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艷
隨著國內人均壽命的增長,十年更迭一次的保險生命周期表將進行新的切換。
1月2日,據多方信源,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戰略部署,推動人身保險業高質量發展,中國精算師協會向各人身險、再保險公司下發《中國人身保險業經驗生命表(2023)(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展開測試并征求意見的通知。
生命表有壽險業“靈魂”之稱,廣泛用于壽險產品的定價、風險管理等各個方面。值得關注的是,本次“2023版生命表”從上一版——第三版生命表(2010-2013表)基礎上的非養老類業務一表、非養老類業務二表和養老類業務這三張表的基礎上增至七張,分別為:全國經驗生命表三張、大灣區專屬經驗生命表三張、單一生命體表一張,分別為非養老類業務一表男女表、非養老類業務二表男女表、養老類業務表男女表、非養老類業務一表男女表(大灣區專屬參考)、非養老類業務二表男女表(大灣區專屬參考)、養老類業務表男女表(大灣區專屬參考)、單一生命體表男女表。
其中,新增的大灣區專屬經驗生命表引發業內關注?!半S著此次大灣區專屬經驗生命周期表的新增,未來壽險市場應該會出現更多大灣區專屬產品?!币晃粯I內精算人士如是說。
此次壽險產品的測算范圍涉及健康險、定期壽險、終身壽險、兩全保險、年金險。據一位業內知情人士透露,目前這些產品公司正在測算過程中,主要對相關人身保險產品定價、法定責任準備金影響等進行測試,公司將于2024年1月22日前將測試結果和反饋意見發送至中國精算師協會。
據一位曾參與國內保險第一版生命表(1990-1993表)制定的專家組成員透露,新保險生命表從數據分析階段到最后確認落地,速度快的話大概需要一個月。
生命表的變化落地后,未來壽險公司產品價格會否迎來調整?
“‘2023版生命表’主要擬用于規范人身保險產品的定價和評估等工作,和此前保險生命周期表對比,此次生命表中的養老類業務表發生率大概降低了20%?!币晃粯I內資深精算師表示,壽險產品定價不光考慮發生率,如果定價假設(預定利率,附加費用率,產品形態)一致,隨著整體死亡率下降,未來定期壽險費率降低,價格將隨之下降;而終身養老年金等生存類產品則會漲價,對理財類業務影響則不大。
不過,產品價格的變化不只與生命表相關,一位大型壽險公司精算部人士表示,長期壽險的保費費率是由死亡率、預定利率、附加費用率決定的。生命表反映的是人的死亡率,所以生命表的數據是長期壽險費率高低的重要影響因素。新版生命表的變動將給壽險公司產品價格和經營帶來影響,但每家保險公司的具體變動方向和調整幅度尚不同。
國內第一版生命表(1990-1993表)誕生于20世紀90年代初,目前保險業正在使用的是第三版生命表(2010-2013表),距今已長達十年之久。
生命表是根據一個國家一段時期內被保險人實際的死亡統計資料編制而成,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該國人均壽命、疾病等情況,是壽險業的“靈魂”。人身保險生命表,是根據生命表中各檔年齡的死亡率來推算保險費,其被廣泛應用于壽險產品定價、現金價值計算、準備金評估、內含價值計算、風險管理等各個方面。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醫療技術進步,國內人均壽命正在延長。圖/視覺中國
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醫療技術進步,國內人均壽命正在延長。2022年5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文件提出,到2025年,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在2020年基礎上繼續提高1歲左右,高于同等發展水平國家,甚至高于部分歐洲國家。展望2035年,國內人均預期壽命將達到80歲以上。
從上一版保險生命周期表,即第三版生命表(2010-2013表)來看,其是根據產品的保障和屬性,分別給出了三張能匹配不同險種的產品背后死亡風險的生命表。分別是非養老類業務一表:包括定期壽險、終身壽險、健康保險如重疾險、防癌險、醫療險等;非養老類業務二表:保險期間內(不含滿期)沒有生存金給付責任的兩全保險或含有生存金給付責任但生存責任較低的兩全保險、長壽風險較低的年金保險采用;以及養老類業務表:保險期間內(不含滿期)含有生存金給付責任且生存責任較高的兩全保險、長壽風險較高的年金保險采用。
“監管方面自去年開始就已有更新保險生命周期表的打算。”一位業內知情人士透露。
據《征求意見稿》指出,此次保險生命周期表編制的觀察期為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基于觀察期的經驗數據計算得到反映觀察期平均時點(2019年12月31日)死亡率水平的粗發生率后,通過附加四年趨勢因子,將死亡率水平從平均觀察時點調整到編表完成時點(2023年12月31日)。
此次《征求意見稿》亦規定了保險產品的測試范圍,其指出非養老類業務一表測算產品范圍為健康險、死亡風險高的定期壽險和終身壽險;非養老類業務二表測算產品范圍為死亡風險低的定期壽險及終身壽險、無定期返還的兩全保險、有定期返還且生存責任低的兩全保險和長壽風險低的年金險;養老類業務表測算產品范圍為有定期返還且生存責任高的兩全保險、長壽風險高的年金險。
一位業內資深精算師表示,生命表對壽險公司來說是基礎的數據標準,后續保險公司將根據新的生命表進行調整,這對壽險公司產品定價、準備金評估等都會產生一定影響,但具體影響尚待終版生命表出爐才能最終確定,不同的責任設計、產品類型對價格的影響皆有不同。“定價更多的是市場行為,壽險公司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自主調節以吸收掉這部分影響?!?/p>
參照第三版生命表(2010-2013表)對于產品價格的影響來看,上述業內精算師表示,有可能很多產品不會被新生命表的數據影響,它們是按照保險公司歷史賠付數據進行產品定價的,對第三套生命表這一因子的賦權比較低;而對于那些自己本公司歷史賠付數據有限,依照行業平均數據定價的產品,會隨著新生命表的發布調整產品定價。
值得關注的是,第三版生命表(2010-2013表)版本并沒有大灣區專屬經驗生命周期表,此次《征求意見稿》新增大灣區生命表三張,包括非養老類業務兩張,養老類業務一張,分別是:非養老類業務一表男女表(大灣區專屬參考)、非養老類業務二表男女表(大灣區專屬參考)、養老類業務表男女表(大灣區專屬參考)。
《征求意見稿》強調,大灣區專屬經驗生命表基于出單且被保險人或投保人常駐于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的保單和理賠數據編制。
據一位業內資深精算師指出,此次大灣區新增的三張生命表和內地其他地方的表結構相同,不過這三張表僅適用于大灣區。該精算師表示,此次增加大灣區專屬經驗生命周期表總體是為了促進珠港澳大灣區一體化工作,此前國家曾重點推進珠港澳大灣區一體化方面工作,包括其醫療保險的銜接等,這都屬于響應工作的一部分。
“當然隨著香港保險的火熱,這可能亦隱含著和香港保險競爭的效應,不過兩者在產品競爭形態等方面沒有可比性?!睋鲜鲑Y深精算師表示,目前壽險方面大灣區主要經營重疾險,香港主要經營理財險,類似于內地地區的分紅型增額終身壽險。內地地區保障利益很高,但分紅那塊由于監管要求,會有演示上線,但香港區域則是保障利益很低,但分紅演示很高。

2023年9月15日,2023首屆深圳國際智慧養老產業博覽會上,參觀者體驗老人輔助餐具。圖/視覺中國
“隨著此次大灣區專屬經驗生命周期表的新增,未來壽險市場應該會出現更多大灣區專屬產品。”一位業內精算人士如是說。
政策為大灣區提供專屬產品設計已非個例。
2020年,中國精算師協會發布的《中國人身保險業重大疾病經驗發生率表(2020)編制報告》中,亦曾新增粵港澳大灣區多病種重疾表和兩種老年人代表性重疾經驗發生率參考表,為大灣區保險業設計專屬重疾險產品提供了理論依據。
實則,在粵港澳大灣區的“互聯互通”中,保險占據重要位置。從近年國家推出的具體舉措來看,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其明確提出支持粵港澳保險機構合作開發創新型跨境機動車保險和跨境醫療保險產品。
據廣東銀保監局統計,截至2022年7月末,廣東銀保監局轄內保險機構已累計承保港澳跨境機動車輛4.99萬輛次。其中,合作區掛牌以來已為1.2萬臺澳門車提供跨境車險保障,并于2022年兩次下調車險費率。
2023年12月28日,深圳市委副書記、市長覃偉中曾在國新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深圳將落實《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各項部署任務,推動大灣區保險服務中心落地。
全國人大代表、畢馬威中國顧問李慧瓊認為,除了設立售后服務中心,建議內地當局加快與香港特區政府研究跨境銷售保險產品的可行性,以封閉式資金管道做法,進一步推進“跨境保險通”計劃范疇,推出大灣區醫療保險及汽車保險等非儲蓄類保險產品,并透過站式沙盒聯網,共同合作進行協調監管,以提供更多元化及優質的保險產品服務內地大灣區居民。
另據上述曾參與國內保險第一版生命表(1990-1993表)制定的專家組成員表示,保險周期生命表除了為大灣區新增專屬經驗生命周期表,其建議亦可以為長三角區域制定專門的經驗生命周期表,因其是中國經濟發展重地,經濟體量和保險業務量皆很大。
(《財經》記者楊芮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