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南
人工智能在新聞行業的應用使得新聞業態發生了重構。如今,人工智能已經深度參與到新聞發現、采集、寫作、編輯、加工的“全鏈條”之中。國家層面對于人工智能在新聞行業的應用也給予了高度關注,這使得新聞生產有了顛覆性的創新,虛擬現實、區塊鏈、大數據、物聯網等正推動傳媒業步入智媒時代,這是對新聞傳播業態的重塑。
智能計算有著發達的“大腦”,可以模擬人的聽覺、視覺、行為、語言,當前,機器人已經發展至高級智能階段,在2017 年后已經基本能夠實現與人的智能語音交互,支持語言識別、判斷推理,如今日頭條的“小明”、新華社的“快筆小新”等。人工智能在新聞寫作領域的應用促進了技術、傳播之間的深度融合,可從大量重復的編輯工作中迅速完成內容生產,為新聞工作者帶來技術支持,大幅提高了新聞寫作的效率。目前,智能機器人新聞寫作在體育賽事、金融信息的報道中有廣泛運用。隨著技術手段的不斷進步,智能機器人寫作可以根據用戶的閱讀偏好整合、分析數據,在時效上頗具優勢,但智能機器人寫出的新聞內容質量較差,缺乏人性的溫度。
人工智能的應用有效彌補了新聞搜集困難、人力信息采集不到位等短板,在萬物互聯的場景中,傳感器新聞成為可能。當前,傳感器新聞已經在調查性報道、解釋性報道和環境監測等場景中得到使用,促進了無人機新聞采集以及眾包新聞的發展。
人工智能的發展催生了沉浸式新聞。在2015 年,《人民日報》率先創作了沉浸式新聞,利用人機交互、增強現實、虛擬現實、數字圖像等技術,記錄、收集新聞內容和發生過程,通過技術手段呈現給用戶。AR 和VR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受眾的閱讀習慣,提高了受眾的代入感,營造出了固定化的“擬態環境”,在沉浸式新聞報道中,有效放大了人的感官刺激,避免了信息采集造成的衰減,為受眾帶來了全新的互動體驗。
算法新聞是近年來學界關注的熱點話題,這是建立在數據庫基礎上,替代了人工生產的新聞,由此也催生了一些內容聚合平臺,代表性的如今日頭條,能夠為受眾精準地分發和推送信息。
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調動起了人的新體驗,構建出全新的媒介體系。智能語音交互能夠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對聲音中的各類元素進行統計分析,如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研發出了“阿樂”“阿童”兩款智能機器人,由于追蹤熱點事件、推薦新聞報道,開啟了人機互動的潮流。
人工智能在新聞領域中的應用具有幾個優勢:首先,打破了新聞傳播的時空界限,內容生產效率得以大幅提高。在新聞傳播中,時效性是備受關注的問題,利用人工智能,可通過數據庫迅速捕獲信息,滿足了自動化新聞采編需求,讓新聞內容的生產變得更加便捷、高效。其次,實現了個性化傳播。人工智能的應用可精準地抓取信息,根據不同用戶的需求為其量身定制新聞內容,可為用戶推送個性化的新聞,也進一步加快了新聞的傳播效率。再次,節約生產力。人工智能在新聞領域的應用優化了新聞的生產流程,以寫作環節為例,在以往,一篇新聞稿件的誕生需要經歷來源獲取、素材收集、內容制作、初稿審核、終稿發布幾個環節,在人工智能介入后,采編人員可利用寫作機器人完成部分流程,將新聞工作者從機械化的工作中解脫出來,有效地解放了生產力。
在人工智能時代,可以利用數據程序來分析用戶的消費習慣、日常愛好,支持個性化生產和營銷,由于算法安全引起的信息泄露問題也不容小覷。如今,個人數據庫和隱私權緊密連接、密不可分,近些年,各類平臺暴露出的信息竊取事件引起了廣泛爭議,為了避免數據算法造成的信息安全問題,發達國家出臺了相關文件,但我國在這一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和完善空間。精準化的新聞推薦可能會侵犯受眾隱私權。因此,如何在技術和隱私之間尋找到平衡點是人工智能時代保障信息安全的關鍵所在。
人工智能以數據的量化和存儲為核心,新聞媒體也會通過各種量化標準來評估營收,如點贊數、轉發量、點擊率等。一些媒體為了迎合受眾喜好,推送大量具有娛樂化、低俗化傾向的新聞內容。
數據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所在,數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受眾的行為決策。受眾接收到的新聞內容很多時候是由算法來決定,而算法新聞又會過度迎合娛樂化,忽視了新聞本身對于整個社會的影響,由此出現了一系列的輿論反轉事件。受眾如果長期沉浸在這種擬態環境中,會導致一些客觀、真實的新聞被湮沒,真正有價值的新聞不能得到應有的關注,久而久之,人們的認知也會出現偏差。
人工智能技術使人們的信息選擇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傳統意義上的審查也慢慢不復存在了,大多數受眾并不具備信息批判意識和媒介素養,用戶直接生成的新聞模式往往會導致新聞價值出現失衡。目前的算法推薦新聞主要是依賴用戶畫像算法、協同過濾為主,在新聞的海洋中,更需要專業的審查人員來確認、審核內容,對受眾進行理性引導。
人工智能在新聞生產的應用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面臨著上述一系列的問題。為了發揮人工智能的積極作用,做到趨利避害,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規范。
①提供政策指導。在社會形勢的變化下,整個社會制度、產業結構和創新體系之間都在不斷地更新,由此,政府與學界之間需要加強合作,共同明確人工智能在新聞行業的應用標準,建立監管機制,構建可表達利益訴求的法律法規,設置靈活多元的監管方式,重視國際合作,建立合作協調機制。具體來看,需要做到三個方面:一是保障隱私權;二是以人為本;三是保障安全。政府需對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出臺條例、標準,保障條例的全面性、系統性和適用性。全面性要求內容需涉及社會倫理的各個層面,包括語言暴力、數據收集、公眾隱私權、算法歧視等;系統性需保障各類條文的連貫性,與現實環境緊密銜接;適用性要求適應當前的新聞傳播環境與受眾普遍認知規律,并根據行業發展及時調整。
②重視網絡空間的治理。關于人工智能在新聞生產領域的應用,還需要構建完善的網絡安全管理機制,完善機構設置,制定網絡社會治理戰略規劃,提高網絡空間安全防御能力。還要抓好網絡安全執法檢查工作,發揮政府在強化網絡安全執法檢查上的主體地位,嚴格落實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加強國際合作,嚴厲打擊各類網絡違法犯罪行為,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環境。
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領域的應用有效替代了部分人力工作,由此帶來的社會風險也在與日俱增。為了避免信息傳播過程中的負面影響,新聞媒體需要強化自我約束機制,堅守政治紅線、法律底線,新聞從業者需要主動強化政治站位,主動學習與互聯網監管、信息傳播相關的法律法規,不斷提高政治素養和法律素養,在許可范圍內從事新聞傳播活動,才能夠充分發揮出人工智能的優勢。新聞從業者還要堅守職業道德,打破傳統的新聞思維定式,豐富專業知識儲備,提升職業素質和判斷能力,切實了解受眾的實際需求,提升新聞引導水平。
此外,還需加強對自媒體從業者的監管,要求自媒體對其自身的信息傳播行為負責,自覺做到不轉發侵犯他人隱私、危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內容,不發布虛假新聞,主動增強社會責任感。相關監管部門需要加強對自媒體從業者的培訓和教育,開設關于信息傳播規范、新聞素養方面的必修課程,多管齊下,增強自媒體的自我約束能力。
人工智能技術的推廣讓新聞專業主義出現了“邊緣化”問題,對此,還需要從思維上進行革新,對新聞價值觀進行再造。
其一,需要認識到任何技術都是“雙刃劍”,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行業的應用為新聞傳播增色不少,也引發了對新聞價值的討論。作為新聞從業者,需要堅持真實性原則,發揮人工智能技術的輔助作用,創作高質量的新聞產品,致力于縮小信息鴻溝,滿足廣大受眾的知情權。其二,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下,新聞價值異化的問題還會持續出現,新聞從業者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這一問題,端正“人工智能新聞價值觀”。
人工智能新聞的應用,必須要強化隱私保護,通過倫理規范、技術創新、法律法規等手段,避免人工智能新聞的野蠻生長。具體可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促進技術手段的創新,加快研發隱私保護安全技術,使得隱私保護能夠成為人工智能的默認機制,利用區塊鏈、分布式記賬的工作原理來保障新聞真實性。強化標準體系研究,明確各個主體的權利和義務,保障隱私保護、數據安全、數據開放的平衡性。二是完善隱私保護法律法規。如果人工智能新聞無法保障個人隱私安全,不僅會導致受眾對人工智能新聞產生質疑,更有可能觸犯法律法規,對此,還需要在立法層面上保障受眾的隱私權。作為新聞從業者,也需具備隱私保護意識,與人工智能協作,主動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合理利用寫稿編輯機器人,重點做好審核工作,注重人文關懷,最大限度保障用戶隱私,杜絕侵權問題。
人工智能促進了人體感官的橫縱延伸,實現了情感、技術之間的耦合,但機器無法分辨出數據的真偽性和完整性。進入人工智能時代后,虛假新聞并未減少,反而在持續增加,并且辨識難度也越來越高,因此,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受眾的媒介素養,引導受眾理智地看待人工智能新聞。一是算法素養。提高受眾的算法素養,使之能夠批判性地看待算法,在具備算法素養之后,即可避免被動、盲目地接收人工智能新聞。二是信息生產素養。人工智能新聞的普及,對廣大受眾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修養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夠負責任地轉發信息。三是信息消費素養。在人工智能時代,各類膚淺信息充斥在網絡中,這要求受眾具有一定的判斷和識別能力,可以從海量信息中尋找出真實、全面、均衡的信息。
為了使人工智能為新聞行業的發展提供助力,還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體制機制。這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開展:一是明確人工智能的管理尺度,由大型新聞機構負責牽頭,開展關于人工智能使用程度、使用方式的研究,共同出臺管理機制,并對管理機制的執行實行全程監督;二是重視人工智能新聞生產的把關工作,從信息的收集、主持采訪到后續的新聞寫作和內容編發,只要有人工智能的參與,就需要進行嚴格把關,杜絕放任思想,堅持新聞從業者的主體地位不動搖;三是完善人工智能負面影響的補救措施,加強人工智能新聞倫理問題研究,建立相應的補救措施,可以收集近年來發生的典型問題,對其進行深度研究,形成統一標準與措施,為新聞機構提供可靠范本,也為后續人工智能在新聞行業中的應用提供借鑒;四是明確互聯網信息平臺、職能部門、新聞媒體之間的關系,政府作為其中的主導,需要從信息安全、社會福利等高度來明確人工智能的信息中介效應,設置管控底線。在受眾層面上,受眾也要具備一定的倫理素養,清晰認識到人工智能行為的社會影響機制,應用理性的思考提高信息自律能力。
人工智能與新聞業之間的融合是一個必然趨勢。當前,人工智能在新聞領域的應用時間還不長,關于人工智能新聞的深遠影響還未顯現出來,在下一階段,需要根據當前人工智能新聞中暴露的各類問題來制定相關對策,解決信息繭房、人文關懷缺失等問題,使人工智能新聞能夠朝著更為理想和成熟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