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領域也在不斷改革,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的教育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為了使學生在新時代背景下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高中數學教師不僅要注重知識結構化體系的構建,還要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大單元教學成為高中數學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優化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抓手。
大單元教學是指在不改變課程基本內容的前提下,以單元為基本單位,以教學任務為核心,將課程內容分解成不同的學習任務,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有針對性地選擇課程內容,開展有針對性的學習活動。大單元教學注重的是學生對某一知識點、某一章節的整體把握,使學生能夠在整體把握知識框架的基礎上,對不同章節中的內容進行細致化、系統化、結構化處理,從而為學生開展整體知識結構化學習提供保障。同時,大單元教學是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將教學活動分割成一個個相對獨立的環節和活動,缺少整體性和連貫性。而大單元教學則在保持原有教學模式基礎上進行優化和改進,從整體上把握某一章節、某一節課,甚至整個章節的知識體系與內容。大單元教學更加注重對知識結構化和整體性的把握,通過構建知識框架,使學生對知識有更加清晰的認識。
(一)新課改要求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中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強調數學與其他學科的整合,注重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改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能夠成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而大單元教學正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有效手段。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轉變教育理念,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開展教學活動。新課改提倡構建知識結構化和系統化的課程體系,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課程內容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本學科知識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層次、系統化和結構化處理。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開展大單元教學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綜合素質、創新意識等綜合素養的提升。
(二)高中數學學科特點
高中數學作為基礎學科,在整個高中階段的學習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內容上看,高中數學不僅包含了許多基礎性、抽象性知識,還包含了很多創新性、應用性知識。從難度上看,由于高中階段學生心理成熟度較低,因此他們在學習數學知識時往往會產生畏難情緒。同時,由于高中階段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因此他們在數學學習中往往會表現出學習效率低下、興趣不足等現象。因此,針對這些問題,高中數學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所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和課程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此外,為了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高中數學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和心理疏導,使學生能夠在良好的環境下學習數學。教師還應開展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實現自身能力和素質的提升。
大單元教學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大概念為基礎,將特定內容劃分成多個學習任務,整合相關主題內容,形成結構化學科知識。大單元教學需從幾方面優化:教材選擇要符合核心素養要求,整合教學資源需遵循全面性、層次性、持續性原則,教學目標要考慮學生知識結構化程度,設計任務驅動型問題要重視核心素養培育。同時,大單元教學要與其他教學方法融合,如分析教材內容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教材體現知識邏輯關系,設計問題確保具有情境性等。只有優化創新大單元教學,才能培養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
(一)新課程改革對大單元教學的要求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時代發展的需要,要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必須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大單元教學是高中數學教師進行教學改革的重要方法之一。大單元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將一個具體的問題或知識點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劃分為若干個小單元,通過對多個小單元的整合來實現知識與技能的鞏固和運用。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課標,按照教材內容進行深入分析與研究,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對大單元進行劃分和設計。在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情況對各個小單元進行合理的設計與安排。教師需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對學生進行點撥和引導,幫助學生構建完整且系統的知識體系。同時,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性,通過分層設計教學方法來優化課堂教學效果。此外,在大單元教學中還需關注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多個小單元之間的聯系與融合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創新意識。
(二)大單元教學應用于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意義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為了提升教學質量,通常會在教學過程中將新知識和舊知識進行整合,這樣的教學方式雖然提高了課堂效率,但卻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興趣。部分教師為了節省時間而將多個知識點進行整合,從而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化體系。大單元教學模式是在傳統教學模式基礎上進行優化和創新的,通過將多個知識點進行整合形成一個完整、系統的知識結構化體系。因此,在大單元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自主選擇學習任務,進而更好地掌握相應知識。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進度進行調整,使每個學生都能充分參與到學習中來。因此,大單元教學模式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有助于實現新時代背景下高素質人才培養目標。
高中數學內容具有抽象性、邏輯性的特點,學生在學習時往往不能理解或理解不深入,教師在開展大單元教學時,將數學課程內容進行優化整合,并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精心設計和科學組織,以提升教學效率。教師通過大單元教學可以有效地將知識系統化、結構化,使學生能夠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內容,教師也可以將其作為重要的教學工具,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教學評價。這樣不僅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也能夠充分體現數學學科的價值與作用。
(一)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在高中數學課堂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師要充分利用大單元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整合和歸納,讓學生在思考過程中總結規律和方法。具體而言,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可以通過設置問題情境的方式讓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入探究和學習。例如,在“集合”一節課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集合現象,讓學生明白“集合”的概念;再通過創設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對“集合”進行探究。教師可以讓學生繪制一張關于班級同學名字的統計表,然后讓學生一起合作完成統計表,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對這張統計表進行評價和總結。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加形象地理解“集合”,也能夠使他們在活動過程中對知識進行深入探究和分析。在實踐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提問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以培養他們良好的數學思維。
(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高中數學課程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學習和掌握知識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為學生將來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高中數學課程教學目標和內容要求科學合理地設計教學活動,從而更好地發揮數學課堂教學的作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在課堂上講得多、學生聽得多,教師在課堂上講得少、學生聽得少,學生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大單元教學則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如課前預習、小組討論、交流展示、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下,學生思維活躍,課堂參與度高,從而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同時還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及團隊合作能力,更好地滿足新時代對人才素質與能力的要求。
首先,教師需要明確大單元教學目標。大單元教學模式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目標進行分解,使學生能夠在整體的教學活動中結合自身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以“函數”為例,教師可以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定位于“函數的概念”和“函數的性質”兩個方面。教師在整合了這兩個方面后,還需要明確教學目標在整體教學活動中的地位,使學生能夠通過本單元學習,了解函數的概念和性質等。
其次,教師需要整合數學內容。在實施大單元教學前,教師需要將本單元所涉及的數學知識進行整合,通過整合教材、整合資源等方式來對本單元所涉及的數學知識進行有效的梳理和歸納,使學生能夠將本單元所學到的知識進行串聯。以“函數”為例,教師可以在整合教材內容時將“函數”中與之相關的知識進行梳理和歸納,使學生能夠通過本單元學習掌握函數定義、性質等相關內容。對于一些需要學生自主探究和總結歸納的數學知識,教師也可以在整合教材內容后,將其與學生需要掌握的數學知識進行聯系。
最后,教師需要設計任務驅動性問題。在實施大單元教學前,高中數學教師需要針對本單元所涉及的知識點設計任務驅動性問題,使學生能夠根據教師提供的問題開展課堂學習活動。
大單元教學能夠有效解決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促進學生高效學習。因此,教師在實施大單元教學時,應明確大單元教學目標,把握數學學科的本質,選擇適合學生的學習內容,合理整合資源,設計任務驅動性問題,注重評價策略的運用。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有效提升數學教學質量和效率,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進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