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關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賃市場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明確商業銀行可按照市場化原則發放住房租賃團體購房貸款,支持企業和符合條件的事業單位依法依規批量購買存量閑置房屋用作宿舍型保障性租賃住房,支持專業化規模化住房租賃企業依法依規批量購買存量閑置房屋用作保障性或商業性租賃住房長期持有運營。前者更多意味著支持相關企事業單位買房租給自己員工住,后者則主要是為住房租賃企業提供貸款支持計劃。
此前,中國人民銀行于2023年作為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設立的1000億元租賃住房貸款支持計劃,已在濟南、鄭州等城市試點,用于引導工農中建等七家銀行為試點城市住房租賃經營主體收購存量住房提供資金支持,市場化盤活存量房屋、擴大租賃住房供給。接下來,用于引導商業銀行為相關企事業單位買房租給自己員工住提供貸款支持的計劃也會擇機推出。
人們普遍認為上述相關舉措會起到一舉兩得之功效,一方面做大住房租賃市場,更好地解決人們的居住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對低迷的房地產市場起到托底的作用。此外,這也標志著金融領域的工作重點從此前的主要以建設型金融為主,與時俱進過渡到建設型金融與民生型金融并重,主動為廣大人民群眾謀福利,體現了此前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所提出的高舉金融的人民性的要求。
之前當人們論及民生議題時,習慣于將其視為財政領域的議題,更多期待財政發力。事實上,充分發揮金融的杠桿作用,和財政協同發力,可以更好地解決民生問題。比如在租賃住房領域,除了初始購房貸款的支持,相關金融機構還可以通過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REITs)等形式更好地對租賃住房進行資金安排和收益管理,也更便于吸引民間資本進入。
人們居住需求得到解決,自然會釋放在別的領域的消費能力。而相較于托底房地產市場這個短期目標,更應該著眼于通過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和資產證券化等方式,將中國數十萬、上百萬億存量房地產資源盤活,將房地產的沉淀價值置換出來變成流動資產,創造出源源不斷的現金流,進而打開廣大居民獲得財產性收入的現實空間。這當是踐行高舉金融的人民性而努力的方向。
在那些擁有城市房產和股票、債券、基金等金融資產的“幸運兒”之外,如何為那些沒有財產性收入的廣大人群賦能,通過金融手段賦予他們財產性收入,更是高舉金融人民性的體現。以前一些地方大干快上強行將農地集中進行開發的方式固然不足為訓,但與此同時也不能因噎廢食,還是應該通過合適的金融手段和平臺穩步推進農地各種權益的證券化。在為農民帶來財產性收入的同時,更加便利城鄉資產和資本的對流,進而為城鄉資產平權消除城鄉發展鴻溝打下堅實的基礎。
此外,還應樹立大的國家資產負債表的概念,考慮通過適當的普惠方式將過去幾十年的發展紅利轉化為廣大群眾尤其低收入群眾的財產性收入來源。中國數十年的高儲蓄率是支撐中國經濟一路高歌猛進的基礎。當年中國人民把自己胼手胝足掙來的血汗錢存到銀行,通過銀行轉化為源源不斷的建設資金。因此,在某種抽象和道義的意義上,在所謂的利息收入之外,廣大人民群眾理應擁有中國巨額財富增值部分的類股權收益。此前有關部門將國有資產運營收益補充社保賬戶,就在一定意義上體現了類似意涵。
未來在加大以國資收益補充城鄉居民社保賬戶的力度和份額,以加快城鄉社保并軌之外,還應考慮通過國家優質資產的證券化,去補充居民個人養老金賬戶,一方面可以緩解廣大人民群眾的養老焦慮,一方面可以通過相關機構的管理運作來讓廣大人民群眾持續分享國家增長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