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開卷有益”,正確的閱讀理解方法指導才能真正幫助同學們提升信息提取能力、分析綜合的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溝通表達能力,通過閱讀和閱讀理解訓練,達到閱讀效益最優化。在眾多的閱讀理解技巧和方法中,篩選和提取信息毫無疑問是最基礎、最需要夯實的。
篩選信息是閱讀理解題里常見的題型,一般情況下,如果在題干里有了“哪些”這樣的字眼,就大概能確定這道題需要篩選信息了。
篩選信息,通俗點說,就是找訊息。那么找訊息時我們要怎么做呢?第一,搞清楚我們要找的是什么樣的訊息,明確目標。這個通過仔細閱讀題干就能明白。第二,要知道去哪里找,明確方向和范圍。這時必須牢記一點:目標精準,范圍越小越好。很多情況下,題干本身會有規定的區域要求,比如:請根據文章第二自然段,請結合文章第二至五自然段,或者干脆來四個字:結合全文。有具體區域要求,難度比較低,直接按照要求篩選就可以。但是第二種情況下,結合文章第二至五自然段,這時就要捫心自問,為什么不是其他段落呢?這就說明信息很可能會藏在材料的第二至五自然段的某個段落中。如果出現的閱讀提示是結合全文,也別著急,覺得范圍給得太模糊,沒什么參考價值。這時候答案可能特別分散,需要逐段閱讀尋找,還要歸納總結。
篩選信息,要求低年級同學可以根據題目要求,在閱讀中從文本資料里快速準確地找到問題相關的具體答案。在這個過程中,“篩選”不是單一動作,而是一個組合動作。首先,要整體通讀,然后精準發現并找到,還要進行主要信息的提取,最后剔除無用的和次要的信息。所以,篩選信息不僅是閱讀者在眾多信息中抓取重要可利用的信息的過程,同時也是拋棄次要和干擾信息的過程。這一系列動作完成之后,其實閱讀者也對詞語、句子、段落、篇章有了整體的理解。要想讓這個篩選過程精準高效,還真要訓練點“火眼金睛”的本領。
小學低年級的閱讀理解大多以記敘文為主,大量的閱讀實踐讓我們掌握了幾種針對記敘文閱讀理解的信息篩選方法,簡單易學,它們主要有:位置法、結構法、關系法、關鍵詞法、修辭法、補充法等。
其中,位置法是閱讀理解信息篩選的入門功法。大家初步開始學習篩選關鍵信息的時候,一定不能少了這幾個重要位置:題目、開頭、結尾、過渡句段等。
閱讀理解中重要信息篩選首先要聚焦作品的題目,題目是作品的眼睛,有時會直接表達作者立場,代表作者觀點。記敘文的題目有時會直接交代記敘的人物身份,或者事物意義及其事件的核心。比如《賣火柴的小女孩》就是交代了敘述的核心人物及其身份,《那一定會很好》則表達了作者的情感態度,《在牛肚子里旅行》則說明了整個故事的核心內容。重要的信息往往在此。閱讀時,我們也要重點關注是誰、在哪里、因為什么、做了什么、結果怎樣、作者的觀點態度又如何。經過長期反復的訓練,就能讓我們更快地掌握閱讀的技巧和要點。
除了題目之外,文章的開頭、結尾、過渡句段也通常是集中篩選信息的重要位置。記敘文的開頭一般會交代人物、時間、事件。結尾會交代結果,發表作者的觀點。過渡句段有時會有比較重大的推進事件發展、變化,甚至反轉的關鍵內容。位置法,最容易讓讀者在文本的具體位置處“守株待兔”,輕松獲取重要信息。
結構法也是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理解中重要的篩選信息的方法之一。記敘文的結構有總分結構、分總結構、總分總結構等。具體到文段里,段落結構也有具體區分。當我們認定文章的表達結構時,實際也對作者展現思想的規律有了明確的判讀。結構讓文章的表情達意邏輯更加縝密,層次清晰,我們可以根據行文結構特點,準確篩選出題目中關于人物有幾點個性特征、事件經歷了哪幾個階段、作者的情感經過了哪幾次變化等問題的相關信息。如《小蝌蚪找媽媽》,根據文章總分總的敘述結構,很容易從中篩選出小蝌蚪找到的幾個錯誤的媽媽分別是誰,它們和正確的媽媽到底有什么區別等信息。
基礎信息基本上都可以通過以上兩種方法快速獲取,但是涉及文章的細節內容和邏輯關系的題目,就要采用關系法、關鍵詞法、修辭法來進行信息的采集和篩選了。
關系法是指句子內部的邏輯關系,我們可以結合句子中的關聯詞語來厘清信息之間的關系。比如:“因為……所以……”“由于……因此……”都可以表示因果關系;“如果……那么……”“倘使……就……”都可以表示假設關系;“無論……都……”“只要……就……”都可以表示條件關系等。這些邏輯關系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區別信息是主要信息還是次要信息、無關信息,甚或是干擾信息。例如: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紅馬的故事》里“我喜歡上美術課,更喜歡自由畫畫”中的關聯詞語“更”就表達了遞進關系。提取信息后,我們不難發現,作者想表達的意思就是孩子們最喜歡能夠自由畫畫的美術課。通過關聯詞語,我們把信息篩選得更全面,表達也更完整。
關鍵詞法中的關鍵詞往往伴隨的是中心語,但關鍵詞有時不一定是中心語。一般句子里可以做中心語的有名詞、代詞、形容詞和動詞,結合文章的題目和內容,我們很容易分辨。但是,關鍵詞有時候就像調皮的孩子,會給自己做些偽裝。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心詞是“小女孩”,“賣火柴”“是修飾”“小女孩”這個中心語的。但是,我們不難發現,賣火柴是這個小女孩最核心的屬性特征,“賣火柴”雖然不是中心詞,但依然是篩選信息的關鍵詞。《曹沖稱象》的關鍵詞是“稱”字,這么大一個龐然大物,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究竟要怎么稱?事實上,課文里也有不少人提出關于“稱”的建議,但都被一一排除了。這樣才充分證明那個時代下,曹沖的智慧是多么了不起。
修辭法也是篩選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文章中最精彩的內容當然要濃墨重彩地表達,這好比我們參加比賽要穿著最華麗的服裝站上舞臺一樣,因此,修辭手法集中使用的部分,一定有我們想要的重要信息。例如:人教版四年級《觀潮》中關于潮水的描寫“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分別從氣勢和聲音上對錢塘江潮做了最貼切的比喻,讓我們有了身臨其境的感受。人教版《語文》二年級《難忘的潑水節》里有兩句關于鳳凰花的描述,一句是“人們在地上撒滿了鳳凰花的花瓣,好像鋪上了鮮紅的地毯”,另一句是“踩著鳳凰花鋪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兩句話都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第一句有本體、喻體、比喻詞,是明喻,作者把鳳凰花比作了鮮紅的地毯;第二句只有本體和喻體,沒有比喻詞,但同樣是比喻修辭,是暗喻,讓鳳凰花直接成為舞者腳下的地毯。兩種表達相同的含義,微妙的差距,就讓大家擁戴周恩來總理、用最高禮儀迎接他的到來的含義表露得非常清晰。同時紅色的鮮花又把喜慶的氛圍和熱鬧的氣氛也襯托出來。這都是修辭手法在文本中的表現作用。
最后,有時考題會要求對文章的內容篩選之后,進行綜合表達,但是,在段落之中,常常也無法準確篩選信息,這就用到了補充法。主要是通過對比上下文內容,把不足的信息予以補充說明,讓閱讀理解越做越得心應手。補充法要注意,一方面要把信息篩選全面,讓每一個細節都能清晰呈現;另一方面,不要增加主觀臆斷,不要沒有合理理由地在作者想表達的思想之外刻意杜撰和添加信息,曲解其觀點,這樣才是閱讀理解能力客觀真實的反映。
篩選信息需要點亮孩子的火眼金睛,要讓他們知道為什么閱讀,如何去閱讀,重點信息在哪里,如何積累重要信息,讓這些精美的文字為我所用。要想修煉這一雙火眼金睛,只讀平時日常的課內作品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廣泛涉獵,要在日常多看、多練,多做標識、標記,多多積累素材,多多練習、反饋,學會舉一反三,才能真正成就自己一雙能夠綜合熟練使用六種實踐方法,更加精準、全面、高效地進行閱讀理解信息篩選的火眼金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