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利琴
(上海市青浦區實驗小學,上海 201799)

隨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對戶外休閑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戶外運動逐漸成為群眾喜愛的休閑方式。在戶外運動潮流中,騎行風潮興起,戶外騎行越來越受年輕人歡迎,成為一種低碳、健康、強社交的新型生活方式。隨著《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2022—2025 年)》(以下簡稱《規劃》)的出臺,我國戶外運動發展進入新階段。《規劃》以六大主要任務和20項重要舉措直面我國戶外運動產業發展中的問題與薄弱環節,引領戶外運動產業的未來發展[1]。隨著城市道路建設的完善和人們對運動健康的追求,自行車騎行已不止于日常代步,環保、社交與運動健身的元素,使之成為潮流文化的新載體,自行車行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本文對環法自行車業余賽段、巨人堤道海岸自行車賽和賽科萊塔女性自行車賽等3 項國際知名業余自行車賽事進行分析,探究其發展歷程和成功經驗,為我國業余自行車賽事有序、健康、平穩、快速發展提供參考。
自行車僅用作交通工具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自行車問世后,人們就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從晨報派送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廣泛使用,自行車在人類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現代形式的自行車最早出現在19 世紀80 年代。在那個時代,自行車被認為是速度的象征,是邁向現代的標志。
從1890 年到1950 年,歐洲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意大利、比利時、西班牙、荷蘭等國掀起騎自行車浪潮,自行車成為舒適和便利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法國,每100 人擁有的自行車數量從1890 年的0.5 輛增加到1952 年的30 輛[2]。自19 世紀末以來,歐洲一些國家就定期為專業自行車運動員組織競技比賽,其中最有名的是環法自行車賽(屬于公路自行車賽),首屆比賽在1903 年舉辦。此外,根據使用車種的不同,自行車比賽可大致分為場地自行車賽、越野自行車賽、山地自行車賽、自行車速降賽等。20世紀,隨著自行車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普及,自行車比賽和其他有關活動也開始面向初學者和業余騎手。如今,世界范圍內的自行車業余比賽層出不窮,人們無需任何專業背景也可參與比賽,體驗自行車運動的樂趣。
從1993 年開始,環法自行車賽組委會(Amaury Sport Organisation,簡稱ASO)每年都會組織業余賽,賽事名稱是“L'Etape Du Tour”[3],法文直譯為“比賽中的一個賽段”,該賽事使用的賽道是當年環法主賽使用的賽道。業余車友可以在各支專業隊比賽之前體驗賽道,每年主辦方都會邀請業余騎手騎行環法賽的一個山地賽段[4]:同樣的賽段、同樣的路線、同樣的爬坡。最重要的是,比賽條件與環法職業賽相同,這代表參賽的業余自行車愛好者不僅可以親身體驗與職業車手相同的比賽環境,還能享受到與職業車手相同甚至更全面的后勤保障服務,這些服務貫穿賽事的全流程,包括:賽前的有償食宿、賽車檢修與租賃;賽中的補給、醫療保障;賽后的獎牌定制、參賽紀念品發放;等等。該賽事的成功舉辦離不開舉辦方全面且細致的賽前安排,更是當地警方、地方自行車組織和相關政府部門協同合作的結果,是世界上唯一提供完全封閉路線的自行車賽事。

巨人堤道海岸支持賽(Giant's Causeway Coast Supportive)是在愛爾蘭北部海岸舉辦的一項自行車業余比賽,是愛爾蘭最大的自行車賽事之一,每年都有超過1 000 人參加。參賽者可以選擇35 英里(堤道飛車)、85英里(格倫和海岸路線)和115 英里(巨人殺手)等3 種參賽形式[5]。無論選擇哪條路線,參加這項比賽都能欣賞到愛爾蘭令人嘆為觀止的風景。該賽事是歐洲業余自行車賽事中風景最為秀麗的比賽之一,起點和終點均位于愛爾蘭北海岸風景如畫的海濱小鎮巴利卡斯爾(Ballycastle),該小鎮被評為北愛爾蘭最適宜居住的地方。比賽為參賽者提供了沿著堤岸海岸線騎行的絕佳機會,堤岸海岸線是歐洲最壯觀的海岸線之一。該賽事有3 條風景秀麗的賽道可供參賽選手選擇:最短的路線“堤道飛車”(Causeway Coaster)可游覽布什米爾斯酒廠(Bushmills Distillery),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威士忌酒廠。115 英里路線會經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由4 萬根玄武巖石柱組成的地質奇跡:巨人堤道(Giant's Causeway),還經過卡里克索橋和黑暗樹籬;最受歡迎的是85 英里路線,參與者穿過神秘的安特立姆峽谷,然后沿著壯觀的安特立姆海岸公路前行,騎行者可選擇繼續前行或繞過艱苦的托爾海德公路。
賽克萊塔(Cycletta)自行車賽是全球為數不多的為女性舉辦的自行車賽事之一,比賽目的是在女性中推廣自行車文化,奧運金牌得主維多利亞·彭德爾頓等自行車運動員都親身支持并參與這項賽事[6]。隨著該賽事的不斷發展,賽克萊塔自行車賽已與其他4 項知名賽事一起整合為女子組自行車系列賽事,騎行者可以在瑪莎拉蒂環約克郡騎行賽、環法自行車賽、威爾士龍騎行賽、奇爾特恩100 自行車節和環法自行車賽倫敦站中參加女性專屬組的騎行[7]。
這項2011 年開始舉辦的騎行活動在辦賽初僅有20 km的騎行旅程,隨著現代社會“女性浪潮”的增長,比賽規模不斷擴大。女子自行車系列賽事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曝光機會,鼓勵成千上萬的女性通過騎自行車改變生活方式。女性騎行者還可以通過騎行為慈善機構助力。
在辦賽過程中,國際業余自行車賽事主辦方注重騎行者的參賽體驗。環法賽事主辦方的賽事保障貫穿賽事全流程,比賽前期為參賽者有償提供食宿、自行車租賃、運動意外保險服務等參賽保障服務,比賽中設置緊急救助小組,并有專業補給和醫療車隊全程跟隨參賽者,比賽結束后,還會提供賽事紀念文化衫、帽子、騎行服等物品,并為獲獎選手提供可供個性化設計的獎牌。這些舉措保障了賽事的安全性,提高了自行車愛好者的參賽熱情和參賽體驗,有利于賽事的可持續發展。

此外,在歐洲,自行車裝備跨區域流動非常便捷,為歐洲各國發展自行車賽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統計顯示,2021 年,43.48%的歐洲鐵路公司允許乘客攜帶自行車,促使歐洲自行車運動產業迅速發展。歐洲自行車運動產業市場份額占歐洲體育產業總額的12.5%,每年約有23 億人次參與自行車運動,能夠產生440 億歐元的經濟效益[8]。
歐洲自行車賽事以賽道環境優美、風景宜人而聞名。巨人堤道海岸自行車賽賽道線路設計精心,沿途風景美不勝收,騎行者在比賽時能感受大自然的寧靜和美麗,放松身心,這也是戶外運動的真諦。環法業余賽段也是一次旅游探險,自行車愛好者能欣賞法國的一些美景,從阿爾卑斯山谷到比利牛斯山脈的巨峰圖爾馬雷(Tourmalet)。賽事舉辦地的美景有利于宣傳地區特色,推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賽事舉辦時會吸引約1 100 萬游客以及全球數百萬電視觀眾[9],成為當地發展經濟的機遇。
國際業余自行車賽事注重參賽人群的多元化和賽事種類的多樣化。不論男女老少、殘疾或健全,都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自行車騎行群體和適合自己參與的業余自行車比賽。同時,比賽種類多樣,一些比賽旨在提倡高賽事的趣味性和參賽者的創造力,大大提高了人們參與的熱情。
歐美國家自行車賽事起步較早,業余自行車賽事發展迅速,自行車賽事的普及率和參與度高。目前,歐美戶外騎行市場已邁入精分、細化的多元化發展階段。在賽事發展過程中,以舉辦各類人群業余自行車賽事為主體,衍生出許多新興市場,如特殊人群騎行裝備市場、針對女性騎行者的騎行體驗升級、如何在騎行的同時保持美觀、親子騎行活動、孕婦騎行指南等。這些新興市場是戶外自行車項目社會化、生活化程度提高的表現。
我國大規模業余自行車賽事較少,普及化程度不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騎行器材裝備便利化運輸服務。國家應當支持地方政府與航空、鐵路、郵政等部門加強協作,提高戶外騎行裝備運輸便利化水平。鼓勵戶外運動產業集聚區發展戶外運動設施裝備的運輸和自行車租賃等專業化服務。引導物流快遞企業開發戶外運動裝備器材精準寄遞新服務,為賽事參與者的跨區域流動解決出行之憂。
此外,政府部門在放寬賽事審批的同時嚴格把控辦賽質量,確保主辦方舉辦賽事的專業化程度,“業余參賽”但不可“業余辦賽”[10]。逐步建立業余自行車賽事辦賽標準體系和風險評估與預防體系,制定辦賽標準,重點推進業余自行車賽事后勤保障、相關工作人員技能培訓、賽事活動管理、配套服務等標準的修訂工作,強化標準實施。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團體參與的戶外騎行應急救援體系。支持有條件的賽事主辦方、自行車運動產品及服務提供商建立自有救援團隊。落實業余自行車賽事各類參賽主體的安全生產責任。支持開展自行車運動相關保險業務,鼓勵業余自行車賽事活動主辦方為賽事活動購買公眾責任保險,為參賽者購買意外傷害保險。
《規劃》指出:要樹牢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守住綠色發展底線,倡導低碳環保理念,引導戶外運動項目合理開發,搭建“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的橋梁,讓人們在感受戶外運動魅力的同時飽覽自然生態之美[1]。所以,各地區政府應加強戶外自行車運動場地設施的科學規劃與布局,建立“點、線、面”立體、多元的戶外自行車運動場地設施、綠道體系,推動構建戶外自行車運動“三縱四橫”空間格局,適當增加戶外自行車運動設施用地和配套設施配建比例。深度挖掘戶外景區閑置資源,把辦賽和旅游結合起來,讓比賽既具有當地特色風光吸引力,又具有人文歷史氣息,從而帶動自行車項目賽事和地區旅游、文化、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自行車賽事的普及與推廣,越來越多的人會參與到戶外自行車運動中,賽事的主辦方應構建多元化的賽事體系,根據不同年齡層次設立兒童組、青年組、老年組,也可以設立殘疾人專用賽道和女性專用賽道,鼓勵廣大自行車愛好者踴躍參與比賽,同時,彰顯賽事主辦方的人文關懷,讓辦賽更有溫度,大大提高賽事的普及度和民眾的參與度[11]。此外,激發市場活力,鼓勵和支持普通高等學校、職業院校、戶外騎行俱樂部等開發戶外自行車活動和項目資源,舉辦群眾性戶外騎行賽事及體驗活動,形成覆蓋全人群、多種類的業余自行車賽事體系。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全民健身政策的深入實施,人民群眾的健身休閑欲望不斷提高,低碳環保的戶外騎行成為大眾戶外運動的新寵。我國是自行車大國,騎行作為一項運動仍然有巨大的發展空間,這要求我們借鑒國外業余自行車賽事的成功經驗,創造良好的辦賽和參賽環境,因地制宜地開展戶外運動,構建多元化的賽事體系,讓更多的騎行愛好者更好地享受騎行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