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板作為信息設備在幼兒園美術教學中的應用十分廣泛和重要,對幼兒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容易讓幼兒關注當前的探索對象,產生探究的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同時,幼兒園采用白板技術,能為每個幼兒提供個性化的學習體驗,白板可以將幼兒與美術欣賞創作對象聯系起來,能夠根據幼兒的個體學習進度和興趣,提供相應的學習內容和挑戰,促進幼兒的個體化學習、自主學習和探索能力的發展,幫助幼兒更好地發展自己的潛能。在利用白板技術開展幼兒園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白板的優勢,結合幼兒的自身特點,最大限度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白板技術能夠將藝術形象以最直觀的形式呈現在幼兒的視野中,吸引幼兒的關注,使幼兒對藝術對象產生觀察和探究的興趣。教師應當明確白板技術能夠使藝術素材的哪些部分呈現在幼兒的眼前,并能帶給幼兒什么樣的體驗,幫助幼兒不斷深入探索。
利用視覺吸引幼兒觀察。美術作品的色彩、形態帶給幼兒強烈的視覺沖擊和美的享受。在豐富色彩的感染下,幼兒觀察著每種顏色的深淺、明暗、面積,他們用語言、動作表達自己的感受,美術作品的視覺形象給幼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利用白板呈現美術作品的過程中,幼兒觀察的角度是不同的:有的喜歡欣賞大塊的色彩,有的喜歡夸張的線條,有的觀察到物體與物體之間的差異,還有的對不同的作品進行了。在信息技術面前,幼兒的觀察呈現多元化、多角度、多層次,極大地滿足了幼兒自由觀察、自主表達的需要,增強了幼兒的觀察能力,并引領他們進入下一個環節。
展示畫面鼓勵幼兒欣賞。由于使用了白板技術,美術作品中的元素能完全被幼兒關注。即使是較大的畫幅,教師也可以展示完整畫面,使幼兒欣賞畫中物體和構圖關系,完整把握作品的特點。如在欣賞活動“花草地”中,教師跟隨幼兒所觀察到的內容,靈活地將畫面完整展示或局部展示,使幼兒能觀察到作品全貌,增強欣賞能力。在調整畫面時,教師要注意幼兒對哪些畫面更感興趣、哪些更具有討論價值,及時與幼兒進行交流,了解幼兒的興趣,對幼兒肯定、支持和給予必要的幫助。
利用色彩支持幼兒表達。由于白板技術所展現的美術作品的畫面色彩鮮艷,幼兒容易受到感染而情緒變得激動,這是幼兒投入欣賞的表現之一。幼兒從色彩中感受到了什么?產生了什么樣的聯想和想象?這都是教師應當關注的。教師可以追隨幼兒的情緒,從幼兒的話語中捕捉信息,如“紅彤彤”“藍寶石”“五彩繽紛”等,詢問幼兒這些色彩和配色給自己帶來怎樣的感覺?這些色彩讓你想到什么?想做什么?鼓勵幼兒將自己的情緒和感受用語言表達出來,使幼兒將欣賞對象與現實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聯系起來,發揮藝術服務于生活的作用,引導幼兒在生活中也能發現藝術、欣賞藝術,充滿藝術創作的熱情。
白板技術能幫助幼兒觀察美術作品的細節,這一功能讓幼兒不僅關注色彩、形象,還思考細微之處。如在欣賞《福娃》時,教師將福娃的圖片展示在白板上,幼兒不斷發現細節:福娃的頭部有多少顏色?是什么形狀?福娃身上的花紋是什么?福娃的手在做什么?教師將這些部位一一放大之后進行細致的探討。如福娃身上的花紋,幼兒發現了直線、曲線、花飾、色塊、規律排列的圖案等,感受到傳統工藝大師對于形象的雕琢是如此用心和精美。又如在色彩方面,幼兒發現大紅色和深紅色是不同的,這在整體觀察中不容易被感知到。為什么福娃身上的色彩會這樣的豐富?幼兒有著自己的猜想和答案:因為顏色多彩美麗,畫得美麗就代表開心幸福,就有福氣,所以叫做福娃,福娃是非常快樂的小朋友。幼兒借助白板技術能夠深入了解匠人們是怎樣精心創作美術作品的,對于他們自己的創作也有很好的激勵作用。
在運用白板時,能夠將繪圖、展示、縮放等功能組合起來讓幼兒想象創新成為新的畫面,這就成了欣賞組畫,大大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組畫是深受幼兒喜愛的創作形式,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能力和想象創作與主題相符合的畫面,再將畫面組合起來,展現出更加豐富的畫面,使作品更具有童趣和幼兒熟悉并喜愛的場景,并且還能幫助幼兒組合即時想象的內容,進行即興創作。在活動“夢”中,幼兒紛紛表述自己曾經夢到過的事物和場景,連接網絡的白板能搜索不同的夢境畫面,使夢境與幼兒產生心理聯結,在一定程度上將幼兒的夢呈現出來。幼兒也可以自己操作鼠標,拖動線條畫出夢境里的形象,并可以對畫面的圖形、構圖、景象進行修改、增加、整合形狀等操作,使幼兒主動參與到創作中來,增強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對于教師而言,創作的組合性、靈活性增進了與幼兒之間的有效交流,教師與幼兒能針對美術作品的構圖及其形狀元素、相互關系進行更加深入的探討、設計,在提高幼兒創作能力、藝術欣賞敏感性的同時,增加教師對幼兒藝術能力發展的理解,提升自己的藝術表現力和教育教學水平。
設色功能拓展幼兒創作空間。在白板使用中,色彩的運用是十分重要和常見的,它能為作品帶來奇特的個體感受和創作靈感。在活動“春夏秋冬”中,幼兒對著畫面上的“一片樹林”展開了遐想: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樹林是什么樣的?有的幼兒說:春天是嫩嫩的綠,夏天是深深的綠,秋天是黃色的,冬天是白色的。可是當幼兒走進真實的大自然,欣賞自己在四季中游玩的照片時,就會發現這綠色、黃色和白色又存在許多的變化,許多的色彩甚至是幼兒無法想象、難以表述,更難以用色彩來描繪的,這是因為幼兒對大千世界里的眾多色彩缺乏更多的認知體驗,需要拓寬幼兒的欣賞視野、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與幼兒一起利用白板涂色功能進行色彩的創設,幼兒盡情想象各種顏色的混搭、糅合、渲染,并且給新的顏色起名字:黃綠、綠紫、金灰、粉白、淡藍等,創造出許多幼兒不曾了解的色彩,它們都來自幼兒的新經驗,并使幼兒樂意在美術創作中應用它們。幼兒十分滿足:這才是四季啊,大自然的顏色是數也數不清的!白板所呈現的色彩深深觸動了幼兒,也極大地激發了他們創作的熱情,幼兒更加大膽地利用油畫棒、水粉等材料進行色彩變化的探索,豐富、充實了畫面,提高了對色彩的創作和運用能力。
利用聽覺促進幼兒表達。聲音是人類獲得信息的重要途徑,在美術教學中,聲音也是有效的輔助手段。通常幼兒關注的是美術作品的形象和色彩,這是靜態的欣賞。從幼兒的心理和學習特點出發,聲音的吸引能讓幼兒產生愉悅的情緒,從而更加樂意積極探索和創作。如在活動“森林音樂會”中,教師首先呈現的不是森林的畫面,而是鳥、象、虎、馬、青蛙、雞、鴨、狗等動物的叫聲和模擬說話聲、歌聲,幼兒感到很新奇,對“森林音樂會”的內涵也有了更深的體會:音樂會就是動物們在一塊兒唱歌,唱著唱著,它們的表情、動作都發生了變化,可愛又夸張。幼兒模仿著動物們的歌聲、動作、交談聲,仿佛體會到動物當前的心理和情緒,與森林自由的氣息融為一體,白板對聲音的保真傳遞使幼兒對美術形象的創作有了更加具體的認知和參考,幫助幼兒創作出具有個性化的人物形象和場景。
在活動“四季的風”中,幼兒傾聽春夏秋冬的風聲,有的是“嗚嗚”聲,有的是“沙沙”聲,有的是帶著卷、打著轉的聲音,有的則是厲害的“呼呼”聲。這些風聲代表了不同的季節,在幼兒的筆下,變成了細線條、粗線條、長線條、短線條,甚至是色塊。在白板技術的支持下,幼兒用線條和形象表現風的大小、強弱,展現出風的柔和與力量,甚至暴力,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季節特征,千篇一律的繪畫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積極的思考與創作激情。
綜合利用素材推動交流。在美術教學中,線條、色彩、形狀等組成了幼兒創作的基本元素,生活中的形象又為幼兒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每一個幼兒都渴望與同伴交流自己畫面上的人物、景象和顏色。年齡稍大的幼兒還能說出自己是怎樣使用創作工具材料的,并教給小伙伴使用。這讓教師感到,幼兒對美術創作的體會是全面的、表達的意愿是積極的,應支持幼兒利用各種畫材和生活景物進行交流,鼓勵不同經驗、興趣的幼兒大膽利用這些材料和素材,獲得自己的發展。在活動“動物樂園”中,幼兒基于前期經驗,希望創作集形象、景物、動態為一體的動物世界。在討論中,幼兒對動物的表情、動作和聲音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他們認為能夠在畫面中表現出這些特征。于是,教師請幼兒自主利用幾何形紙片進行拼搭,組合出所見過的動物的形象、表情;還可以組合出想象的事物形象。繼而想象什么樣的表情表達了哪些含義,如張大嘴巴、瞪大眼睛的動物可能是因為驚訝,也可能是因為憤怒;更有一些奇怪的形象,都是幼兒綜合利用多種材料、結合自己的思考和生活事物進行整合的體現,再配合不同的背景和環境渲染,就能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組合工具開創欣賞空間。白板除了能單獨呈現美術形象,還能靈活組合投影儀、相機等設備,發揮更大的作用。如白板結合投影儀能使幼兒近距離觀察繪畫的技巧是如何操作的。在水墨畫《群山》中,教師利用投影儀向幼兒展示自己是如何使用毛筆、墨碟,如何舔筆,再從白板上欣賞作品《群山》,幼兒感受到只要正確運用技能,就能進行自己的水墨畫創作,最后還可以拍攝幼兒的“群山”作品照片,共同回顧過程,欣賞活動成果,增強了幼兒的信心和興趣,促進了幼兒創作技能和動手能力的發展。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不只是美術創作者、技能展示者或教育者,更應關注幼兒發展、變化與需求,為其進一步嘗試提供幫助。這種變化和需求有時以即時感受呈現,讓幼兒產生新想法并想立即實現。
在“泥塑動物”活動中,幼兒突破動物平面印象,想象動物四肢如何動,是否如動畫片里那樣,動畫片的動態印象彌補了幼兒表述靜態動作的不足。教師馬上搜索奔跑、玩耍的動物視頻并暫停畫面,和幼兒一起觀察欣賞動作,模仿動物伸爪、弓腰、下蹲、豎耳、奔跑等姿態。幼兒興致高昂,反復模仿并交流:原來豹子、老虎身體不是圓的,有腰,腿有前后,像要抓獵物;小猴子哭時嘴巴鼻子擠在一起。這些是幼兒觀察平面圖像時所缺乏的生動的信息,能讓幼兒即時與外界聯系獲取所需。白板技術為幼兒打開了觀察自然界的鮮活之窗,注入豐富的藝術資源。
支持幼兒從模仿到創造。在美術創作的初期,幼兒都會對欣賞對象加以模仿,有的幼兒還會對自己和同伴的創作加以比較,他們也許會比較“誰的作品更像”。隨著年齡的增長、藝術視野的拓寬、想象創造力的發展,幼兒不再滿足于模仿,而是渴望有更多自己的個性表達,這時創造、創新就產生了。在紙工“魚”的創作中,幼兒折疊出了魚的外形,不再像以往那樣滿足于“我也會折”,而是希望給“魚”賦予新的個人標識。他們問教師:“魚長得都不一樣吧?”大家再次來到白板前,搜索“魚”的形象,原來“魚”的世界是這么豐富多彩,魚的形象也是千變萬化。幼兒參考白板所展示的畫面,但又沒有照搬這些形象,而是給自己的作品添畫美麗的魚鰭,畫出長長的尾須變成了熱帶魚,或是畫上夸張的、大大的仿佛能看清黑暗深海的神奇眼睛,完成了從模仿到創造的蛻變,這其中少不了白板技術的加持和幫助。
鼓勵幼兒自主使用白板。隨著白板技術在美術教學中的運用、組合,幼兒對它的功能也越來越熟悉,十分樂意自己使用這些技術設備。在主題創作活動“我和朋友”中,幼兒可以自己操作錄音機,播放自己與朋友唱歌的錄音,從回顧游戲中獲得靈感;可以操控白板呈現小朋友的造型,為自己和朋友賦予新的形象;還可以一邊觀察白板上的形象一邊欣賞歌曲。與此同時,幼兒根據自身感受和作品設想選擇創作材料,如泥塑、繪畫、紙工或多種材料混搭。他們借助白板技術,在使用實際材料時充分發揮自主性,使作品更具個性,充滿兒童趣味和藝術張力。
白板技術在幼兒園美術教學中為幼兒打開了一扇科技的窗戶,為點亮幼兒內心藝術之光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今后的美術教學中,白板技術將帶給幼兒更多的藝術元素、更多的藝術創想空間,為幼兒感知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