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紅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寫方式,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哲學和審美價值。文言文閱讀對于個人成長具有重要意義,不僅能增加知識積累,提高文學鑒賞能力,還能提升語言表達水平,為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基礎。但由于文言文本身的語言結構與現代漢語有著極大的差異且包含著較多的古漢語文化,無形中容易觸發同學們學習的畏難情緒,使其成為中學生語文學習中的“第一怕”,這不僅是因為我們對于文言文的認識不夠深入,也是因為自身掌握的技巧和知識拓展還不夠充分。
在中學語文的學習中,文言文一直是個難點。之所以“難學”,一方面是由其文本特點決定的。由于文言文的內容和寫作方法都與現代生活相去甚遠,給我們的閱讀造成了一定的障礙,自然也就加大了對文章內容和主題理解的難度,很難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產生共鳴。
比如,文言文的語法結構和現在的語法結構就有很大差別,首先,表現在特殊句式上,文言文常使用多種形式的判斷句、被動句和倒裝句等。例如諸葛亮的《出師表》中,“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采用的是“……者,……也”的方式表判斷。再如司馬遷的《廉頗藺相如傳》中,“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用“見”“……見……于”表被動。又如司馬遷的《鴻門宴》中,“大王來何操”,這個疑問句中使用了疑問代詞“何”作賓語,是文言文中常見的賓語前置現象。其次是文言文中生僻字詞的出現,常常讓我們在閱讀時一頭霧水,如蒲松齡的《促織》(課外閱讀)中,“撫君亦厚賚成名”中的“賚”字平日并不常見,主要考查的是同學們平時的文化積累以及對字詞構造的理解能力。此外就是虛詞,虛詞的意義比較抽象,文言文中常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與于,則者之”等虛詞,意義及用法變化多端,難以掌握。例如一個“乎”字在文言文中不僅可以作為語氣助詞,還可以用作介詞,相當于“于”,例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此外“乎”還可以用作詞尾,例如蘇軾的《赤壁賦》中,“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此處譯為“……的樣子”“……地”。
另一方面,文本難度使我們望而卻步的同時也降低了我們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學習文言文變成了滿足應試教育考試的需求,所以大部分時候同學們處于被動狀態,逐漸失去信心和耐心,只是為了考試而勉強學習,讓文言文學習難上加難。這樣一來,我們往往會忽視文言文本身的特點和妙處,無法真正體會文言文學習的意義,也就無法更好地提升自身語文素養和水平。因此,掌握合適的學習方法和技巧,可以幫助我們克服心理障礙,讓我們學會學習并樂于學習文言文。而課外閱讀對于幫助大家學習文言文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課本上的教學內容,往往會因為其材料內容的有限或者老師教學方法的差異,不能讓大家充分地了解文化背景以及產生足夠的學習興趣,課外閱讀卻可以很好地彌補這一點。在一定的課外閱讀積累下,我們不僅可以提高閱讀速度,還可以熟悉文言文的語法、詞匯和句式,漸漸形成古文閱讀的語感,從而減少閱讀障礙,增強理解能力。此外,文言文課外閱讀還可以幫助大家了解古代的歷史、文化、哲學等知識,更好地理解古人生活的時代背景,積累更多的文化常識、修辭語法,慢慢拓寬知識視野,從而擺脫對生僻詞句的畏懼心理。
如何選擇合適的課外文言文閱讀材料呢?我們可以遵循自身的興趣導向,選擇感興趣的作品,以此激發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水平。但在最開始選擇閱讀材料時應該選擇與自身文言水平相適宜的作品,在充分掌握的基礎上逐步提高閱讀難度。在筆者看來,古典名著閱讀可以為學習文言文提供一把合適的鑰匙。
古典名著閱讀對學習文言文的第一個作用就是提供豐富且具體的語境。我們可以在名著里接觸到不同的人物、故事情節和文化背景,例如在施耐庵的《水滸傳》中,我們可以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物,如智勇雙全的宋江、忠誠勇猛的武松、足智多謀的吳用等,借此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色彩。還有在《詩經》中,有一篇膾炙人口的詩作《關雎》,描繪了一個男子對心中女子真摯的情感,以及他為追求愛情所付出的努力。通過閱讀《關雎》,我們可以學習《詩經》中的比興手法,重章疊唱等修辭技巧,同時也可以通過這首詩感受古代人們對愛情的看法和追求愛情的方式。其次,名著閱讀對學習文言文的積極影響還體現在提高大家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上。通過閱讀名著,我們可以接觸到大量的文言文篇章,從而熟悉文言文的語法和詞匯。這不僅有助于提高閱讀速度,還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深層含義。例如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以歷史人物為中心,展示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畫卷。通過閱讀《史記》,我們可以深入了解各個歷史時期的人物、事件和文化,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蘊含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內涵。此外,古典名著往往濃縮了人類文化的精華,蘊含著深厚的人文精神。通過閱讀,我們可以領略古人的智慧和才情,感受當時的文化氛圍和人們的精神面貌。這種精神的熏陶和滋養,不僅可以提高大家的文化素養,還能夠拓寬思維和視野,使我們更加深入地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在閱讀文言文作品時,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和策略能夠使讀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一是理解文本背景,體驗歷史文化氛圍。在閱讀文言文作品時,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作者的生平和當時的社會環境對于理解作品的主旨和內涵至關重要。這些背景信息可以幫助同學們更好地理解其深層含義。二是明確文本類型,抓住文本結構。文言文作品可分為傳記、游記、散文、詩歌等多種類型。在閱讀時,明確作品的類型有助于了解作品的特點和閱讀方法。例如閱讀詩歌時要注意韻律和節奏,而閱讀散文則要關注作者的抒情和說理。此外,文言文作品的文本結構往往嚴謹而有序,我們在閱讀時要注意抓住作品的篇章結構、把握作者的思路和行文邏輯。三是掌握詞匯規律,注重發音韻律。為了更好地學習文言文,大家不僅要掌握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詞匯現象,還要進一步掌握文言文的語法結構,如倒裝句、被動句、省略句等,以幫助理解文章意思。此外,文言文講究韻律和節奏,通過正確誦讀,我們可以增強對文言文的理解和記憶。四是巧妙利用注釋,理解主題思想。在閱讀文言文作品時,對于一些難點和重點內容,適當的注釋和翻譯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它們不僅解釋了一些難懂的字詞和典故,還可以為理解全文提供重要的背景信息,是非常有價值的資源。在翻譯文言文時,直譯、意譯、增譯和減譯都是基本的方法。直譯力求保持原文的結構和表達方式,而意譯則更加注重譯文的流暢性和可讀性。由于文言文與現代漢語在表達方式和語法上存在差異,因此在翻譯時可能需要增加或減少一些詞語以使譯文更加通順。增譯主要是在原文基礎上增加一些必要的詞語,而減譯則是省略一些不必要的詞語。主題思想是指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觀點、立場、情感等,是文章的核心內容之一。在閱讀文言文作品時,首先要善于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首先要認真閱讀文章內容,注意文章的開頭、結尾及每一段落的中心思想;其次要結合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經歷進行分析和理解;最后要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知識進行綜合思考,從而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例如周敦頤的《愛蓮說》中,“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實際上就是通過表達對蓮的喜愛,反映作者對君子的追求和對王權富貴的貶斥,體現了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價值觀念。
在課外閱讀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注重積累有關文言文的知識和經驗,還要將其靈活應用到實際的文言文閱讀和練習中,以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對于平時的閱讀和練習,也應該做到“逐字逐句”地理解和把握,這樣才會取得顯著效果和長足進步,以提高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總之,有效的課外閱讀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學習文言文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學鑒賞能力。希望以上建議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在文言文學習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