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方
真正的學習涉及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對這些知識的實踐與深入探索。韓愈的《馬說》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來探索課堂與課外學習的協同效應。正如這篇文章所揭示的那樣,真正的價值并不總是被大眾所看見,而是需要有眼光的人去發掘。同樣地,真正的學習也不僅僅是對教材的簡單消化,而是需要學生自我探索,去發現和認識自己真正的興趣和潛力。
一、《馬說》的文本解讀
《馬說》是韓愈的一篇名篇,其文中深入探討了人才的識別和使用問題,尤其是如何發現和珍視那些被忽視的人才。韓愈通過對馬的描述,巧妙地提出了對人才的思考,使得這篇文章不僅僅是對馬的描述,更是對人類社會的深刻反思,文本的核心思想是關于如何發現、培養和珍惜人才。文章中,韓愈使用了許多隱喻和象征,其中最明顯的隱喻是將千里馬比作真正的人才,而伯樂則是那些能夠識別和珍惜人才的人。千里馬代表了那些有才華、有潛力但可能被忽視的人,而伯樂代表了那些有眼光、能夠發現并培養人才的人。韓愈描述了即使是名馬,如果沒有得到適當的關心和培養,也可能會被低估或浪費,這實際上是在說,人才如果沒有得到適當的關心和培養,其價值也可能被浪費。文中對馬的食物和精力的描述也是一個隱喻,它表示人才需要得到足夠的支持和資源,才能夠展現出自己的才華和價值。如果不給予他們足夠的支持,即使他們有很大的潛力,也無法充分發揮。
二、課堂與課外學習的影響
(一)課堂學習的影響
如《馬說》中所述,千里馬雖然常有,但真正能夠發現和認識它的伯樂卻是稀缺的。這種觀點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真正的價值并不總是被大眾所看見,而是需要有眼光的人去發掘。開始,韓愈詳細描述了千里馬的特點,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暗示著千里馬所具備的卓越能力。隨后,他轉而強調伯樂的重要性,指出只有伯樂才能真正發現這樣的馬,并充分利用它的能力。最后,韓愈批評了那些不能正確識別人才的人,他們甚至可能會錯誤地認為“天下無馬”。這種清晰的邏輯結構讓讀者能夠一步步跟隨韓愈的思路,進而深入理解他的觀點。這種邏輯性和結構性恰恰是系統化學習的核心。系統化的學習方法強調了知識的邏輯結構和整體性,它鼓勵學生沿著一定的邏輯順序學習,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課堂學習提供了一個平臺,讓學生能夠結構化地討論和分析文本,從而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能力?!恶R說》中的句子“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當老師在課堂上引入這段話時,他們可能會提出問題,如:“為什么韓愈會說‘伯樂不常有?”這種提問方式鼓勵學生深入文本,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這不僅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文中的內容,而且還培養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能力。
(二)課外學習的重要性
韓愈的《馬說》中所蘊含的隱喻,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來探討自主探索的價值。在文中,韓愈提到“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段話背后的深意,不僅僅是對于才能的識別和發現的難度的強調,更是對自主探索的崇尚。千里馬代表那些擁有巨大潛能和才華的人,然而,如果缺乏了識別和培養他們的伯樂,這些才華可能就會被浪費。正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不進行自主的、深入的探索,他們真正的興趣和潛力可能就難以被發現和發揮。再看韓愈描述的千里馬:“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這里所描繪的情景,是一個擁有巨大潛能的馬,但因為沒有得到適當的培養,它的能力得不到展現。這與當今許多學生的情況驚人地相似。在固定的學習環境中,如果學生不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自主探索,他們可能就會變得和“常馬”沒有兩樣,他們真正的才華和潛能也就可能被埋沒。深度閱讀不是對文本的表面內容的理解,而是對其中深層含義的挖掘和探索。通過深度閱讀和反思,學生實現的不是對知識的簡單接受,而是將其內化為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這種內化的知識不是死板的,而是活的,它可以隨時被調用,被應用到實際的生活和工作中。
三、課堂與課外學習的協同效應
(一)互補性
課堂學習,作為一個受控、有組織的環境,主要致力于傳授基礎和結構化的知識。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系統地學習某個領域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技能,建立起堅實的知識基礎。這種學習方式的重點是確保學生能夠按照既定的順序和結構掌握關鍵知識點,從而為進一步的學習和探索打下堅實的基礎。課外學習則提供了一個更加靈活、自主的環境,學生可以在這里進行實踐、探索和深化。沒有了課堂的時間和結構限制,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根據自己的節奏進行學習,甚至可以跨學科、跨領域地進行探索。這種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中,進行實踐和嘗試,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當這兩種學習方式結合起來時,它們的互補性就顯得尤為明顯。課堂學習為學生提供了必要的知識基礎,而課外學習則使他們有機會將這些知識應用于實際中,進行實踐和深化,從而獲得一個完整、豐富的學習體驗,培養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使他們更好地適應未來的挑戰和需求。
(二)動力與深化
課堂學習的設計往往是為了向學生傳授知識、概念或理論。在這個過程中,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內容組織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使他們對某一主題或領域產生探索的欲望。這種激發出來的興趣是學習的初級動力,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推動力,讓他們渴望了解更多、探索更深。課堂的時間和內容都是有限的,因此很難在這樣的環境中對某個主題進行深入的探討。這時,課外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允許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節奏進一步深化和擴展知識。這個平臺不僅包括書籍、文章和其他學習資料,還包括實際的實踐、實驗和與同學、教師或其他專家的討論。例如,當老師在課堂上介紹了一個新的概念或理論時,學生可能只對其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但是,通過課后的閱讀、研究或討論,他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這個概念,理解其背后的原理,甚至探討其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使他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去思考問題,培養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能力。
(三)多樣性與豐富性
課堂學習,受其固有的特性所限,往往受到時間和資源的約束。在一個特定的時間段內,只能涵蓋一定數量的知識點,且這些知識點往往是按照一個既定的大綱或課程標準進行選擇的。這種學習方式的優勢在于其結構性和系統性,確保學生能夠按部就班地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課外學習則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學習空間。它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知識領域和學習方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擇探索的知識領域和學習方式,如深入研究某個特定的主題、閱讀相關的書籍或文章、參與實際的項目或實驗等。這種學習方式的優勢在于其多樣性和個性化,能夠滿足學生的獨特需求和興趣,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自主學習和探索精神。正是這兩種學習方式的結合,為學生創造了一個既有結構又有自由度的學習環境。在固定的課程結構中,學生可以獲得必要的基礎知識,這為他們后續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在課外,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個性化的學習,深化和擴展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培養自己的獨特視角和思考方式,從而在學習過程中實現真正的多樣性與豐富性。
總的來說,韓愈的《馬說》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對人才的獨特見解,更為我們揭示了學習的真正含義。課堂學習為學生提供了基礎和結構化的知識,而課外學習則為學生打開了一個更為廣闊的探索之門。這兩者的結合不僅確保學生在固定的環境中獲得關鍵知識,還鼓勵他們進行自主的、深入的探索。這種協同效應使得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對這些知識的應用和實踐,從而實現真正的知識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