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慧

作文的核心是立意,所謂立意就是作文主題思想(主旨)的確立,這是作文構思的關鍵步驟,也是作文的靈魂和統帥。作文的每一個環節,如選材、布局、語言、修改以及表現技巧的使用等,都服從于它,都要以它為準繩、為標桿,這就是古人常常說的“字字句句受命于主腦”,缺少了立意的作文只能淪為一篇無生命力的文字材料而“泯然眾人矣”。因此,作文要意在筆先,而不是“臨筆作意”,動筆前就要“胸有成竹”。有了先行的立意,寫作才會文思暢達,從容著筆,寫出文質兼美的好文章。立意深刻是寫作中很重要的原則:立意是否有深度,往往決定了作文水平的高低,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提高寫作能力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我們先看看作文一類卷到三類卷的幾個評分標準(見下頁表)。
從這些評分標準來看,立意的評分標準占了大多數,三類卷中的共同點是“思想健康,中心明確,內容充實”,這是對一般作文而言,但是在一類卷中,增加了“新穎有深度,能給人啟發”的要求,可見,作文的高度在于有深刻的立意,這樣才能在萬千作文中脫穎而出。那何謂深刻立意?
所謂深刻立意,其實就是要求作文有深度,能夠從平凡的生活中、事物的現象中看出內在本質,能夠給人以一定的啟發,從而思考出對社會、對人生有意義和價值的東西。“深度”這個詞聽起來比較玄妙,通俗來講就是說作文要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而非膚淺粗糙。有深刻立意的作文,往往會讓讀者讀罷若有所思,有所感悟。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從標題來講,如果是一般人來寫,不過寫寫它周圍的湖光山色、建筑規模;又或者談談岳陽樓的前世今生。然而,范仲淹卻獨辟蹊徑,借岳陽樓表達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心胸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政治抱負,這樣的深刻立意,讓《岳陽樓記》跳出了一般的、狹隘的思維,把目光聚焦到更廣闊的天空。這篇文章也在歷史的長河中緩緩流淌,這就是文學經典的魅力。
誠然,我們都不是文學大師,當前的閱讀視野還不夠廣闊,人生歷程也不夠豐富,但這并不能抹殺我們對生活的觀察、對生活的認識,只要感悟深,小事情也能寫出深刻的立意來。只要作文能呈現深刻的立意,就能脫離平庸、提升境界。那么,作文立意有什么技巧呢?請跟隨筆者的思路仔細看。
一、從以小見大入手,高屋建瓴
“以小見大”是我們經常談到的寫作手法,它要求我們從現象入手,深入到本質中去,透視平常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立足生活的小事情、小角度,但往往這些小事情和小角度卻能展現生活的大道理,此所謂“一滴水反映出太陽的光輝”。比方說莫懷戚的《散步》,散步不過是生活中每個人最常見的舉動,但是作者卻能從散步這件事中領悟到尊老愛幼的中華傳統美德,讓人分外感動;又比方說宗璞的《紫藤蘿瀑布》,紫藤蘿是安靜生長的一種植物,它自我開放、自我延伸,不過是活出屬于自己的個性,但在作者眼中,它的順勢而為正是生命奮斗不止的象征。這兩篇經典的以小見大的文章立意深刻,充滿哲理和無限意蘊。所以,我們在寫作時,目光要投向大眾,關注社會熱點,表現他人、自然、社會、國家等方面的大情懷。比方說成熟后低垂著頭的稻穗,可以聯想到謙虛、低調、踏實的品質;從墻角的蜘蛛,可以聯想到持之以恒的毅力;由雨后的彩虹,體會到歷經磨難才能體味人生的美好……這些都是從我們平凡生活的平常事件中提煉出來的深刻立意,充滿靈性和韻味,更值得大家在閱讀中細細品味。
二、從不同角度入手,拓寬視界
很多時候,我們在寫作時,都會潛意識地被作文題干的內容“帶偏”,很自然地掉進了千篇一律的寫作構思中去,最終導致文章立意不明確,繼而影響整篇文章的質量,這是很遺憾的事。比方說“梅”,“梅”是“四君子”之一,古人圍繞“梅”寫了多少千古佳句難以統計,難能可貴的是,這些佳句都代表了不同的立意,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這里借寒雪中傲立的“梅”,說明了成功離不開逆境的磨礪,“梅”自身不畏嚴寒、不懼磨難的品格,深深影響著古往今來的中華兒女;“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說明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千古哲理;“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道出了中華民族寧死不屈、品性高潔的情操;“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道出了中華民族樂觀、大度的氣概……這些詩歌都側面教會我們關于寫作的道理——從不同角度入手,拓寬視界,才有深刻的立意。比如在“良師”的話題作文中, “師”不單單是教我們知識和道理的老師,還可以是伴隨我們的書籍,因為它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還可以是自然界的小生命,比方說花草樹木、小蜜蜂等,因為它們教會我們熱愛生活;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如失敗,因為它教會我們要有堅強的斗志……從這些不同的角度切入,就會有與眾不同的深意,從而避開了千人一面的毫無新意,更加讓人印象深刻。
三、從反行其道入手,煥發深意
所謂反行其道,就是說不要掉入一般的思維,要站在問題的對立面思考和構思,這樣的立意往往能夠取得不一樣的效果。比方說,在模擬作文《向您致敬》中,一位同學寫一位老奶奶每天都在小區門口兜售青菜,正因為她的遭遇,小區的大多數人都愿意向她購買。文章本來的立意應該是想道出生活的艱辛,老奶奶是一個可憐人,揭露了下層老百姓的悲慘遭遇。但又如何與“致敬”相關聯呢?所以,我們不能單純站在“年老也需要奮斗”的點子上,而要反其道行之,比方說“老奶奶雖然年老,但是盡力保持青菜的質量,讓人吃得放心”,這樣才值得“致敬”;另外,“致敬”的不單是老奶奶一人,還有整個小區的人,因為小區的人并沒有趕走老奶奶,那是來自人與人之間的友善、信任和溫情,而不是單純的同情,所以值得“致敬”。這樣一來,就比原來的立意更加深刻,更能引發大家的共鳴。
四、從高遠深意入手,煥發價值
何謂“高遠深意”?那就是說,作文不要滿足于單純的、功利的獲得,應該站在更高的領域,實現更高的價值,以更高的姿態俯視。比如,在《我的校運會經歷》一文中,很多同學都說自己參加了某一項目,獲得了多少名次,獲得了朋友的贊賞、老師的贊揚、父母的驕傲、同學的仰望,于是,自己獲得了心靈的滿足。這樣的作文在閱卷老師看來不過是在“炫耀”自己的能力,立意無疑是要打折扣的。不妨站在更高的維度去看待“運動獲獎”這個話題: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每一次獲獎都是自我肯定,更是在超越自我。這樣深刻的立意,讓人一看便有共鳴,文章才顯得有價值。
清代著名學者王夫之對于寫作有自己的看法,他說:“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意思是說文章的主題就像軍隊里的統帥一樣,沒有統帥的兵就是烏合之眾。同樣,一篇文章如果沒有深刻的立意,就會失去貫通全文的主線,哪怕是再華麗的文辭,選材再好也難以構成有機的整體。因此,想寫作文,在審題之后,在構思之前,一定要先為其立意,確定好主題,然后圍繞主題作文章,此所謂“意在筆先”。誠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寫作思路,在具體寫作過程中,不一樣的題目也需要選擇不一樣的立意,但深刻的立意應該成為我們每一個人的寫作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