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沁雯 張云
上市公司的理財產品認購金額下滑了逾三成。
Wind(萬得)數據顯示(以截至2024年1月3日數據統計),2023年,A股上市公司理財產品(注:此處“理財產品”為根據Wind分類,既包括結構性存款等存款類產品,也包括銀行理財、券商理財、信托等資管類產品,下同)認購金額9787.13億元,較2022年的1.5萬億元下滑約35%;與2018年對比,這一數據下滑約45%。
什么引發了上市公司的財資偏好的改變?錢又去向了哪里?
與往年對比,無論是A股上市公司認購的理財產品數量,還是總認購金額,在2023年均有明顯下滑。
Wind數據顯示(以截至2024年1月3日數據統計),2023年持有理財產品的A股上市公司共有1149家,較2022年的1448家減少299家;合計持有14772個理財產品,認購金額為9787.13億元,較2022年分別下滑27.6%和34.75%。
拉長時間線來看,自2019年以來,A股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品的積極性便有所減退,這一情況在2023年呈現出更加明顯的變化。據Wind數據,與2018年對比,2023年A股上市公司理財合計認購金額下滑約45%。

單位:萬億元。注:以截至2024年1月3日數據統計。資料來源:Wind 制圖:張玲
其中,即便是風險系數較低的理財產品,對于上市公司的吸引力亦在下降。Wind數據顯示,與2022年對比,2023年A股上市公司結構性存款認購金額同比下滑約33%,銀行理財產品的認購金額的同比降幅則約為53%。
在此背后,是上市公司部分投資標收益率的下行。
以存款為例,2023年12月22日以來,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中小銀行先后下調人民幣存款掛牌利率。這已經是存款利率在2023年經歷的第三輪下調,被視為2016年以來幅度最大的一次降息。
而在銀行理財產品方面,全面“凈值化”轉型后,銀行理財產品波動幅度加大。與此同時,2023年底,多家銀行理財子宣布對旗下多款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進行下調。
“隨著資管新規對非標資產配置比例的限制和凈值化管理的要求,收益較高的非標資產投資受資管新規等限制較大;此外作為理財產品主要的底倉資產,當前10年期國債收益為2.65%,處于歷史偏低水平,債券收益率大幅下行使得銀行理財投資壓力顯著上升;較高收益的資產荒開始愈演愈烈。”普益標準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公司縮減理財產品認購金額的趨勢似乎還在延續,根據多家上市公司于近期發布2024年度委托理財相關計劃,不少公司2024年委托理財金額上限較2023年有所調降。
例如藍帆醫療(002382.SZ)公告稱,2024年度購買理財產品累計總金額不超過3.7億元,較2023年下調1.45億元;新奧股份(600803.SH)則宣布將單日最高余額上限從2023年的53億元下調至2024年的45億元等。

2023年三季度,兩市5331家上市公司中,近3000家公司現金流凈增加額為負,其現金及現金等價物規模處于縮減狀態。圖/視覺中國
上市公司理財產品認購規模為何會在2023年銳減?從資金來源可窺見一些端倪。
根據各上市公司公告內容,用于委托理財的資金來源大約有兩類:一類是臨時性閑置現金,這類資金多數經上市公司財務部門測算,在滿足日常資金周轉后,公司現金還略有閑置的情況下,為了提高資金利用率而進行公司理財;另一類則來源于募集資金,有的是因為上市公司募集項目已經有部分資金先投,IPO(首次公開募股)募集資金處于閑置,有的則是因為超募導致了資金閑置。
《財經》梳理發現,上述兩大上市公司委托理財資金來源在2023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Wind數據顯示,2023年三季度,兩市5331家上市公司中,有2221家公司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凈增加額為正,其余近3000家公司現金流凈增加額為負,這些上市公司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規模處于縮減狀態。
去年同期,有2397家上市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規模處于擴張。2023年中報數據顯示,有2330家上市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規模處于擴張狀態。三季度末,上市公司層面的現金凈增規模無論同比還是環比都有所下降。
另一上市公司委托理財的常規來源——募資規模在2023年也有所縮減。IPO層面,2023年全年首發313家,募集資金3565.39億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募資11.39億元。2022年全年首發428家,募資金額5868.85億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募資13.71億元。
增發層面,2023年全年共331家上市公司增發股票,募資規模約為5789.51億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增發募資17.49億元。2022年全年共355家上市公司增發股票,募資規模約為7229.28億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增發募資20.36億元。因此無論是IPO募資還是增發募資,2023年上市公司募資規模也都較往年有所縮減。
一位在某會計師事務所從事稅務咨詢業務的人士指出,從所接手咨詢項目情況來看,自2022年底起,便能感知到部分企業現金流緊張,“不僅是內資,外資也不如從前,業務稍微好一點的都是出海”。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工業企業利潤數據,2023年1月至11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9822.8億元,同比下降4.4%。
“在總資金量減少的情況下,公司可能會選擇將更多的資金投向經營,比如新業務線的拓展等?!币患颐駹I企業的財務負責人指出,另外不排除一些公司因為業績表現不佳等導致現金流緊張,不得不縮減用于理財投資的資金。

資料來源:Wind。制表:張玲
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金融數據顯示,2023年11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291.2萬億元,同比增長10%;狹義貨幣(M1)余額67.59萬億元,同比增長1.3%。至此,M2和M1增速“剪刀差”升至8.7個百分點,創年內新高。
“從貨幣結構來看,企業資金的活化程度明顯不足。”財通證券研報顯示,2023年以來,企業活期存款增速從1月的4.7%持續走低至10月的-3%,明顯低于定期存款10%左右的增速中樞;從分布來看,企業活期存款的占比也呈現明顯的下行趨勢。
財通證券研報進一步指出,這一方面反映出企業預期的修復較慢,對于流動性管理更為謹慎;另一方面,央行在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發布會曾提及,在金融機構存款產品日益豐富的背景下,部分企業加強存款資金的管理,持有的活期相應減少。
在上市公司“余錢變少”、流動性管理更趨謹慎的背景下,理財產品的認購結構也隨之變化,此消彼長,有的產品明顯受到青睞,認購金額增長明顯。
比如一向受到青睞的結構性存款,Wind數據顯示,2023年A股上市公司認購此類產品金額達6586.74億元,占總認購金額的67.3%,這一比例較2022年的65%進一步提升。而在2018年-2021年,結構性存款認購金額占比分別為42.49%、58.88%、62.78%和63%,呈逐年上升態勢。
以2023年持有理財產品數量及認購金額均位列A股上市公司前茅的億緯鋰能(300014.SZ)為例,Wind數據顯示,該公司2023年將更多的資金投向了結構性存款,認購金額達205.45億元。
“不論是個人還是企業,資金越多越是要求穩定,企業一直以來都比較喜歡購買結構性存款,較普通定存收益率高、風險也低?!蹦彻煞菪袑蛻艚浝碚f道,近年來受宏觀環境、資本市場波動等影響,企業對于資金安全性的需求進一步提升,態度趨于謹慎。
此外,信托產品的認購金額也呈現增長。Wind數據顯示,A股上市公司認購的信托產品較2022年167.78億元增長約22%至204.9億元。
不過,這與上一年基數較低相關。Wind數據顯示,2022年之前,上市公司信托認購金額在200億元至300億元左右,2021年達315.41億元,2022年則出現大幅下滑,這一年亦是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后的第一年。
“在資管新規過后,一方面受非標投資限制等影響,收益出現下降,特別是信托類產品下降顯著;另一方面在凈值化轉型下,‘打破剛兌’間接提高了公司持有部分產品的風險?!鄙虾=鹑谂c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此前在接受《財經》采訪時指出。
顯然,“求穩”已成為上市公司的首要目標,這一趨勢在近年來逐年明顯,并仍將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