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件大喜事讓文學人、影視人心潮澎湃:99歲徐光耀以電影劇作家身份,榮獲中國文聯終身成就獎。
《小兵張嘎》是徐老在人生危崖上開出的絢爛之花,而且一開就是兩朵。當時,他是小說和電影劇本輪換著寫。小說發表于1961年《河北文學》(現《當代人》),電影在1963年公映。兩部作品誕生60多年間,文學和影視兩種藝術形式交相輝映,深深影響了幾代讀者和觀眾,成就了不朽的紅色經典。由此,文學和影視的關系再度引領了文藝話題的熱度。
藝術史早已證明,文學是影視作品深度和厚度的底色。像徐老這樣,自育“雙胞胎”且獲得巨大成功者鮮有。但經典作品改編已經是非常成熟的操作。近年來,文學破圈跨界傳播的呼聲日隆。文學期刊同仁對于作品“影視改編價值”的重視,從言說層面走向行動自覺。2024年11月1日,首屆“中子星·小說月報影視改編價值潛力榜”揭曉,共有十部作品上榜,包括本刊首發作品《鳥投林》(《小說月報》轉載)。評委認為,它以高超的人物塑造能力,生發出含淚微笑的暖意。
文學作品進行影視改編的價值判斷標準是什么?這是一兩句無法說清的問題。“有較高文學價值”和“可通過視聽藝術呈現其語言藝術”,應屬于基本面。有研究者把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的方式分為三種,即“移植式”“注釋式”和“近似式”。無論哪一種方式,文學精品在進行影視改編時只要運用恰切,就能相互賦能、事半功倍。
一次文學講座,有學員問,《當代人》編審小說作品,更看重文學性還是更看重故事性?其實,文學性和故事性并不矛盾。但對于一篇好的小說,僅僅停留在故事層面又是不夠的。在新的傳播環境下,我們所期待的,是作者更開闊、更開放、更豐富的創作實踐成果。影視改編潛力不是新標準,也不是唯一標準。優秀文學作品如何叫得響、傳得開,作者和編輯都要好好思考。改編價值是個值得重視的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