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的實施,從根本上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要落實好“減負”,還要抓好“提質”。為落實“雙減”政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通過更為有效的途徑和手段提升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達到減負不減效、減負不減質的目的。在日常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和思想認知,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禁錮,大膽嘗試教學改革和創新實踐,探究“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教學中減負提質的有效路徑,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育教學質量,培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傳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由于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手段和教學策略等都相對落后,因而課堂教學效果不佳,學生興趣不足,學習效率不高,學習負擔較重。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課堂教學方式缺乏創新。傳統課堂主要以“講授式”為主,整堂課以教師為主導,以知識灌輸為主要教學方式,教師不是“滿堂灌”就是“滿堂問”,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課堂教學氛圍不夠濃厚,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積極性、主動性不強,師生關系也不夠和諧,因而教學有效性不高。二是傳統教學模式難以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為課堂未能充分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學生沒有完全成為學習的主人,所以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不強,學習效率較低。三是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鞏固知識的方式比較機械呆板。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期望通過大量機械重復的作業或試題鞏固來提升教學效果,因而學生課業負擔較重,并且這種機械性、重復性的淺層次作業對于鞏固知識點的作用是有限的,不僅增加了學生的作業負擔,還難以起到提升學生語文能力和綜合素養的作用。
(一)創新課堂教學方式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實施,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也隨之發生著變化。傳統被動、單一的教學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新時代的課堂和學生,新課標理念下的小學語文課堂一定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達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同時,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還要不斷優化教學路徑,豐富課堂教學手段和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建立小組合作學習模式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要從改變課堂教學方式入手。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語文課堂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課堂要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為主。教師要采用多種途徑,組織和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小組合作學習中去。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對教學的組織和引導作用,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教師的引領和指導下,通過自主探究、交流討論、互助合作等學習方式,探究、發現問題并合力解決問題,實現教學目標,從而獲取知識并形成能力。
2.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促進了教育的快速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升。如今,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早已成為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輔助教學方式,多媒體網絡、電子白板等教學設備和資源十分豐富,教學方式更加便捷、直觀,可視化強。如多媒體教學等設備融合了聲音、畫面、視頻、動畫演示等功能,非常適合新時代的語文課堂。多媒體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教師教學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使教學更加便捷 。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學會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開展語文教學,熟練掌握和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讓多媒體教學方式、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成為現代語文課堂的有益輔助和補充。此外,教師要不斷創設和構建新型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實現減負提質的目標。
(二)拓展課堂教學路徑
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很多,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遵循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為抓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多種途徑綜合施策,多管齊下,達到減負提質的目的。
1.借助“預習案”提高課堂預習效果
預習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環節之一,扎實的課前預習是課堂教學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教師要重視組織和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預習案”無疑是指導學生預習課文科學、合理和有效的教學輔助方式,有了“預習案”,學生課前預習中就“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預習案”里除了作者、作品、知識鏈接、課文背景等相關基本知識外,還可以加入課文朗讀指導、字詞注音釋義、課文結構分析、課文內容初探等指導和幫助學生深入預習的知識環節。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預習,完成預習案設計的內容,就能較好地完成課文預習,達到對課文內容的初步理解和掌握。這就要求教師課前要精心設計和制作“預習案”,使其在課前預習中充分發揮指導和幫助作用。學生通過課前自主預習,借助“預習案”、工具書、手頭資料和網絡資源等,再結合自主探究或者小組間、同學間合作學習,輕松完成相關預習作業,達到對課文的深度預習。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猴王出世》一文時,教師在“預習案”中除了設計字詞注音釋義、課文朗讀、結構劃分、內容初探等環節內容外,還設計了如下預習內容,以豐富預習內容、提升預習質量,拓展預習的范圍,進而培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1)查閱工具書、資料等,自主積累與《西游記》有關的文學常識(作者、作品簡介、主要人物及故事名稱等)。
(2)結合本文及1986版電視劇《西游記》,分析總結孫悟空的形象。
對于第(1)題,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工具書或上網搜索就能自主概括總結和積累;對于第(2)題這種具有一定開放性、探究性的題目,小學生結合自己看過的1986版《西游記》電視劇,本身對《西游記》情節內容就非常熟悉,對第一集《猴王出世》更是耳熟能詳,再結合課文預習,對總結孫悟空形象也是可以自主完成的。這樣的題目具有一定的新穎性、探究型、挑戰性和突破性,學生通過主動閱讀課文、查閱資料和自主探究都能完成。
2.運用“導學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小學語文教學要提高教學效率,就要向課堂要質量。向課堂要質量的方法很多,其中“導學案”的運用是語文課堂教學中最有效的輔助手段之一,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探究、積累和掌握相關知識,同時還能對所學內容起到課堂導學、練習鞏固和拓展創新的作用。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要按照導學案設計的環節和內容,有步驟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完成相關教學目標和要求,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導學案”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了“導學結合”“講練結合”“學練結合”“延伸拓展”的關聯、促進作用,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起到了預習、學習、復習鞏固和拓展創新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一文時,教師就可以很好地利用導學案,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預習、分析和理解,再做進一步補充和拓展,以擴大課堂知識容量,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可以在“導學案”中設計如下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與課文內容相關的“閱讀理解”部分,另一部分則是與作品和文中主要人物相關的“拓展延伸”部分。
[閱讀理解部分]
結合課前預習和導學案設計的問題,熟讀和理解課文,在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完成如下實踐性作業,并展示學習成果:
(1)文中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體現在哪些方面?
(2)周瑜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結合課文內容,試著總結周瑜在哪些方面比不上諸葛亮?
(3)結合課文內容,試著總結諸葛亮的人物形象。
(4)結合你對文中人物形象的認識、分析和理解,分別用一個成語總結諸葛亮、周瑜、魯肅、曹操四人在文中的形象。
這四道題緊扣課文內容,卻又稍稍超越課文內容,需要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再結合自己已有知識儲備去理解、概括和總結。在學生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參與其中進行指導、引導、提示和點撥。如在總結第(1)題答案時,教師就要適時引導學生從天時、地利、人和與計謀四個方面去嘗試總結。在總結第(2)題的答案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諸葛亮和周瑜兩人的人品、心胸和計謀三方面總結。在總結第(4)題的成語時,學生可能有一定的困難,教師要引導和啟發學生用最準確的成語總結人物形象,如諸葛亮神機妙算、周瑜嫉賢妒能、魯肅誠實守信、曹操奸詐多疑等。教師引導學生解決了以上四個問題,充分理解了課文內容,準確把握了人物形象,豐富了知識儲備。
[延伸積累部分]
結合課文理解和《導學案》問題設計,小組交流,探究和積累如下知識:
(1)積累與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相關的文學常識。
(2)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請列舉3~5個與諸葛亮智慧有關的故事名稱。
(3)積累2~3句諸葛亮的名言或后人贊美諸葛亮的詩句等。
這三道題的設計已超出了課文內容的范圍,在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予以點撥,例如,第(3)題,由于小學生知識面窄,可能有困難,這時教師就要及時出示諸葛亮的名言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等,并對其意思和出處予以簡單的解釋。待小組合作找到以上三個問題的答案后,由各組選代表上臺展示并督促學生做好積累。
3.重視課堂拓展,發展學生創新實踐能力
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是新課改理念下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兩個主要指標,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關鍵之所在。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大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從小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融入和運用在自己的生活實踐中,提高語文實踐能力。
例如,在學習了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落花生》一文后,教師就設計了這樣的拓展性作業,以達到訓練學生語文實踐運用能力的目的:“請你以文中花生的品質為例,觀察生活中你熟悉的植物(樹木、花卉、農作物等),仿照文中‘議花生’部分借物喻人的寫法,寫出它平凡的外表下實用的品質,揭示‘人要做不講體面而對人有用的人’這一主題。”
這道題具有探究性、實踐性和創新性,既要學生深入生活探尋和發現這樣的植物并實地去觀察和思考,又要聯系課文,發現所寫植物與花生所具有的共同品質,然后將其寫出來。本題具有一定的難度,也具有挑戰性,是學生喜歡和樂于完成的“活作業”,因而學生的作業興致很高。第二天,學生都帶來了自己的“得意之作”,其中一位同學對“馬鈴薯”的描寫就很精彩:
“它的葉子遠沒有牡丹花的葉子那樣大,那樣綠,它的花遠沒有牡丹那樣鮮艷美麗。然而,它卻將自己的果實深深埋在地下,當人們挖出它的果實時,一個個又大又白的馬鈴薯便成為人們喜愛的食物……我們要像馬鈴薯一樣,做不講體面而對人有用的人。”
通過這道題目的訓練,不僅僅延伸和拓展了課堂教學內容,創新了作業形式,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
4.優化作業設計,創新作業布置形式
“雙減”政策對作業設計和布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對于小學語文而言,作業設計和布置要達到“減量、分類、創新、實踐”四方面的要求。首先,要控制作業總量和時長,教師要保證小學低年級學生不留作業,中、高年級作業總時長不超過1小時。其次,要創新作業布置的內容和形式,要多布置創新型、實踐性、應用性作業。最后,要分層設計作業,根據不同學生學情設計相應的作業,同時要強化學生的作業完成指導、檢查和反饋。這樣就有效優化了作業設計和布置,落實了減負提質的目標。
綜上所述,減負提質是“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學的重要理念和目標。小學語文教學要真正落實減負提質的教學目標,教師就要從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入手,嚴格貫徹落實“雙減”政策,轉變教育教學理念,不斷學習先進教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手段和策略,把培養學生語文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作為核心素養培育的重點來抓,全面落實新課標要求,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