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思想真的有“認識論決裂”嗎?"/>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魯迅如何看待中國民眾的覺醒
——魯迅思想真的有“認識論決裂”嗎?

2024-01-25 13:05:38張釗貽
華文文學 2023年6期

[澳]張釗貽

自從1933 年瞿秋白《〈魯迅雜感選集〉序言》發表以來,魯迅思想發展便成了中國魯迅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在20 世紀七、八十年代,更是熱門①。根據瞿秋白的說法,魯迅的思想經歷過意義重大的變化,這個變化可以概括為“從進化論到階級論”。這種轉變,若按照法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阿爾杜塞(Louis P.Althusser,1918- 1990)的理論,大概就可以構成所謂“認識論的決裂”(epistemological break)②。中國魯迅研究者普遍接受魯迅思想轉變發生在1927年廣州的“四·一二”屠殺。而所謂魯迅對群眾態度的變化,是用來支持魯迅后期思想轉變的關鍵證據。然而,以對群眾觀念的轉變作為“認識論的決裂”的觀點,與魯迅中國“國民性”的“提問法”(problématique)卻完全是對立的。

一、作為魯迅“提問法”的“國民性”

跟二十世紀初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一樣,魯迅也非常專注如何使中國強大,如何把中國從眾多的國內和國際困難中挽救出來。跟他那些更傾向于鼓吹諸如軍事和政治等比較容易觸摸和直接的改革的同時代人不同,魯迅相信中國的根本問題在于中國的“國民性”。中國的“國民性”必須改造,才能在現代世界生存。

魯迅在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時,便已開始思考中國“國民性”的問題。他經常跟他一生的摯友許壽裳討論三個相關的問題:“一、怎樣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③“國民性”在19 世紀的日本已經是個非常普遍的議題。“國民性”概念可以追溯到歐洲,特別是日耳曼世界,在建立日耳曼民族國家的過程中開始出現④。魯迅在1907-1908 年間在日本時期的三篇長文《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和《破惡聲論》中表達了他對改造“國民性”的必要性的信念。在《文化偏至論》中,他呼喚一個由哲學和文學天才主導的文化批判運動,以發揚個人的精神力量或意力;在《摩羅詩力說》中,他呼喚“精神界之戰士”,通過文學尤其是詩歌,鼓動大眾,掀起革命;在《破惡聲論》中,他為早期文明的宗教活動辯護,認為這些活動對心理和精神是有益的,而且迄今與中國人的精神狀態依然是相關的。簡而言之,魯迅相信文明的根在于人們的心理和精神的活力,他要使這原來的活力復蘇,使得更強而又獨立的個人能夠出現,影響大眾,拯救中國⑤。魯迅當時的活動可以進一步說明他鼓吹發起一個文學文化運動去改造國民性。

1907 年魯迅找了幾位同學計劃出版《新生》雜志,終因缺乏資金而放棄。然而,魯迅后來發表了那些為雜志準備的材料,這些材料可分為兩類:(1)歐洲短篇小說的翻譯,后來結集成《域外小說集》(1909)。這些翻譯跟之前《斯巴達之魂》(1903)的編譯對比起來就可以看出不同。《斯巴達之魂》是《摩羅詩力說》中所論的旨在煽動革命的作品,也是梁啟超所鼓吹的促成社會和政治變革的文學⑥,而《域外小說集》的作品則是“純文學”。以“純文學”去影響和改變人們的心態,肯定是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的創新發現。(2)社會和文化批評,就如前述魯迅的三文言論文。據魯迅自己說,這些論文如此之長,主要是因為發表論文的《河南》雜志編者偏向于長論文⑦。這些長文雖然跟魯迅短小精干的“雜文”非常不同,但它們包含的社會文化批評則是一致的。在這個意義上,那些長文是魯迅“雜文”的先驅。

辛亥革命后,魯迅逐漸對革命感到失望,在他看來,這場革命對社會對國民幾乎絲毫也沒有影響。然而,五四運動給他帶來新的希望,重燃他發起文學文化運動的渴望。這時他要推動的運動,與前一次有所不同,因為五四的時候清皇朝已經推翻,政治的革命已經完成,改革運動應該專注“思想革命”,并為這個革命的戰士的出現,創造條件⑧。這個思想革命得到魯迅發表的作品所支持,尤其是他的創作和“雜文”。對于《阿Q 正傳》(1921)設想,魯迅就表白過是描繪“沉默的國民的魂靈”⑨,他這時期的小說是為了救治中國人的病。改造中國“國民性”的重要性,在他當時的雜文更得到強調⑩。改造中國“國民性”是如此重要,以致魯迅相信如果沒有“國民性”改造,中國任何政治改變最終都會失敗[11]。

魯迅的想法在1927 年后有重大轉變[12],但學者對魯迅后期對“國民性”問題的思想有對立的觀點[13]。魯迅接受馬克思文藝理論并站到左翼運動的立場。在馬克思主義評論者的觀點看來,魯迅自然已經放棄了看重“國民性”的“唯心主義”。但情況不一定是這樣。

中國的學者對魯迅的思想轉變通常著重政治、社會和歷史原因,傾向于強調前、后期的決裂。然而,魯迅并非一個政治活動家,也不是一個政治理論家。他讀過馬克思等的《共產黨宣言》,也讀過列寧《國家與革命》的片段,但在魯迅的作品中卻看不出明顯影響[14]。他對諸如1926 到1927 年廣州政治局勢的理解也很膚淺,他后來承認,他當時的觀點幾同“夢囈”[15]。他也不能接受左翼作家聯盟的解散[16]。把他推向共產主義的原因是“事實的教訓”[17],最重要的“教訓”是1927 年的“四·一二”清黨和1931 年的“左聯”五烈士遇害[18]。而這些“教訓”并不否定他所相信的“國民性”才是中國的根本問題。

二、群眾的兩面性

仔細分析魯迅的思想,我們可以發現,魯迅對國人有頗復雜或模糊的態度。他的態度清楚展現在1907 年于日本發表的文章中。一方面,他為國人遭遇的不幸而悲痛,但另一方面,對他們的逆來順受和麻木不仁而憤怒[19]。當時,他正受到德國哲學家尼采“超人”的影響,并相信:“治任多數,則社會元氣,一旦可隳,不若用庸眾為犧牲,以冀一二天才之出世,遞天才出而社會之活動亦以萌……故是非不可公于眾,公之則果不誠;政事不可公于眾,公之則治不到。惟超人出,世乃太平。”[20]然而,他又相信中國的農民,保持了“國民性”的優秀部分[21]。五四期間,他寫了好些文章和小說表達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感情。在《一件小事》(1919)里,魯迅對人力車夫的贊譽,在中國知識分子中間也是史無前例的。但他同時也對他們尖銳批評。在他看來,中國人已經生成一種麻木旁觀者的心態。他多次在小說中描繪了這種心態,例如《阿Q 正傳》。處于同樣的原因,他不鼓勵五四運動的年輕人“到群眾去”,亦即去號召群眾一起保衛中國,因為他相信他們會遇到自己同胞的敵意[22]。

魯迅的意見跟革命者鼓動群眾進行社會和政治改革的計劃,是完全對立的。事實上,在“革命文學論戰”之初,魯迅就批評過那些革命文學家的盲目樂觀,強調民眾的麻木,并相信這是中國“國民性”的典型問題。他回顧孫中山陵墓建成后一般民眾的反應,來說明他的觀點。在陵墓建成的前夜,一個謠言便快速傳播:“謂總理墓行將工竣,石匠有攝收幼童靈魂,以合龍口之舉。”人們相信某些巫師能夠通過神秘的方法,叫小孩的名字就把他們的魂給勾了。南京的人民于是產生恐慌,并在自己孩子的衣服上貼上符咒。其中有一條是這樣寫的:“人來叫我魂,自叫自當承。叫人叫不著,自己頂石墳。”魯迅于是評論道,這符咒“竟包括了許多革命者的傳記和一部中國革命的歷史”:

看看有些人們的文字,似乎硬要說是“黎明之前”。然而市民是這樣的市民,黎明也好,黃昏也好,革命者們總不能不背著這一伙市民進行。雞肋,棄之不甘,食之無味,就要這樣地牽纏下去。五十一百年后能否就有出路,是毫無把握的。

近來的革命文學家往往特別畏懼黑暗,掩藏黑暗,但市民卻毫不客氣,自己表現了。[23]

魯迅雖然承認“革命文學論戰”促使他去學習馬克思主義,并克服了相信進化論的偏頗,但他卻認為自己在論戰中得勝[24]。他后期因此繼續探討“國民性”及其改革的問題,也就很自然了[25]。事實上,“國民性”仍然是他關注的根本問題,在他后期的作品中反復出現。

三、“國民性”仍然是魯迅思考的關鍵問題

魯迅推動左翼文學文化運動的方式,跟他之前推動的文學文化運動非常相似。首先,他設法吸引革命青年。在1930 年,魯迅呼吁左翼作家聯盟培育年青作家,明顯跟他以前號召“精神界之戰士”的呼聲和出版《莽原》雜志的目的有一定的連續性[26]。其次,追求理想的“人”,這是他心目中改造“國民性”的中心議題。這種行動方式也是魯迅參與文學運動的特點,并貫穿于運動按情勢調整的不同階段[27]。

1934 年,魯迅發表了好幾篇直接評論中國“國民性”的雜文。這里筆者特別挑出兩篇文章來展示魯迅思想前后期的連貫性。這兩篇文章是《〈如此廣州〉讀后感》和《從孩子的照相說起》[28]。在《〈如此廣州〉讀后感》,魯迅回應對當時廣州迷信活動的批評,人們花了很多錢和精力去造巨大的紙糊神像,以抵銷風水邪氣。魯迅明確反對廣州的迷信活動,但并不完全否定廣州人的行為。他比較了廣州人和杭州人的迷信活動,并評論說,廣州人比杭州人展現出更大的認真和魄力。他的評論顯然回響著《破惡聲論》所表達的宗教活動反映人們的活力和意志的意見。

在《從孩子的照相說起》,魯迅批評中國“好”孩子的標準:“溫文爾雅”、馴良。他認為這是奴隸的品質,是他在五四時期激烈批判的品性。文中最有意思的部分是比較中、日的兒童:“中國和日本的小孩子,穿的如果都是洋服,普通實在是很難分辨的。但我們這里的有些人,都有一種錯誤的速斷法:溫文爾雅,不大言笑,不大動彈的,是中國孩子;健壯活潑,不怕生人,大叫大跳的,是日本孩子。”[29]然而,奇怪的是,當魯迅的兒子在不同的照相館照相時,在日本人的照相館就照成日本孩子,在中國人照相館就照成中國孩子。顯然,攝影師的文化背景決定了拍照的對象是如何拍的。更重要的是,中國人的奴隸心態就是在這樣的文化選擇中繼續維持并生長。魯迅進一步評論說:

但中國一般的趨勢,卻只在向馴良之類——“靜”的一方面發展,低眉順眼,唯唯諾諾,才算一個好孩子,名之曰“有趣”。活潑,健康.頑強,挺胸仰面……凡是屬于“動”的,那就未免有人搖頭了,甚至于稱之為“洋氣”。又因為多年受著侵略,就和這“洋氣”為仇;更進一步,則故意和這“洋氣”反一調:他們活動,我偏靜坐;他們講科學,我偏扶乩;他們穿短衣,我偏著長衫;他們重衛生,我偏吃蒼蠅;他們壯健,我偏生病……這才是保存中國固有文化,這才是愛國,這才不是奴隸性。

其實,由我看來,所謂“洋氣”之中,有不少是優點,也是中國人性質中所本有的,但因了歷朝的壓抑,已經萎縮了下去,現在就連自己也莫名其妙,統統送給洋人了。這是必須拿它回來——恢復過來的——自然還得加一番慎重的選擇。……我相信自己的主張,決不是“受了帝國主義者的指使”,要誘中國人做奴才;而滿口愛國,滿身國粹,也于實際上的做奴才并無妨礙。[30]

改造“國民性”顯然還是魯迅救國設想中的最重要問題,而他的文章中并沒有從正統或機械馬克思主義理論對這個問題的討論。這些關于“國民性”的見解是否僅僅是魯迅“唯心主義的殘余?不管怎樣,“國民性”對他來說還是根本的問題,從他對日本侵略中國的評論中,就可以展現出來。

魯迅對中國的抗日后果是悲觀的,結果被人指控為親日[31]。雖然這一指控只是基于并無實證的猜測,為魯迅辯護的學者卻未能解釋他的悲觀[32]。竹內實(1923-2013)指出魯迅傾向支持共產黨[33],但共產主義理論及其對當時形勢的分析,并沒有給出一幅抵抗慘淡的圖景[34]。魯迅的焦慮顯然不是根據共產黨的政治分析的,他主要還是關注“國民性”的問題。“九一八”事變后,魯迅除了譴責日本侵略及國民政府的消極抵抗,還多次對中國人和日本人做了比較。在1932 年的一次演講中,他指出日本人做事認真,中國人則并不。當這兩種生活態度碰撞起來,對中國人肯定是一場災難[35]。中國內憂外患的困境,顯然令他想起明末的情勢。兩者之間的相似性,在1920 年代已經使他擔憂,何況全面入侵即將開始[36]。這是魯迅悲觀的原因之一。魯迅欣賞日本的“國民性”,并相信如果中國人能學到他們的品性,尤其是“認真”[37],中國將會更好。但必須指出的是,魯迅并非說中國“國民性”本質上不如日本人,或如細野浩二(Hosono Koji)所說,由于留學日本而成了欣賞日本文化的“邊緣人”(marginal man)[38]。總之,魯迅對抗日問題并不是從帝國主義與殖民地解放戰爭的矛盾去分析,而是從“國民性”問題的角度去探討。

必須注意的是,魯迅構想的理想的文藝運動,并非是脫離社會的純粹的文藝運動。對他來說,文藝運動的目標從來都是為了拯救人民并使中國強大。辛亥革命前,魯迅認為改造“國民性”對中國任何改革都至關重要。然而,要改造“國民性”必須完成兩個前提:第一,推翻壓迫性的滿清政府;第二,發起文藝運動去啟蒙大眾。推翻滿清后,文藝運動成了他唯一的關注。然而,由于沒有志同道合的人以及大眾的冷漠,他的設想在五四之前并沒有實現的機會[39]。魯迅覺得,他設想的失敗是因為辛亥革命大體脫離社會,也沒有觸動人民的靈魂,因此收效甚微。他這段時間發表的文章幾次用上了以鞭子驅趕人民去改革的比喻[40]。這里的“鞭子”是社會改革的象征,在他的思想中成為了改造“國民性”的前提。于是,魯迅的改革計劃在理論上又返回辛亥革命前的模式:第一,社會改革;第二,以文藝運動推動文化改革。不過,他并不愿意鼓吹激烈的社會改變,因為他相信改造“國民性”更為根本[41]。然而,“三·一八”慘案卻改變了魯迅對中國改革的設想。在慘案中,一些投身于文藝文化運動的覺醒的青年革命者慘遭屠殺。事后,魯迅醒悟到只靠文藝運動不足以促進改革,到頭來,自己在某種意義上不過成了壓迫者的幫兇而已[42]。慘案清楚顯示軍閥是文藝運動的障礙,必須清除,然后真正的改革才能進行。魯迅通過十月革命后俄國文學界的辯論,進一步認清辛亥革命的失敗[43]。必須有一個針對社會風俗的更有效的革命,才可以改造“國民性”[44]。然而,魯迅文藝文化運動的最終目標并沒有改變,一直都緊盯著改造“國民性”。

四、群眾的覺醒及其限度

1927 年國民黨“四·一二”清黨大屠殺之后,他逐漸向左轉,開始支持工農的革命事業,因為政治革命的一翼為他的文藝運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魯迅開始對民眾偶有好評。1935 年,魯迅評論明末蘇州民眾群起趕走來拘捕一位忠臣的騎兵的事件:“誠然,老百姓雖然不讀詩書,不明史法,不解在瑜中求瑕,屎里覓道,但能從大概上看,明黑白,辨是非,往往有決非清高通達的士大夫所可幾及之處的。”接著,他對比了當時學生抗日示威,遭到國民政府鎮壓,但卻得到民眾支持。他說:

誰說中國的老百姓是庸愚的呢,被愚弄誆騙壓迫到現在,還明白如此。張岱又說:“忠臣義士多見于國破家亡之際,如敲石出火,一閃即滅,人主不急起收之,則火種絕矣。”(《越絕詩小序》)他所指的“人主”是明太祖,和現在的情景不相符。

石在,火種是不會絕的。[45]

1932 年魯迅也宣稱過中國民眾在日本侵犯上海時已經覺醒[46]。魯迅對民眾這些正面的評論,在20 世紀80 年代經常為論者引述,作為他思想轉變的證據[47]。然而,也有證據證明相反的結論,而且這些相反的證據也跟日本侵略有關,更重要的是,是比較了中國人和日本人的“國民性”,如前所述。

1980 年代,魯迅思想發展是否有類似“認識論的決裂”,在研究者間也熱烈討論。有學者認為魯迅思想基本上前后一致,尤其是對所謂“國民性”問題也是前后一貫[48]。仔細檢查魯迅后期作品我們可以發現,只有上述兩處對民眾覺醒表達了樂觀議論,看來只是個別的例子。而且,這樂觀言論的背后,其實難掩魯迅對中國未來深刻的悲觀看法。首先,民眾覺醒的“火種”必須“人主”“收”之,否則“火種”就會熄滅。但魯迅心目中當時的“人主”(即中國共產黨人),在20 世紀30 年代中期受國民黨的鎮壓,組織受到嚴重破壞,對中國政治局勢其實沒有太大的左右能力。所以,中國的前景在魯迅心目中仍是非常暗淡,而他的悲觀在于他所了解的中國“國民性”以及改造“國民性”才是改革根本的認識。“國民性”問題仍是他思想的關鍵[49]。換言之,魯迅思想的“提問法”并沒有改變,因此也沒有所謂前后期的“認識論的決裂”。

魯迅對中國人表面上自相矛盾的看法,若考慮到下面兩點,可能就不會造成他思想太大的沖突。第一,他所謂中國人已經覺醒的話,看來是類似《藥》(1919)結尾在夏瑜墳頭添加的花圈,是為免讀者墮入絕望深淵而扭曲自己對中國黯淡前途的真實看法[50]。第二,我們不妨對照一下1925 年魯迅給許廣平信中的一段:

說起民元的事來,那時確是光明得多……一到二年二次革命失敗之后,即漸漸壞下去,壞而又壞,遂成了現在的情形。其實這不是新添的壞,乃是涂飾的新漆剝落已盡,于是舊相又顯了出來。使奴才主持家政,那里會有好樣子。最初的革命是排滿,容易做到的,其次的改革是要國民改革自己的壞根性,于是就不肯了。所以此后最要緊的是改革國民性,否則,無論是專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照舊,全不行的。[51]

這段話傳遞了魯迅所謂中國人在日本侵略面前產生“覺醒”的真實意義。魯迅認為,盡管中國“國民性”受長期壓迫而嚴重扭曲,人們內在的力量仍會在面臨民族災難的時候重燃起來。然而,在魯迅看來,這種對外來壓迫作出反應的“覺醒”,對中國的改革只能起非常有限的作用。按照魯迅的意見,中國任何的社會政治改革都必須以“國民性”的改革為根本,而這種“覺醒”并不一定導致“國民性”內在的改進。沒有改變人們的心態和價值觀,所有改革都是徒勞的。

五、結論

總之,魯迅1930 年代雖然表示對民眾覺醒的信心,并不會跟他對中國前途悲觀憂慮相矛盾,因為問題的根本是中國“國民性”的改造。魯迅改造“國民性”的思想也表明他思想發展中并沒有“認識論的決裂”。如果他后期更看重社會政治改革,那是因為這些改革能夠提供一個有利的改造“國民性”的環境,并不保證中國改革一定成功,因為改革必須進入更深層次的文化和心理問題,才能有效。

按照魯迅的觀點,在中國人恢復原來的精神活力并克服長期以來發展而成的奴隸心態之前,中國任何改革都不會達到真正或完全意義上的成功。原因很簡單:中國人受奴役時間太長,以致作為人們精神表現的中國文化,亦已打上人們奴性的烙印,非經多代的努力,不能改變。據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1905-1972)回憶1933 年左右與魯迅的一段談話:

魯迅說:“民國前,人民是奴隸。民國后,我們變成先前奴隸的奴隸。”

我問他:“你們現在有了二次革命或民族革命,你覺得阿Q 還跟以前一樣多嗎?”

魯迅笑了:“更糟,他們在管理國家呢!”[52]

這段談話明顯呼應前引1925 年致許廣平信的看法,其中傳遞出魯迅對改造“國民性”的重要性和困難的看法。魯迅把“國民性”問題看成中國復興的最終障礙。若不能克服這個障礙,中國將不能在現代世界重獲光輝。所謂魯迅后期思想的轉變,只是對他先前以文學改造國民性的藥方,添加了社會革命的輔助藥材。這種“改變”很難說成是“認識論的決裂”。

①參考張夢陽:《魯迅學通史》上卷,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第534-541 頁。

②Louis Althusser.For Marx,tr.by Ben Brewster.London:Verso,1977,pp.21-39,49-86,221-241.

③許壽裳:《我所認識的魯迅》,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年版,第59 頁。

④參考Hamilton Fyee.The Illusion of National Character.London: Watts & Co.(Revised and Abridged, 1946); Don Martindale,“The Sociology of National Character”,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1967,pp.30-34.

⑤參見《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年版,第1 卷第44-100 頁;第8 卷第23-34 頁。

⑥參考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載《飲冰室文集全編》,上海新民書局1934 年版,第9 卷,第17-22 頁;周啟明:《魯迅的青年時代》,中國青年出版社1957 年版,第77-78 頁。

⑦[19][20]魯迅:《魯迅全集》第1 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年版,第3 頁,第80 頁,第52 頁。

⑧[22][42][43]魯迅:《魯迅全集》第3 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年版,第22 頁,第92-95 頁,第454 頁,第342-343 頁。

⑨魯迅:《魯迅全集》,第1 卷第417 頁;第5 卷第144 頁;第7 卷第81-82 頁。

⑩一些學者和論者認為,魯迅的“國民性”觀點是受了史密斯(Arthur Smith)的《中國人的特性》(Chinese Characteristics)的影響(例如Lydia H.Liu.Translingual Practice: Literature, National Culture, and Translated Modernity—China,1900-1937.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pp.47-48,51-60)。必須指出,史密斯書中并沒有對哪些特性進行歷史分析。魯迅則相反,常常挖掘歷史背景,讓讀者知道那些“中國人的特性”是如何形成的。魯迅也不完全同意史密斯的觀察(《魯迅全集》,第6 卷第626 頁;第12 卷第246 頁)。在魯迅眼中,中國“國民性”問題的關鍵在于其奴性,而這奴性是長期被外族統治造成的(參考Chiu-yee Cheung,“Beyond East and West:Lu Xun’s Apparent‘Iconoclasm’and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ble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pp.1-20.)。

[11]魯迅:《魯迅全集》第11 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年版,第31 頁。

[12][17][23][26]魯迅:《魯迅全集》第4 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年版,第3-6 頁,第191 頁,第103 頁,第236-237、456 頁。

[13]參考鮑晶編:《魯迅“國民性思想”討論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

[14]參考陳金淦:《魯迅前期與馬克思主義》,載《魯迅研究的歷史與現狀》,江蘇教育出版社1986 年版,第229-237 頁;陳漱渝:《魯迅留日時期接觸〈共產黨宣言〉的一些線索》,見《魯迅研究資料》第2 輯,文物出版社1977 年版,第26-30 頁。

[15]《魯迅全集》,第3 卷第449-450 頁;第11 卷第5 頁。

[16]馮雪峰設法解釋為魯迅“感情的紊亂”(《回憶魯迅》,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年版,第130-142 頁),但魯迅最終也沒有參加新的“文藝家協會”。

[18]參考Tsi-an Hsia,“Enigma of the Five Martyrs,”in The Gate of Darkness: Studies on the Leftist Literary Movement in China.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68,pp.163-233.

[21]魯迅:《魯迅全集》第8 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年版,第27 頁。

[24]《魯迅全集》,第4 卷第6 頁;第12 卷第257 頁。英語有關論爭的簡介,有Amitendranath Tagore,Literary Debates in Modern China 1918-1937.pp.80-118.Tagore 指出魯迅即使后來左傾,仍保持著對文學與革命的較平衡的關系,而他的觀點得到瞿秋白的支持(pp.105-106)。稍后的研究,有Wang-chi Wang.Politics and Literature in Shanghai:The Chinese League of Left-Wing Writers, 1930-1936.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1.

[25]對照魯迅對尼采“末人”一詞的使用,與《破惡聲論》的評論(《魯迅全集》,第8 卷第23-24 頁;第4 卷第11-15,80-84,286-288 頁)。并參考先繼山:《魯迅后期與國民性》,載《魯迅研究》第1 輯(1983),第36-48 頁。

[27]張華:《魯迅國民性思想的發展》,《魯迅研究月刊》1983 年第6 期。

[28]《魯迅全集》,第5 卷第438-439 頁;第6 卷第80-82 頁;第5 卷第435-436 頁。

[29][30][45]魯迅:《魯迅全集》第6 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年版,第81 頁,第81-82 頁,第434-435 頁。

[31]《魯迅全集》第6 卷,第488-489 頁。胡菊人:《魯迅在三十年代的一段生活》,第216 頁。事實上,不只是魯迅,當時整個國民政府都很悲觀。見梁敬錞:《九一八事變史述》,亞洲出版社1965 年版,第117 頁;蔣介石就認為抗戰只能支持半年,胡適也很悲觀(《胡適日記》,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版,第577 頁)。不過,悲觀顯然不等于叛國。

[32]見黃鉞在香港《文匯報》連載的系列文章(1973 年1 月1 日至4 月19 日)。黃鉞有一篇文章專門談魯迅的《我要騙人》,但只說魯迅的擔心是對日本侵略的抗議,并無進一步解釋(1973 年2 月24 日香港《文匯報》)。

[33]竹內實:《中國的1930 年代與魯迅》,嚴紹璗譯,載樂黛云編:《國外魯迅研究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 年版,第153-178 頁。

[34]參考Edgar Snow, Red Star over China, pp.125-13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 卷,第128-148 頁;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編:《共產國際關于中國革命的文獻資料》,第2 卷,第190 頁起。

[35]《魯迅全集》,第7 卷第385-388 頁;第12 卷第92 頁。

[36]《魯迅全集》,第3 卷第17-18 頁;第6 卷第162-173、179-191 頁;第12 卷第16,183-184 頁。

[37]《魯迅全集》,第8 卷第320 頁;第13 卷第682-683 頁。內山完造:《魯迅先生》,雨田譯,載魯迅紀念委員會編:《魯迅先生紀念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 年版,第251-259 頁;兒島亨:《未被了解的魯迅》,張佶譯,載《魯迅研究資料,第3 輯,文物出版社1979 年版,第255-266 頁。

[38]細野浩二:《魯迅的境界》,童斌譯,《國外社會科學》,第1 輯,商務印書館1978 年版,第65-85 頁。

[39]《魯迅全集》,第1 卷第354-355 頁;第3 卷第106-107 頁;第11 卷第370 頁。

[40]《魯迅全集》,第1 卷第164、465 頁。對照《魯迅全集》,第1 卷第10 頁;第3 卷第25 頁;第11 卷第39-40 頁。

[41]《魯迅全集》,第1 卷第140 頁;第3 卷第22 頁;第11 卷第32-33 頁。

[44]參考黃梓榮:《魯迅的改造國民性思想幫助他走向馬克思主義》,《魯迅研究》1983 年第6 輯,第33-37 頁。

[46]《魯迅全集》第6 卷,第633 頁。對照《魯迅全集》第3 卷,第105-106 頁。

[47]學者利用這些證據似乎已達成魯迅思想轉變的共識。例如李永壽:《魯迅思想的發展》,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修訂版)1976 年版,第122-126 頁;張琢:《魯迅哲學思想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159-170 頁。不過,張琢同時指出魯迅研究“國民性”的成果,“決不能輕易地簡單否定”,“必須有分析地吸收”,是當時突破性的觀點。

[48]參考鮑晶編:《魯迅“國民性思想”討論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

[49]張釗貽:《魯迅:中國“溫和”的尼采》,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年版,第282-303 頁。

[50]《魯迅全集》,第1 卷第283-284,419-420 頁。對照《魯迅全集》第6 卷,第486-488 頁。

[51]《魯迅全集》,第11 卷第31 頁。

[52]Edgar Snow.Journey to the Beginning.New York:Vintage Books, 1972, p.132.斯諾稱他與姚克在上海多次拜訪魯迅(p.131),但查《魯迅日記》只在1933 年有一次斯諾來訪的記錄(《魯迅全集》第15 卷,第65 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精品国产自在|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一区| 亚洲第一福利视频导航| 91色爱欧美精品www| 国产精品三级专区|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二区|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国产91精品最新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婷婷亚洲视频| 国产精品污视频|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天堂在线www网亚洲| 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欧美|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不卡|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久久伊人操| 欧美精品另类| 亚洲视频二| 热九九精品| 婷婷午夜影院|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亚洲黄色高清| 欧美啪啪一区| 国产成人av大片在线播放| 国产极品粉嫩小泬免费看| 日韩成人午夜| 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v国产精品|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不卡午夜精品|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尤物国产在线| 亚洲美女AV免费一区|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三级|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在线| 欧美在线导航| 欧美有码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三级| AV不卡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3p视频| AV在线天堂进入|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亚洲嫩模喷白浆| 99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99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精品国产网| 欧美日韩久久综合|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内射人妻无码色AV天堂| 嫩草国产在线| 无码日韩精品91超碰|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九九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第一页亚洲| 伊人成人在线| 99视频在线免费| 亚洲精品另类|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