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蘇格
發展全域旅游 助力鄉村振興——以廣西巴馬縣為例
胡蘇格
(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 廣西河池 547000)
全域旅游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能夠突破區域限制,通過資源整合帶動農村產業興旺,促進鄉村產業結構優化,打造宜居宜游的美麗鄉村。文章以廣西巴馬縣為例,分析了巴馬縣發展全域旅游的基礎條件,提出了發展全域旅游以助力鄉村振興的實施路徑,包括發展全域旅游,賦能鄉村產業興旺;整合全域資源,打造世界級康養旅游勝地。
全域旅游;鄉村振興;實施路徑;巴馬縣
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23年上半年,國內旅游總人次23.84億,比上年同期增長63.9%;國內旅游收入2.30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5.9%[1]。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市場需求持續擴大,縣域依托旅游業可實現經濟全面聯動發展。巴馬縣作為著名的“世界長壽之鄉”,既是少數民族聚集地,也是革命老區和石漠化地區,集“老、少、邊、山、窮、庫”于一體,依托自然稟賦探索發展全域旅游對助力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2]。全域旅游既是一種區域旅游發展理念,又是旅游業轉型發展的一種新模式。
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解決“三農”問題、改善農民生活水平的重要舉措,鄉村振興戰略通過探索新的產業和形式,實現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提升鄉村發展水平,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全面調動農民的工作積極性,鼓勵農民參與鄉村產業建設和發展,以不同的方法增加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進而解決農民就業問題,使農村治理體系不斷得到創新和優化[3]。
巴馬縣旅游業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2016年2月巴馬縣被原國家旅游局列為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是中國目前唯一被國際、國內共同認可且世界唯一長壽人口持續增長的長壽之鄉,具有獨特的長壽旅游資源,主要旅游產品有養生休閑度假、山水生態、長壽探秘,主推以長壽養生為核心的旅游品牌;此外,還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和深厚的紅色文化。《2021年巴馬瑤族自治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1年全縣接待游客768.1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9.3%;國內旅游總消費80.70億元,增長21.2%,年內無入境游客;截至2021年,全縣有星級酒店7家,旅行社15家,A級旅游景區(點)8個,其中4A級6個[4]。
巴馬縣地處廣西西北部,全年環境空氣監測優良天數為342 d,優良率為93.7%,PM2.5質量濃度29 μg/m3,環境空氣質量整體保持穩定,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米最高達20 000個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地表水水質達標率為100%。生態保護完好,森林覆蓋率高,全縣森林面積為153.28千hm2,森林覆蓋率為77.54%。擁有適合于健康長壽的陽光、空氣、水、地磁、土壤、食物等。
《2021年巴馬瑤族自治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927 161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6.7%、34.2%和49.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4.8%、32.7%和42.5%。全縣重點發展大健康產業,與廣東深圳等地深入合作,設立大健康合作特別試驗區,引進先進的生命健康科研資源,圍繞“醫、養、管、食、游、動”全產業鏈要素推進健康產業發展,突出發展養老服務、健康醫療服務、康養旅游等領域;持續推進壽源、賜福、命河、巴馬水谷等田園綜合體建設,賜福、壽源田園綜合體現已成為鄉村振興的示范樣板。
巴馬縣位于桂西北通往桂東南沿海地區和大西南地區的咽喉要地。隨著鐵路、公路、機場等交通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巴馬作為滇黔桂區域大旅游圈的中心地位日益凸顯。截至2020年,河池至百色經巴馬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車,在建項目還有賀州至巴馬高速公路(河池段)、天峨經鳳山至巴馬高速公路段以及巴馬至憑祥高速公路巴馬段,高速公路建設為巴馬的旅游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十四五”期間,將建成7條高速公路,農村公路網將更加完善,為全域旅游發展提供良好的交通基礎。
以全域旅游理念為指導,推進“旅游+”模式,推動旅游產業和其他產業有機融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為其他產業發展開辟新路徑,創造旅游市場新的增長點。
3.1.1 旅游+第一產業
持續推進賜福、壽源、燕洞、命河、乾坤和七星泉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建設集創意農業、循環農業和農事體驗于一體的國家級田園綜合體,推進以田園農業游、園林觀光游、農業科技游、務農體驗游為主的田園農業旅游等旅游模式[5]。按照“黨建+合作社+村集體經濟+農戶”的發展模式,建立合作社與脫貧戶利益聯結機制,實現種植、加工、銷售一體的產業化發展。發揮黨建引領,開展基層黨建攻堅具體行動計劃,把各村各屯、各家各戶的田園連片開發,打造田園綜合體,全域統籌規劃建設,帶動鄉村農業發展。
3.1.2 旅游+第二產業
引進企業進駐工業園區,鼓勵社會資本加入全域旅游發展建設中。利用閑置的工業廠房等存量房地資源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打造綜合性文化創意高地。開展趣味工業科普、情景體驗工業制作流程。對巴馬縣種類繁多的特色農副產品進行深加工,實現農產品內涵和外延創新,增加產品附加值,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的品牌形象以及市場價值,以產品帶動旅游,以旅游帶動消費,助推農業轉型升級,實現農民增收。結合少數民族地域特色,開發傳統民族服飾、壯族繡球、刺繡畫等旅游商品,采取“企業+村民+回收”的生產模式,組織對村民的工藝培訓,培訓合格后以在作坊上班或領料加工等方式,擴大當地村民的就業面,實現家庭增收。
3.1.3 旅游+文化+餐飲
打造“旅游+文化+餐飲”模式。深挖巴馬獨特的飲食文化,傳承民間敬老愛老的長壽養生文化,開發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和濃郁文化氣息的美食系列,提升餐飲的文化內涵,推出健康養生的餐飲菜品以及五谷雜糧等農副產品禮盒。開發紅色文化餐飲,將“體驗式互動”融入紅色飲食產品中,營造紅色文化用餐環境,例如,店面裝修設計體現紅色文化風情,以紅歌作為背景音樂渲染餐廳氛圍。利用巴馬豐富的原生態中草藥及深厚的少數民族醫藥文化底蘊,開發養生藥膳系列餐飲食品。
巴馬作為著名的“世界長壽之鄉”,具備良好的生態條件和區位優勢發展康養旅游,在世界康養旅游領域具有較高的知名度。但是,與其他發達地區相比,巴馬康養旅游仍處于初級起步階段,要想通過發展康養產業實現農民就業致富,吸引企業進駐,為當地村民提供工作崗位,打造成世界級康養旅游勝地,需要從多方面整合推進。
3.2.1 部門聯動發展
康養旅游及大健康產業的規劃發展需要與土地、交通、環保、農業等相關規劃部門協調推進,明確旅游項目的空間范圍,強化旅游資源、生態環境和文物古跡的保護措施,增強規劃的指導性。以發展全域旅游的理念實施政府主導下的各部門聯動,為旅游業發展搭建好框架,創設良好的外部條件。與發展和改革部門聯動,積極支持康養旅游項目建設列入年度重大項目投資計劃。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加強與旅游部門、鄉鎮政府聯系溝通,優先安排康養旅游項目服務設施建設和建設用地。交通部門對外需加快高等級公路建設,對內完善縣內的旅游交通標志,從而形成外通內達的交通網絡,提高旅游景區(點)的可進入性和游覽的通達性。環保部門應加強旅游開發項目的環境管理,采取環保措施減輕因發展旅游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農業部門在布局種植業結構時,適當考慮與康養旅游結合,合理規劃農業種植品種,推廣無公害的生產技術,支持農產品深加工,開發設計具有巴馬特色的農業特產系列旅游商品。
3.2.2 全域聯合營銷
樹立全域聯合營銷的理念,由近及遠構建聯合營銷旅游圈。首先,可與就近的東蘭縣和鳳山縣建立聯合機制,依托廣西構建的三大國際旅游目的地之“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游區”,打造“東巴鳳”(東蘭縣、巴馬縣、鳳山縣)長壽旅游金三角環線,建立旅游區長壽養生旅游營銷聯盟,聯合塑造長壽養生的旅游品牌,深化區域旅游宣傳推廣合作,建立線上線下全渠道推廣,多元化開展市場營銷活動。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加強縣域間溝通協調,避免同質化,做到既突出本地區特色,又與其他縣域形成旅游產品類型互補的態勢,構建“東巴鳳”長壽養生產業聚集區。其次,與鄰近的百色市建立聯合機制,形成聯合營銷資金、聯合開發產品、聯合宣傳推廣,建立數據共享機制、政企聯動機制以及旅游營銷智庫。最后,與區外的旅游景點開展聯合促銷,大力開拓客源市場,擴大旅游圈整體市場份額,提高國內外市場占有率。加強旅游圈內各地區的交流,各方在開展促銷時,聯合推介景區,豐富旅游線路內容,拉長旅游產業鏈,共同打造旅游精品線路。
3.2.3 加強思想指導
巴馬縣在鄉村發展全域旅游時,面臨著部分農民全域旅游理念淡薄、缺乏共建共享意識的問題。例如,在推進平林村田園綜合體項目時,有的農戶對參與合作社、實施土地入股或流轉等認識不到位,守住自家的“一畝三分地”不放;在發展仁壽鄉舍共享民宿時,有的農戶只想“單干”,缺乏合作共贏意識;在開展平林村敢煙屯的德農萬川田園綜合體項目和美化綠化環境整治項目時,有的農戶不愿流轉、不愿出租土地[6]。因此,發展全域旅游要從思想上進行正確指導,以各村委為中心,開展相關宣傳事宜,解放農民思想,從根本上認識發展全域旅游的意義。廣大農村基層干部必須充分考慮農民的顧慮,引導農民破除封閉思想,轉變觀念,樹立全域開放意識和合作意識,真正感受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增強建設鄉村的主人翁意識,以全域思想武裝頭腦,激活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全域旅游是推進旅游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可實現旅游和鄉村發展的雙贏。但是,在落實全域旅游戰略目標時,需要準確把握全域旅游的內涵,不可盲目照搬照做,應該結合地域特色,在保證生態環境不被破壞的前提下,通過發展全域旅游,更好地滿足旅游市場的需求,振興鄉村產業,全面顯示出鄉村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實現鄉村振興工作效能最大化,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旅游景點,以全域旅游高質量發展助推鄉村振興。
[1]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上半年國內旅游數據情況[EB/OL].(2023-07-13)[2023-09-09].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tjxx/202307/t20230713_945923.html.
[2]李金早.全域旅游的價值和途徑[EB/OL].(2016-03-04)[2023-09-09].https://www.gov.cn/zhengce/2016-03/04/content_5048854.htm?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3]張靜思.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產業發展探索[J].廣東蠶業,2023,57(1):79-81.
[4]巴馬瑤族自治縣統計局.2021年巴馬瑤族自治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22-06-15)[2023-09-09].http://www.bama.gov.cn/sjfb/tjgb/t12029145.shtml.
[5]劉菊芳.全域旅游背景下縣域鄉村旅游發展探究:以奉節縣為例[J].廣東蠶業,2021,55(5):144-145.
[6]譚文勝,韋秋天,覃景.讓長壽文化軟資源成為脫貧攻堅的硬力量:廣西巴馬縣那桃鄉平林村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實踐調查[EB/OL].(2020-08-21)[2023-09-09].http://www.bama.gov.cn/ztzl/llxx/t6016640.shtml.
F592.7;F327
A
2095-1205(2023)11-151-03
10.3969/j.issn.2095-1205.2023.11.46
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院級課題“‘東巴鳳’地區發展‘全域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研究”(GXXDYB202114)
胡蘇格(1993—),女,漢族,廣西天峨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為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