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宇
數字化智能化與綠色化低碳化是全球公認的兩大經濟增長點,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不僅能降本增效推動增長,還能激發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作為一家業務覆蓋全球的超大型綜合企業,中信集團的數字化轉型經驗,對大型企業,尤其是多元化業務的大型企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022年1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產業數字化轉型成為重要戰略。同月,中信集團也發布了《中信集團“十四五”數字化發展規劃》。
《中信集團“十四五”數字化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要全面完成以“四個一工程”為核心的“數字中信”建設,即客戶一碼通行、市場一表感知、企業一化聚焦、集團一鍵決策。該《規劃》對投入規模、人才數量提出了明確要求:“十四五”期間數字化投入金額累計不低于700億元。到“十四五”末,集團整體數字化人才隊伍規模超萬人。
在清晰的目標規劃下,中信集團的數字化轉型正在向預期目標邁進:向科技創新要生產力,推動經營管理模式轉變,建成科技型卓越企業集團。
由于其綜合性和外溢效應,中信集團的數字化轉型堪稱中國大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代表。這集中體現在以下三個統一:
一、高效協同和尊重個性的統一。中信集團旗下子公司數量多、覆蓋行業廣,復雜度遠超一般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集團既要高效統籌協同,又要根據子公司特點尊重其業務個性。
二、對內服務和對外輸出的統一。過去幾年,一批企業成立了數字科技公司,希望把數字化部門從成本中心變成利潤中心。中信集團的策略是先做好自己,讓一批子公司成為行業數字化標桿,然后在尊重市場需求的前提下,讓有條件的子公司對外提供數字化轉型服務。
三、開放共贏和自主創新的統一。作為業務覆蓋全球的上市公司,中信集團需要積極融入國際市場,在全球范圍內擁抱先進生產力;作為央企,中信集團要積極承擔自主創新的責任。中信集團的做法是,從實際業務需求出發,在IT戰略、業務戰略間實現理性協同。

資料來源:中信集團官網,《財經》記者整理。制表:顏斌
中信集團2014年在中國香港整體上市,主要業務平臺中信股份(00267.HK)是香港恒生指數成份股之一。截至2023年6月30日,中信股份總資產超過10萬億元。
中信集團業務涵蓋綜合金融服務、先進智造、先進材料、新消費和新型城鎮化等五大業務板塊。如此龐大的多元化集團,推進數字化轉型的過程如同“航母艦隊”編隊出航。中信集團作為航母,其他子公司作為艦隊成員,兩者既要方向一致,又要緊密協同,還要提升整體戰力。
龐大多元的業務場景,也意味著數據資產豐富。大模型技術爆發的背景下,這是一座巨大的金礦。但這些數據資產分散在集團和各個子公司,統一挖掘使用這些數據資產,最大程度發揮數據價值,需要集團和子公司做好協同。
復雜的管理協同要在清晰的行動方案和組織管理架構下展開。
2022年初,中信集團數字化委員會通過了“數字化轉型行動方案”,其中包括“管理上云”“應用綻放”兩項行動和一系列保障措施。上述方案的核心是提升管理質效、促進業務發展,并提出力爭用三年時間(2022-2024)帶動集團整體數字化水平跨越式發展,達到國內領先,邁向世界一流。
中信集團為數字化轉型設立了專門的組織體系。集團層面有數字化委員會,負責集團數字化轉型的決策、咨詢、顧問等工作;各子公司圍繞數字化轉型建立了“一把手責任制”;中信集團旗下數字科技類公司為各子公司提供技術支持。
中信集團體量巨大,子公司眾多、涉及行業廣泛。但在明確清晰的發展規劃、行動方案、組織體系之下,中信集團和各子公司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實現了良好協同。
集團層面,中信集團建立統一的“中信云”,推動“管理上云”。在“中信云”這朵混合云上,集團管理類應用(如財務、協同、庫務、金控、黨建、人力、辦公類應用)統一選型、集中標準化部署。這能實現穿透式、集約化管理,便于集團戰略高效精準執行。

資料來源:中信集團,《財經》記者整理
一位中信集團信息技術管理部人士對《財經》表示,這種集約化管理方式有兩大好處:一是打破數據孤島,讓集團準確掌握各子公司業務情況;二是增效降本。集團和各子公司共建共享數字化基礎設施,實現統一選型、集中采購、統談分簽、統一運維。子公司也能按實際使用情況付費,降低建設成本。
為建立統一的“中信云”,中信集團打算改變現有87個中小型數據中心分布在22個城市、沒有大型數據中心的局面。未來,一體化高水平的大型數據中心會形成高效、集約、綠色的管理,大幅降低基礎設施成本。
一個應用統一選型的案例是,中信集團在統籌推進財務預算上云。集團統籌構建了財務管理云平臺,全面預算、合并報表等集團核心財務管控實現了集團統一管理。集團因此建立了統一的財務分析能力。在統一數據入湖要求下,集團和子公司的報表、預算、稅務等核心財務數據能夠統一納入數據湖。集團基于數據湖建立起了財務數據分析模型,這不僅能支撐總部及中信金控管理駕駛艙應用,還能被子公司復用。
統一的全面預算管理應用實現了總部、子公司全面預算管理。第一批子公司預算上云后,有力支撐了總部對子公司核心預算數據的穿透分析。子公司則獲得了低成本、高效率、高靈活的預算云服務。部分子公司過去要手工編報預算數據,周期長達3天-5天。如今可以使用預算云服務,快速構建預算管理應用,實現業務系統自動取數。這大幅縮短了預算編報時間。
子公司層面,中信集團在推動“應用綻放”,鼓勵各子公司在智慧金融、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數字新基建等領域根據各自行業特點,打造特色的垂直行業應用。集團尊重子公司個性化業務需求,激發其數字化活力,子公司涌現的數字化創新又能反哺集團。
對于多元化集團,通用的產品服務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每一家子公司都有自己個性化的數字化需求,子公司需要采購或研發面向行業、場景的軟件應用。中信銀行、中信戴卡、中信泰富特鋼等已經涌現出了一批特色應用,走在了各自行業的前列。
中信銀行融合開源的大模型技術推出了審計科技平臺,可以實現信貸文件的智能審閱、客戶風險自動識別,審計人員被解放出來從事更多高價值工作。中信戴卡是鋁輪轂制造企業,其智造協同系統被用于質量管理、柔性制造、產品設計等環節。中信泰富特鋼把圖像識別和數據分析技術運用在特種鋼材的生產、質量、設備、能源等多個管理環節,實現了全流程的自動化生產。
子公司的創新活力反哺了集團和其他公司,子公司研發的好應用可以在集團內被推廣復用,這在中信集團內被稱為“最大化復用、最小化開發”。
2023年5月,中信集團的審計應用以中信銀行審計科技平臺為基礎進行升級改造部署。一位中信銀行審計部技術人士對《財經》表示,團隊研發應用時,要假設集團其他團隊也會使用,因為好產品有共性。這種開發思路能倒逼團隊做出真正有價值的應用。
“最大化復用、最小化開發”的理念,與大型科技公司研發中常見的“開源協同”做法很接近。科技公司鼓勵研發團隊共享工具、開放代碼。這種方式能減少重復造輪子,提升研發效率、降低運營成本。
中國大型企業在數字化轉型時,往往希望把轉型中形成的數字化能力既對內服務又對外輸出,中信集團也有這個想法。
2019年以來,一批大企業加速對外輸出數字化能力。其中有三大類:一是科技企業,如阿里、騰訊、百度、華為;二是龍頭制造企業,如美的、海爾、三一重工;三是央國企數字科技公司。2023年4月,國務院國資委一組數據顯示,中央企業已成立近500家數字科技類公司。

中信戴卡位于摩洛哥的數字工廠。圖片來源/中信戴卡
央國企成立數科公司有兩個直接目的:一是服務母公司,和母公司形成甲乙方關系,這種市場交易關系比內部行政關系更有助于改進服務和提升效率;二是用市場機制提升數科公司競爭力,推動其對外開拓市場,把數字化部門從成本中心轉變成利潤中心。
幾年下來,央國企用市場機制倒逼數科公司提高競爭力,內部服務的質量效率得到了明顯提升,但把數字化部門從成本中心變成利潤中心的設想落地時并不順利。因為每個行業、每家公司都有獨特的專業知識、業務流程。對外輸出能力時,產品、服務無法放諸四海而皆準。
中信集團也在摸索經驗,在對內服務、對外輸出之間尋找平衡,并已形成比較穩健的節奏。其做法是:首先做好對內服務,滿足內部需求,讓一部分子公司成為數字化轉型的行業標桿;然后在尊重市場需求的基礎上,讓有條件的子公司參與市場競爭,對外輸出有壁壘的數字化能力。
在做好對內服務這件事上,中信集團旗下數字科技類公司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們不僅承擔了向集團和其他子公司提供通用基礎設施(IaaS+PaaS)的職責,還會配合業務部門需求改造開發SaaS應用,服務集團和各子公司的數字化轉型。譬如,中信集團內部大量通用的管控類應用(如財務、協同、庫務、金控、黨建、人力、辦公類應用)就是集團內數字類科技公司參與改造開發的。
中信集團旗下一批數字化實踐較快的子公司已成為行業標桿。他們的數字化變革,正為客戶創造價值,并引領行業變革。
中信戴卡、中信泰富特鋼都是“燈塔工廠”企業,中信集團也是第一家擁有兩家“燈塔工廠”的央企。這是世界經濟論壇評選的全球數字化制造標桿,全球僅有150家左右。
中信戴卡是全球知名的鋁制輪轂及零部件企業,主要客戶包括戴姆勒、寶馬、奧迪、大眾、通用、福特、豐田、本田、一汽、上汽等國內外知名汽車廠商。中信戴卡“燈塔工廠”數字化項目實施后,設備綜合效率提升21.4%,產品不良率下降20.9%,交付時間縮短37.9%,能源使用效率提升39%。

資料來源:Gartner、《財經》記者整理
中信戴卡相關負責人對《財經》表示,隨著新能源汽車爆發,汽車產品更新換代周期從六七年縮短至兩三年。輪轂訂單、生產計劃面臨市場變化帶來的新挑戰。輪轂廠商必須快速了解客戶需求變化,建立敏捷柔性的制造能力。目前中信戴卡已將最小生產批量從300件降到1件。小批量生產能力讓中信戴卡能夠滿足汽車客戶個性化需求,并應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變化。
中信戴卡在摩洛哥投資建成了非洲首個鋁車輪工廠、鋁鑄件工廠。“燈塔工廠”的技術因此在發展中國家落地。該項目得到了摩洛哥政府的認可,工廠不僅培養了當地的技術人才,還提升了摩洛哥汽車工業發展水平。
中信泰富特鋼是全球專業化特殊鋼制造領域的知名企業。其業務覆蓋高端汽車用鋼、工程機械用鋼、風電用鋼、海洋系泊鏈鋼、礦用鏈條鋼、航空航天用鋼等。這家公司每年增量數字化項目投入超過5億元(不含IT人員人力支出、歷史項目運營支出),整體IT支出超過公司營收的1%。
中信泰富特鋼相關負責人對《財經》表示,數字化轉型讓公司具備了柔性、小批量生產能力,工廠的定制訂單因此增加了35.3%,不合格產品率降低了47.3%,噸鋼能耗降低了10.5%,實現“高定制”“高品質”“高效能”“可持續”的有機統一。公司能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產品供給。2023年中信泰富特鋼面對軸承鋼、汽車用鋼需求下滑的不利影響,加速在石油、天然氣、電力、石化、風電、光伏、新能源汽車等行業擴張,這有效抵御了市場行業波動。
2023年是中國鋼鐵行業承壓的一年,行業內過半企業陷入虧損。但中信泰富特鋼2023年前三季度營收864.1億元,同比增長14.4%,營業利潤51.6億元,營業利潤率為6.0%。其營收增速、利潤水平,都跑贏了大市。
中信集團旗下一些有條件的企業正在嘗試對外提供數字化能力,并在智慧金融、智慧城市等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
在雄安新區建設中,中信銀行中標了雄安新區建設資金管理區塊鏈信息系統。該系統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建設資金監管領域,截至2023年底,已上鏈數百個建設項目,累計服務企業超過千家,交易額超百億元。通過中信銀行的區塊鏈系統,政府可以全過程監管投資項目的資金鏈條,保障財政資金專款專用和及時撥付,中小微企業的收款時間也大幅縮短。該系統已保障了十余萬名農民工工資發放。
中信環境旗下的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簡稱中國市政中南院)是市政設計領域的龍頭企業。其自研的“中信智慧水務云平臺”能幫助水務企業提高管理效率、管理水平,實現節能降耗、低碳減排,為水務企業節省10%以上的運營成本。
中國市政中南院相關人士對《財經》表示,該平臺已成功應用在武漢、深圳、青島等地的70余個項目中。水務管理對行業經驗要求高,需要懂設計、懂業務的企業來制定數字化解決方案。和其他數字化轉型服務商相比,這是中國市政中南院的核心優勢所在。
作為大型央企,中信集團既要承擔自主創新責任,又要發揮對外開放的窗口作用。中信集團和子公司的做法是在開放共贏中自主創新。
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進度仍在中前期,傳統IT的習慣和需求仍有強大基礎。因此,當下中國IT支出結構特征就是硬件大于軟件,定制化大于產品化。
國際市場調研機構Gartner在2022年一組數據顯示,中國軟件支出在IT支出中的占比僅為4.9%。相比之下,全球市場軟件支出在IT支出中的占比為15.2%。Gartner還指出,中國的混合云采用率在2021年為42%,預計到2024年將達到70%,遠高于50%的全球平均水平。
國際市場調研機構IDC在2023年8月數據顯示,中國的政府、金融、服務、制造四大行業ICT總支出合計占中國市場總支出的50%。政府、金融、電信、制造等傳統組織是當下中國數字化轉型的主力軍。
國際領先市場的數字化轉型進度已經到了中后期。國際數字化市場上已經有一批成熟的軟件、硬件、咨詢、服務企業。
這意味著中國的數字化轉型一方面需要使用全球產品供應鏈的技術,一方面要根據自身需求進行自主創新。中信集團的做法是,兼收并蓄,從實際業務需求出發,在IT戰略、業務戰略間理性協同,讓每一分IT預算都花的值當。

中信泰富特鋼的孿生數字工廠。圖片來源/中信泰富特鋼
中信建設是國際領先的工程建設綜合服務商,業務覆蓋亞非拉歐近30個國家和地區。由于要和全球企業業務對接,中信建設采用了全球知名軟件企業SAP的企業資源管理(ERP)系統。中信建設利用這套系統管好了全球組織和業務流程,并在工程建設領域成為精益化管理的標桿企業。在此基礎上,中信建設還自建了“基于全球網絡的項目數字化管控平臺”。該平臺管控著中信建設全球8個事業部45個項目建設,正在實施的合同金額超過1000億元,業務、財務、資金、稅務都能在此平臺上實現精細化管理。
中信戴卡采用國際ERP系統超過十年,還曾聘用全球知名的IT公司負責咨詢、規劃、實施工作。早期,中信戴卡的數字化建設吸取了大量國際先進技術,并最終內化成了自己的經驗。一位中信戴卡人士表示,燃油車階段,市場變化節奏慢,可以大量采用國際成熟經驗。但新能源汽車讓全球汽車市場變革速度加快,這對數字化轉型提出了新要求,中信戴卡需要更多依靠自身實踐,去探索新的數字化方法論。
在一些領域,本土產品的價格、服務已優于國際知名企業的產品,或是成熟的國際軟件、硬件、咨詢、服務企業無法完全奏效。在這種情況下,中信集團及子公司要么自主創新,要么使用本土產品。
2023年3月,由于原供應商的資金管理系統逐漸退出了中國市場,原產品也存在響應時間長、維護費用貴、無法定制化等問題,中信集團總部采取“采購本土軟件+自主定制開發”的方式,大幅節省了IT成本,并拓展了更多創新功能。
中信泰富特鋼所在的特種鋼材領域相對垂直,無法直接使用標準化的國際ERP產品。為此中信泰富特鋼采用了“采購本土軟件+自主定制開發”的方式,建立了一整套國產化的ERP系統。這套系統已是中信泰富特鋼數字化轉型的底層平臺。相比國際ERP產品,這套國產化ERP系統的成本大幅降低,還能滿足更多個性化業務需求。
每一家大型企業集團在進行數字化轉型時,都會遇到如何統一“高效協同和尊重個性”“對內服務和對外輸出”“開放共贏和自主創新”的問題。中信集團給出了自己的解決之道,隨著行業環境和中信自身業務的變化,中信集團的數字化轉型方法論還會不斷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