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麗
跨入新時代,寫作作為一種技能被日益重視起來。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文學依然是這個時代記錄和反映生活的重要方法,巴金文學獎、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都備受關注,可以說文字的力量穿越了時空,更引發無窮的想象力。因此,寫作技能往往被認為是一個人綜合素養的體現,這一點值得同學們重視。就算是中考作文,其分值也已經是50—60分,可謂占據了語文試卷的“半壁江山”。不管從哪個方面講,寫作都注定要走一條不平凡的提升之路。然而,寫作技能的歷練非一日之功,除了持之以恒地努力訓練之外,更要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和吸取經驗的能力,唯如此才能穩步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
“要問模仿何處尋?老師劍指經典文!”文學名著經典,其思想性和哲理性是不容置疑的,而且它們肯定蘊含了大師們高超的寫作技巧。于是,這很自然地就提供了一條值得我們模仿的寫作途徑。本文針對大家的學情實際,且以《故鄉》和《我的叔叔于勒》為例展開闡述。從內容來講,魯迅的《故鄉》話及與少年好友之間的深厚情誼,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從少年的視角觀察世間百態,它們帶有鮮明的同齡人的視角,值得同學們細細品讀。閱讀這樣的文章往往能夠加深自己對社會和人生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夠從中擷取豐富的寫作技巧,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希望本文能對大家的寫作之路有一定啟發。
一、學會記敘方式,為故事增添深度
本文談及的文學經典都是小說(記敘文),畢竟中考時,雖然不明確指定文體,但在實際訓練中基本都以記敘文為主,為此,本文談及的寫作技巧都是針對記敘文寫作的。而在初中的記敘文寫作中,順敘似乎是最終的寫作方式。順敘是按照事件發生、發展的時間先后順序來進行敘述的方法,先發生的先說,后發生的后說,很講究“先來后到”。用這種方法進行事件的敘述,好處是事件由頭到尾,次序井然,文氣自然貫通,文章顯得條理清晰。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它的敘事容易平鋪直敘,鮮有跌宕起伏,故事整體變化較少,使人在閱讀時感到枯燥呆板。此時,我們是不是應該增加一些敘事的方法呢?不妨看看魯迅的《故鄉》——插敘與補敘“齊飛”。先說插敘,原文寫的是魯迅回故鄉的事情,按照語法來講就是“現在時”,但是魯迅特意交代了“少年閏土”的事情,似乎別有深意。其實,去掉這部分內容,整篇文章在時間的銜接上、在故事情節的邏輯上仍是順暢的。魯迅之所以插入這段,其目的有兩個,第一是豐富故事情節,讓我們看到在故事之前依然有一段“我”與閏土之間相處的感人故事;第二是突出閏土的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生動完整。因為,后續專門寫到了閏土的系列變化(外形、生活、觀念等),這段描寫與后面的中年閏土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另外一段插敘較為簡短,那就是對“豆腐西施”年輕時的刻畫(“終日坐著”),其目的同樣如此。此外,文章除了插敘的寫法外,在小說倒數第六段還寫了楊二嫂拿“狗氣殺”(一種養雞的器具)的事,這種在文章結尾部分補充記敘正文人物故事的寫法叫補敘,它對主要情節、人物性格起補充襯托的作用,魯迅的補敘處理,讓一個挑撥離間的楊二嫂形象更加鮮明。他不愧是文學大師,巧妙地將幾種敘事手法結合起來,讓“現實”和“回憶”相互交織,將歲月中的人與事壓縮在較短的時空中,使小說情節更為凝練,結構更加緊湊,內容更為翔實,同時豐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小說主題。
二、學會人物刻畫,為人物增加厚度
人物是小說的三要素之一,更是小說的靈魂。而在我們的作文中,如是記敘文,人物必不可少,因為事件總與人物緊密聯系在一起。但是,在很多同學的作文中,人物描寫往往顯得個性不足,讓人讀后基本上記不住,這是值得我們深刻反思的。在這兩篇文章中,有兩個主要的文學人物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一,值得憐惜的閏土。閏土是魯迅小說和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是魯迅小時候最好的朋友,更是《故鄉》的主人公,對于這個人,魯迅是飽含深情的。先是少年時代那一段插敘描寫,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天真、活潑、可愛的小男孩,如果他生活在新時代,肯定也是一個具有創造性的人物。但是遺憾的是,中年之后的他居然如此落魄,單單從第一印象就能引發無限憐惜: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边@段外貌描寫,刻畫了一個生活貧困、勞作辛苦的農民形象,魯迅用細膩的筆觸讓我們看到了當時中國社會廣大底層農民的遭遇,還有一系列的語言描寫,那種麻木、無神引發了無數讀者無限的感慨。
其二,值得同情的于勒?!段业氖迨逵诶铡分械闹魅斯诶眨P于他的正面描寫其實有一個簡短的段落,那就是“我”的視角——“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滿是皺紋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臉,那是一張又老又窮苦的臉,滿臉愁容,狼狽不堪。我心里默念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比宋锏哪欠N落魄已經躍然紙上。當然,可能有的同學會說:“于勒的結局都是他咎由自取的。”或許有點道理,但是他也得到了應有的“報應”——現時的落魄。那為什么筆者依然說他值得同情呢?是因為親人對他的態度。莫泊桑做了巧妙的處理,他較少正面刻畫于勒,而是通過他的親人——菲利普夫婦來寫人物情感態度的變化(菲利普夫婦重遇于勒后的那種驚慌失措、歇斯底里、指桑罵槐),讓我們加重了對于勒的同情,其實這也是作者的思想傾向,讓我們觸摸到作品的靈魂。
文學史上那些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形象,靠的就是高超的人物描寫的力量。我們要認真觀察身邊的那些人、那些事,比如日出而出、日落而歸的父母,為我們能夠健康成長付出了一切努力,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值得我們細細去寫。
三、學會環境描寫,為氛圍平添力度
小說除了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兩個重要的元素外,還有環境描寫。環境描寫也可以被稱為“背景描寫”,現實當中,筆者發現很多同學都沒有環境描寫的習慣,在他們眼中似乎覺得環境描寫無關緊要,其實這是錯誤的。環境描寫為人物活動提供背景,作者在自然環境描寫中也傾注了深情。
其一,魯迅之故鄉刻畫——引發內心的惻隱之情。文章的第二和第六段,寫“我”漸近故鄉,這個故鄉是怎樣的呢——深冬時節陰晦的天氣、蕭索的荒村、枯草的斷莖,寥寥數筆,便畫出了一幅冷澀的故鄉風景圖,渲染出悲涼的氣氛,從而為全篇奠定了暗淡的基調,更深刻反映了舊中國農村經濟凋敝的社會現實,深刻表現了小說的主題。
其二,莫泊桑之大??坍嫛l內心的唏噓無奈。當一家人準備出發去哲爾塞島時,看到的大海是這樣的,“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此處環境描寫好像一幅油畫,描繪了海水的碧綠與平靜,也烘托了一家人美麗的心情;而看見了于勒之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那個向往的地方——“天邊遠處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鉆出來”,“紫色的陰影”神秘和令人恐懼,烘托了人物失望、沮喪的心情,與剛上船時的心情形成鮮明的對照。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風貌,作為新時代的學子,我們應該用文字的方式記錄社會發展的、現實生活的點滴。文字或許單調,但它卻能引發人無限的聯想,而現實當中,我們會發現更多的作家都在緊跟時代,把握時代的脈搏,盡自己最大的能力還原歷史最真實的瞬間。后者當然偉大,愿大家都積極學習寫作技巧,用自己的筆記錄新時代最感動的一刻。對自己而言,看到作品得到別人的認可,自己描繪的事件受到別人的注目,自己刻畫的人物形象得到別人的贊揚,這難道不是最享受、最幸福的時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