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海榮
編者按:“游人不知春何在,只揀兒童多處行”,這是冰心先生對兒童的喜愛和贊美。在校園這方天地里,孩子們的“笑音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今天,讓我們一起透過兩位教師的筆觸,聆聽她們與班里孩子之間的那些事兒。
提起三一班,教過的教師都有一肚子的話:數學教師說他們連簡單的計算都不會,語文教師說他們連漢語拼音都認不完……這個讓人頭疼的三一班,在我這個道德與法治教師眼里會是什么樣呢?答案就是:三一班的世界一樣豐富多彩。
道德與法治課堂,既是活動課,也是討論課,還是對話課。我在充分學習新課標之后,給自己制訂了一個目標:讓我的課堂評價既關注學生的現在,也可以引領學生的未來。聚焦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培根鑄魂,啟智增慧。基于此,我在課堂評價上下足功夫,也收獲了一個個感動的瞬間,一個個鮮活的人性之光。
流淚的孝心男孩
在教《我很誠實》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你說過的那些善意的謊言”環節,有個男生說他奶奶患有糖尿病,說著說著竟紅了眼圈流出淚水。
我被他的真情流露感動了,對他說:“看得出,你是奶奶一手帶大的,和奶奶感情深厚,以至于奶奶生病了,你為她難過,害怕失去她。其實,我也有一個親戚,患糖尿病二十年了,每天按時吃藥,現在七十多歲了依然可以幫忙帶孫子。我想說的是,糖尿病是可防可治的,你放心,你的陪伴和孝心會讓奶奶一直身體棒棒的。”他聽后轉悲為喜,報我以信任的目光。
評價的目的是什么?要拘泥于形式嗎?不,我想,我們之間完成了一次溝通、一次引領,同時也是一份懂得、一份信任。
他不“猴”了
有個男生,像只調皮的猴子。有一次上課時,他自顧自地玩耍起來,我當即批評了他。片刻后,我擔心他逆反,就暗中觀察他的反應,以便發現契機及時表揚他做得好的地方,讓他有獲得感,同時拉近我們之間的距離,為以后“看見”他、“傾聽”他做準備。
果然,挨批后,他端正坐姿,認真聽講,時不時地還點著頭。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但為了防止他馬上又“猴”起來,就暫時停止講課,真誠地看著他,然后放慢語速夸贊說:“我發現,XX同學受到批評之后能立即改正,值得為他點贊,請大家為他鼓掌!”同學們紛紛鼓掌,同時對他投去贊賞的目光。也許,這是他長久以來收獲的少有的表揚,他自然不敢怠慢和辜負,于是坐得更直、聽得更認真了。也有幾次,我看他有點不自在,似乎又想“猴一猴”了,就趕緊“提醒”他,而他也趕緊調整坐姿繼續認真聽講。終于,下課鈴響了,我沖他伸出大拇指,心里則默默發笑:騙個“猴”也不難。
評價的目的是什么?要吝嗇語言嗎?不,遇見他時,我便“看見”他,“傾聽”他,他幾乎不“猴”了,還能積極參與討論,我也不吝嗇于把“愛的評價”給他。
每個夢想都不卑微
有個女生,在學習上落后一截子,為此常常獨來獨往。我尋思著,怎么恰到好處地看見她、傾聽她、肯定她、引領她?
有一次,上《我是獨特的》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討論的環節。她猶豫了一會兒,表達了自己想當一名體操運動員的愿望(當然,也引來了同學們的一片唏噓聲)。我走到她身邊,摸著她的頭說:“很好,有夢想就要大膽地說出來,沒準就實現了呢!看吧,古往今來許多偉大的人物,少年時都曾立下遠大志向,后來就真的實現了。我相信,你通過努力,也能抵達夢想的彼岸。”她聽了,一雙大眼睛頓時充滿光彩,也由此開啟了我和她對話的序幕。在學科的叢林里,道德與法治學科是一棵別樣的大樹,課堂的評價語言就應該生動、多樣,平等的對話就是其中一樣。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讓每一個孩子都有夢想,并且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夢想熠熠閃光。在“被看見”和“被傾聽”中,相信這個在學習上暫時后進的女生,也會閃光,也有夢想,也終有一天能展翅高飛!
兩支粉筆與兩個男孩
還別說,三一班能干的男生特別多。
有一天,我教《同學相伴》一課,做小組游戲時需要粉筆,兩個坐在前排的男生動作麻利,眨眼的工夫就把粉筆分發到位了。也許,有人會覺得這不值一提,可是八九歲的孩子能第一時間覺察到別人需要幫助并且立即行動,是多么難得的品質啊!
游戲結束后,我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表揚他們兩個:“我要特別表揚XX和XX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很難得,這是兩個有擔當的男子漢,希望你們繼續加油,為班級、為家庭、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要給予孩子肯定和力量。在教育多元的評價體系正在逐步完善的今天,道德與法治課的評價語言就要是多樣的,就要是充滿肯定、愛和力量的,我也相信它能引領孩子的未來。
媽媽的米袋子
他是個特別愛思考的男生。有一次,我說要上一堂特別的課,就是體驗媽媽懷孕時的辛苦,讓大家自行準備不同重量的物體。
誰知,待上課體驗時,他從桌底下搬出來一個二十斤的米袋子,說是媽媽懷他時增長的體重。我想了想說:“好,你先來體驗吧。”他把米袋子系上繩子掛在胸前,但僅僅體驗了系鞋帶和上下樓兩個場景,就抹起眼淚來:“我媽媽懷我時太辛苦了,我一定要對媽媽好……”我不失時機地撥通了他媽媽的電話,讓他親自對媽媽說了一遍。掛完電話,他嗚嗚直哭,其他同學也一個勁兒地擦眼淚。我不說話了,被他感動了,被他們感動了。下課后,他悄悄找到我,問:“老師,你是不是哭了?我在電話中聽到媽媽也哭了……”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培養有血有肉、能夠共情的人。有時候,課堂評價也可以無聲啊,師生之間的情感共鳴就是別樣的語言。
特別的三一班,我與孩子們的故事還在繼續。那些活潑、自由、靈動的生命,我們之間因平等的對話而聯結,進而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成就了更多的可能。以愛育愛,成就精彩,愿我們每一天都能“看見”孩子、“傾聽”孩子,讓每一個孩子都心懷美好,去奔赴屬于他們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