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是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重要途徑,將思政元素融入初中英語教學中,既能拓展語言學習的廣度,也能深化學生對多元價值觀的理解。《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強調堅持育人目標,凸顯英語課程育人的價值。在英語語篇教學中,教師應致力于傳授知識、培養能力與引領價值,進而提升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增強育人效果,助力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一)明確教學目標,嵌入思政內容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學目標設計要兼顧語言技能培養和思想政治教育內涵。教師需挖掘語篇核心價值觀,合理設置有教育意義的目標。在教學牛津譯林版Welcome to Our School一課時,解讀文本結構、特點、思路和意圖,提升學生閱讀和語言應用能力,同時嵌入校園文化、集體意識和責任感,讓學生在語言學習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基于核心素養,本節課在英語技能訓練基礎上融入思政教育,培養學生責任意識、集體觀念和對校園生活的熱愛,以下是具體教學目標設計(見表1)。


(二)設計活動導入,激發思政意識
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應從學生生活體驗與社會熱點入手,激發學生的思政意識。活動設計要有引發反思,增強學生批判性思維與社會責任意識。在 Welcome to Our School 教學中,教師以 “校園宣傳海報” 活動導入,基于學生校園生活體驗和對校園環境的認知,引導他們思考學習環境意義,通過合作展示培養集體意識。教師提出活動任務,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份展示自己學校特色的宣傳海報。在活動開始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What makes our school special?”和“Why should we be proud of our school?”幫助學生在設計時聚焦學校特色,還啟發他們從校園文化的角度認識自己在集體中的角色,強化對集體榮譽的認同感。在具體設計過程中,教師可為每個小組分配不同的主題,如“圖書館與學習資源”“操場與體育精神”“禮堂與藝術活動”等,讓學生通過深入了解各場所的功能,探討其在學校生活中的獨特價值。小組完成初步設計后,各組進行海報展示,并相互提出改進意見。這一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以批判性思維看待各組的設計,討論不同主題的文化內涵及其對個人成長的意義。教師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設計宣傳海報,讓學生在活動中既能體驗集體合作的力量,又能在學習中培養責任意識。該活動導入策略通過多層次的思政“輸入”,使英語語篇教學在語言訓練之外實現了情感、思維和價值觀的綜合提升,為學生成長賦予更深層次的意義。
(一)深化文本理解,潛移默化思政觀念
英語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深入挖掘這些元素,有助于將英語文化知識學習與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效地結合起來。文本所承載的價值觀可以借助語言、情境和人物行為逐步展現,使學生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這些觀念。通過解析語言細節和情感表達,教師可以讓學生感知文本的多層次意義,加深對人文關懷、社會責任及公平正義等核心價值的理解。
在牛津譯林版A Healthy Lifestyle教學中,教師可從文本的主題出發,帶領學生深入探討“健康”這一概念的多維含義。例如,在討論“eat more fruits and vegetables”時,教師可以提問:“How does eating healthy affect your family and community?” 這樣的提問引導學生關注健康生活對家庭成員的影響。在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設計小組合作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文本中的某一段落進行深入分析。每個小組可以關注不同的主題,如飲食、運動或心理健康,分析這些主題所蘊含的價值觀(如表2)。在討論中,學生不僅需要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還需挖掘其中的隱含意圖。在文本的情感分析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受文本中的情感色彩,分享健康生活給自己帶來的積極感受。通過思政觀念潛移默化地滲透,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使其在理解健康生活的同時,內化健康生活背后的價值觀念,形成全面的個人素養。

(二)激發思辨能力,多維解讀思政主題
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引入思辨訓練,可以促使學生在解讀文本時從多維角度分析并深入思考。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在探索語篇內容的同時獲得多視角的思政觀念理解,增強分析判斷能力。思辨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在討論中質疑反思,不斷深化對語篇主題背后思想內涵的認知,形成系統的思維模式。多維解讀的過程讓學生從不同文化背景下理解主題,從而在頭腦中建立起更為多樣化的思政觀念框架。
在牛津譯林版A Healthy Lifestyle教學中,教師安排小組討論,鼓勵學生就“健康生活的重要性”這一主題發表各自的看法。分組后,教師提出問題:“What does a healthy lifestyle mean to you?”這一開放式問題促使學生分享自己對健康生活的理解,形成初步的思維碰撞。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可以相互質疑,分享個人經歷,深入探討健康與幸福之間的關系。接下來,教師可通過文本分析引導學生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健康觀念。為了更深入地激發思辨能力,教師組織全班討論,匯總各組的分析結果,探討健康生活對個人和社會的深遠影響。學生比較不同觀點能夠在分析中形成更為系統的思維模式,并逐漸內化對健康生活的責任意識。以上多維度的教學設計,可激發學生思辨能力,提升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深度,并培養他們對社會問題的敏感性。
(一)應用實踐延伸
杜威提出了“做中學”理論,宣傳“我聽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記住了;我做了,我明白了”的理念,主張從做中學習,從經驗中積累知識,就是讓學生在運用中習得。從課堂到生活的延展,思政教育不再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逐漸轉化為學生對社會問題的自覺關注和積極應對。以牛津譯林版Be Wise with Money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多個實踐活動,將教材中的理財理念引入實際生活場景中,讓學生在體驗反思中逐漸形成合理的金錢觀念。
1.“每周消費記錄”實踐活動
要求學生在一周內記錄日常消費,分析自己的消費習慣。通過這項實踐,學生不僅能夠提高自身對金錢使用情況的認識,也可以逐漸辨別哪些支出是必要的,哪些是非必要的。記錄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分組討論,讓學生分享個人的消費記錄,并討論改進的空間,認識到消費需要規劃與節制,而非隨意揮霍。
2.“家庭理財規劃”實踐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假設每組有一定預算,需要在模擬家庭生活中進行分配。活動中,學生需根據家庭成員的需求,將預算合理分配到日常生活、學習、儲蓄和突發事件等方面,模擬實際生活中的理財決策。教師適時提問:“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face an unexpected expense?” 促使學生思考理財中的突發狀況,從而理解儲蓄和應急資金的重要性。
3.“公益捐款”模擬活動
讓學生將一部分預算用于社會公益項目,培養其社會責任感。通過模擬討論支持公益項目的理由,學生能夠意識到金錢的使用不僅僅是滿足個人需求,更可以為社會帶來積極的影響,進而樹立社會責任意識。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理解理財的深層內涵,在對“財富”本質的反思中提升思想境界。
在整個活動中,教師通過任務引導和問題設計,使學生在模擬真實生活的情境中運用理財知識,對消費習慣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幫助他們在探索中內化社會責任感,從而實現課程思政的教育目標。
(二)反思總結提升
反思是對思政教育內容的再認知過程,是將課堂所學內化為個人思維和價值觀的關鍵環節。通過反思,學生能夠對自身的表現進行總結提升,促使其不斷探究自我與社會的聯系。在反思中,學生可以梳理自身在知識、態度和行為上的收獲與不足,增強自我認知,形成系統的價值觀。反思還讓學生能夠更清晰地認知思政教育的深層內涵,逐步形成理性的價值判斷,使思政觀念逐步內化為長期的行為準則。
在牛津譯林版Be Wise with Money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回顧課堂上記錄的個人消費習慣、家庭理財規劃以及公益捐款的模擬體驗等實踐活動,并對這些活動進行反思,讓學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消費觀念,并且認識到其中的優缺點。教師提出開放性的問題,促使學生深入思考:“How does wise spending impact my life and others?” 通過回答這一問題,學生能夠意識到理智消費不僅能幫助自己合理使用資源,還能對家庭和社會產生積極影響。這種反思有助于學生在認知層面形成對金錢的健康態度,避免盲目消費。在反思的進一步延伸中,教師鼓勵學生利用自我評價來梳理學習過程中的個人成長。在反思總結環節,教師鼓勵學生記錄未來的理財目標或改進計劃,如“減少不必要的開銷,將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儲蓄或公益”。通過設定具體的目標,學生能夠將課堂上的思政觀念落實到生活中,在日常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金錢觀念。反思總結不僅讓學生在課堂上重溫思政主題,還幫助其在未來的生活中持續貫徹這一理念,使其真正成為個人的長期行為準則。
綜上所述,在初中英語語篇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不僅可以豐富課堂內容,也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基于文本的思政輸入、深入解讀的內化過程以及超越語篇的實踐輸出,讓學生逐漸建立起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這種多層次的教學策略打破了單一的知識傳遞模式,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能夠深刻領悟思政觀念的深層意義。下一步,教師應注重活動設計的創新性,不斷探索出更具實效的教育模式,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思政意識,確保課程思政與英語教學相輔相成,使思政教育在英語課堂中得到更深遠的應用。
【本文系2023年度江蘇省教學研究第15期課題“產出導向法視角下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思政元素融入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3JY15-L260)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