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以教師團隊建設成就未來名師,是琿春市第一小學校優化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學校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電化教育館和琿春市教師進修學校的支持和引領下,組建了信息化課改名師工作室(以下簡稱工作室),以深入探索信息化與學科融合的策略,優化課堂教學。
學校希望通過工作室建設,使工作室成為信息化與學科深度融合的研究基地,成為琿春市第四大學區教師合作互動的“學習共同體”和“發展共同體”,成為學校課堂改革的“孵化器”,從而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
工作室自成立以來,始終秉承著“創新、實踐、分享”的理念,以信息化教學為主陣地,以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為突破口,以網絡平臺為交流載體,以培訓研討為驅動力,立足教學實際,聚焦基于數據的精準教學。工作室還通過開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理論學習、教學研討、主題活動、課題研究等搭建起了推動學校教學發展,促進中青年教師專業成長和自我提升的發展平臺。
工作室成員廣泛
工作室成員包括學校核心骨干教師和熱衷于信息化教育的教師,共計40人,涵蓋了語文、數學、英語、科學、音樂等多個學科。
工作室主持人、學校副校長郎艷坤曾獲得省級語文教學新秀稱號,擅長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語文教學;學校語文學科骨干教師李清多次獲得市級教育科研成果獎,尤其擅長利用多媒體資源開展閱讀教學;學校英語學科骨干教師張寶玲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精通網絡教學平臺的應用;科學學科優秀教師張曉燕熱衷于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實驗教學效果,致力于推廣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方法。
工作室特色鮮明
工作室以學科為紐帶,學科素養和能力提升為核心,信息技術為載體,組織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育教學研究活動,并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特色。
首先,工作室成員積極參與和制作教育教學資源,并通過延邊州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將優質資源共享給全體教師,實現了教學資源共享。
其次,工作室成員持續關注教育技術的最新發展動向,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及符合學生特點、學科需要的教學模式,如C30、UMU等教學軟件如何深度應用于課堂教學、“三環七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等,這既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最后,工作室成員還定期開展課堂觀摩和指導活動,為其他教師提供專業的教學指導,促進教師間的交流和互動,幫助教師提升教學水平,改進教學方法。
工作室活動多樣
一方面,工作室積極組織成員參加信息化教學方法、在線教學平臺應用等教育技術培訓,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
另一方面,工作室成員在深入研究各學科的教學案例、總結經驗、分享教學方法的同時,還通過教育技術平臺分享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案例,以便為其他教師的教學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
同時,工作室成員還積極參與教育科研項目研究,共同探索信息化教學的前沿技術,為學校信息化教學的開展提供理論與實踐支持。2021年3月,工作室主持人郎艷坤申報的“‘互聯網+背景下,基于數據分析的精準化教學的實踐與研究”課題正式開題,在郎艷坤的帶領下,工作室成員深入開展了課題的研究工作。
另外,工作室也會定期舉辦教育技術展示活動,展示工作室成員信息化教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并通過交流和研討,激發教師們的創新熱情,以此提升學校教師整體的信息化教學水平。
今后,工作室將繼續致力于教育信息化的探索與實踐,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同時通過教師間的教學互助與交流,進一步推動信息化教學的應用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