有思維含量的教學活動的設計,確保了活動的層次性。
進入八年級下學期,由于學習難度加大,部分學生有畏難情緒,教師要及時鼓勵,引入他們愛看的書籍,調動其學習興趣,增強其自信心。而且,課堂問題和活動的設置應分層,關注基礎薄弱的學生,淺入深出,由易到難,層層遞進。
依據《課程標準》,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綜合技能課教學應在全面、深入的語篇研讀基礎上設計體現主題意義探究、邏輯連貫、可操作、可檢測的教學目標。因而,本課時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在本堂課學習后,大多數學生能夠:結合已知信息,預測聽力內容,了解書籍類型;通過聽力材料,知曉J.K.羅琳和《哈利·波特》系列作品,并核對、分析信息;與同學合作,熟練表達如何借閱書籍,并自編對話;借助情境,學會推薦書籍,完成讀書俱樂部的申請信,發展邏輯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
上述教學目標遵循英語學習活動觀的理解層次,其中目標1、2 屬于學習理解類活動;目標3屬于應用實踐類活動,目標4 屬于遷移創新類活動。下一個目標基于前一個目標,相互關聯、層層遞進。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圍繞教學主題,尋找聽、說、讀、寫的關聯點,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不同類型的學習活動(王鸝 2020)。學生通過感知與注意活動,激活背景知識,學習聽力材料,先預測,后核對,學會推薦好書,表達借書規定,最終通過情境創設完成任務,實現遷移創新。為此,教師設計如下教學活動:
1.學習理解類活動
(1)感知與注意。
Step 1:巧設情境,建立生活關聯,激發閱讀興趣
在導入環節,教師借助4 月23 日“世界讀書日”創設情境:學校的讀書俱樂部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入閱讀主題,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并提出三個問題:“When is the World Book Day?What’s the your favourite book?What do you think of it?”激活學生的原有圖式,使其關注課堂。教師進一步追問:“Will you join our Book Club? Which activity attacrts you most? Why?”問題貼近學生實際,自然過渡到文學作品類型活動,為后續的聽力理解提供信息支撐。
【設計說明】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基于主題,創設情境;基于學情,搭建橋梁;基于思維,設置活動(梅德明、王薔 2018)。因此,在導入環節,教師一是設置了與主題相關,且符合學生實際的三個問題,引起其感知與注意,充分調動課堂氛圍,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表達自我的機會;二是設置情境,學校讀書社團為迎接“世界讀書日”主要舉辦了三類活動,即“了解書籍知識”“推薦好書”“志愿當圖書管理員”,鼓勵學生參加,這與“文學作品類型”“J.K. 羅琳和其作品介紹”“借書規定”教材文本相對應,為完成后面的學習任務作了鋪墊。
(2)獲取與梳理。
Step 2:建立聯系,聚焦作品類型,訓練預測技巧
聽前,教師通過PPT 呈現書籍封面。學生對部分作品比較熟悉,如《時間簡史》等,會對新知產生渴望,產生學習期待。在此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猜測作品的類型并歸納于板書,即novel、history、science、travel,嘗試給已知作品歸類,引導他們借助背景知識和圖片預測聽力文本,關注聽力內容,培養預測關鍵信息的能力。
聽中,教師第一遍播放A1 聽力文本,學生嘗試匹配姓名、作品及作品類型,核對預測信息。對于未完全掌握的信息,鼓勵學生第二次聽取,理清多人對話的要點,通過語音語調分辨不同角色,完成書本練習并用完整句子陳述答案,如“Kitty has read a travel book called Notes from a Small Island.”等。
Step 3:推薦書籍,知曉作家作品,關注特定信息
教師介紹讀書俱樂部的第二個活動“推薦好書”,順利過渡到A2 部分。教師通過PPT 呈現J.K.羅琳和《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的圖片,講授新詞匯,如 series、publishing house、be translated into 等,使學生注意小說作家和作品。在播放聽力錄音前,教師指導學生瀏覽空格信息,并提問:“When was J.K.Rowling born? How many languages have the Harry Potter series been translated into?”得出要在聽中關注數字的拼寫和讀音的結論,如“When reading long numbers,three numbers a comma.When reading date,we use ordinal number.”。
為精確查找信息,教師將A2 聽力文本分為介紹J.K.羅琳和介紹《哈利·波特》系列作品兩部分,每部分播放兩遍,要求學生完成教材練習A2,了解J.K.羅琳的生平和《哈利·波特》系列的出版過程。學生在第一遍聽錄音時重點關注數字,第二遍聽錄音時查漏補缺,補充其余信息后,校對答案。接著,學生根據A2 信息,幫助米莉(Millie)核對上述聽力文本的六條筆記正誤。教師第三次播放聽力文本,要求學生完成A3 練習。
【設計說明】此環節的活動屬于學習理解類的獲取與梳理。在A1 部分,教師借助圖片較直觀地提供書籍封面信息,通過預習中文書譯名、關注封面背景,幫助學生訓練預測技巧,聚焦作品類型,為聽力環節提供動力和信息基礎。然后,教師用聽的形式幫助學生獲取關鍵信息,核對預測信息,提高他們的選擇性注意學習技能和策略。
在A2 部分,通過聽力活動幫助學生獲取J.K.羅琳的生平和《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的出版信息。聽前鋪墊詞匯(黑體詞),以掃清聽力生詞障礙,讓學生預測聽力材料的大致內容。同時,為了降低難度,提升學生聽的信心,教師將音頻截為兩部分,旨在減少信息干擾,培養聽力技巧。
2.應用實踐類活動
(1)分析與判斷。
Step 4:挖掘文本,討論開放問題,發展思維品質
學生分小組討論,對A2 文本進行深入理解。教師設置如下固定問題和開放問題各三個:
Q1:Where did J.K.Rowling got the idea for the first Harry Potter story?
Q2:Whom did J.K.Rowling often read stories to as a child?
Q3:What happened to Harry Potter at first?
Q4:Do you think Harry Potter series is successful?How do you know?
Q5:What do you think of J.K.Rowling?Why?
Q6:Will you recommend Harry Potter series to others?Why?
【設計說明】該環節旨在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J.K.羅琳和《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使其領會主題意義,提高邏輯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教師設置的前三個問題有固定答案,既起到回顧重要信息點的作用,又給回答剩余三個問題以啟發。其中,Q4 讓學生查找《哈利·波特》受歡迎的細節,通過三個數字細節說明觀點,形成用細節支撐觀點的意識;Q5引導學生理解創作者的堅持不懈,鼓勵其發表觀點并給出理由;Q6 的答案不限定,目的是鼓勵學生用英語推薦書籍,大膽發表想法,有理即可。這些問題有引導、啟發學生思維的作用。
(2)描述與內化。
Step 5:改編對話,談論借書規定,發展想象能力
教師介紹讀書俱樂部的第三個活動“志愿當圖書管理員”,順利過渡到Speak up 部分。通過“1. How many books can Daniel borrow at a time?2. How long can he keep the books? 3. How can he renew the books? 4.Does Daniel know where to find history books?How?”四個問題梳理丹尼爾(Daniel)和Mrs Li 對話中的關鍵信息,學習借閱書籍及其規定的表達方式(見下表)。隨后,教師提供library card、official account 等詞匯,讓學生兩人一組,分別扮演讀者和管理員,進行對話操練,完成對話改編任務,最終得出遵守圖書館規定,愛惜書本的結論。

借閱書籍及其規定的表達方式
【設計說明】通過對話朗讀和創編的形式,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操練目標語言:如何詢問借書事項,如何回答借書規定,體驗圖書管理員的職責,實踐和內化語言知識。這樣,既培養學生遵守借書規定,愛惜書本,熱愛閱讀的情感意識,又使其發揮想象力,訓練口語表達,鞏固所學。
3.遷移創新類活動(想象與創造)
Step 6:深入情境,申請社團成員,升華閱讀主題
教師布置任務,總結所學,由看、聽、說的輸入到寫的輸出,回顧主題。再次引入導入階段的讀書俱樂部活動,首尾呼應,鼓勵學生加入社團并說明理由。具體情境如下:假如你是李華,在英文校刊上看到招募讀書社團成員的信息。請根據招募信息,用英語寫一封申請信,內容須涵蓋以下三個方面并適當發揮(80 詞左右)。Q1:Which activity attracts you most?Q2:What will you do for the club?Q3:Why do you want to join it? 教師提醒學生寫作要點,注意書信格式和書寫規范,根據不同層次水平,選擇當堂呈現(見圖2)或課后完善(見圖3)。

圖2:學生當堂呈現習作

圖3:學生課后完善習作
【設計說明】這里體現遷移創新類活動下的想象與創造環節。該任務使學生在情境中運用目標語言,回顧讀書節的三類活動,結合恰當的想象和創新,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做法。同時,學生在獨立思考、落筆成文的過程中與教學內容建立關聯,由理論聯系實際,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和創新性。
與傳統的聽說教學相比,英語學習活動觀下的Integrated Skills 課堂教學有明顯的優勢,既提高了教師的專業能力,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明晰的課堂教學目標是有效教學的前提(馬輝2015)。英語學習活動觀要求教學目標具有邏輯性和進階性,因此,教師依據主題和語篇,基于學情設計可實施、可操作的融合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培養的具體、合理的教學目標。
形式多樣、層次分明且具有相關性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融合發展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促進其核心素養的自然養成(周智忠 2021)。英語學習活動觀要求教師設計一系列層層遞進的教學活動,促使學生的思維由低階向高階發展,升華情感。
缺少真實運用的環境和存在文化差異導致學生難以把握英語規則和規范,需要教師為其創設英語學習情境,幫助其開展語言實踐活動(高洪德2018)。譯林版初中英語教材在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大主題語境下,為學生提供了不同的學習語篇。在本課例中,教師設置豐富的讀書俱樂部活動,創設招募社團成員的語境,促進學生在具體語境中深度學習,提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為其邏輯性、批判性和創新性思維提供發展平臺。
此外,該課例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其一,Integrated Skills 板塊的教學不一定按照教材編排的任務順序進行,應立足課堂,適當調整。其二,對于英語學習活動觀下共三個層次的九種活動,不一定面面俱到,課課涉及,應基于學情靈活運用。
綜上,英語學習活動觀在綜合技能板塊的教學具有多維目標、進階思維和情境活動的積極作用,其作為英語課堂教學的途徑,體現了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值得一線教師繼續學習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