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升旭
【摘 要】“生長語文”以教育生長論與語言學習規律為基礎理念,旨在通過一系列基本方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自然生成,實現語文的生活應用。其表現特征分為外部生態特征與內核生長特征,具有潛移默化、情知互動、循序漸進、厚積薄發四大特點。“生長語文”旨在使學生成為具有文化自覺和創造力的終身語文學習者。
【關鍵詞】“生長語文” 教育即生長 學習生態
“生長語文”基于“教育即生長”的教育生長論理念,旨在通過潛移默化、情知互動、循序漸進以及厚積薄發等基本方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自然生成,實現語文的生活應用,通過改良學校的語文環境,以全方位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生長語文”強調語言的自然生長和持續發展。它認為語文教育應注重培養學生綜合語言素養,通過有機整合語言技能、文化知識、審美情感和思維能力,促使學生在語言環境中逐步成長和發展。
一、“生長語文”的理念建構
1. 教育生長論
萬物萬理雖具有共通之處,然其個體差異性不可忽視。學校教育在培養學習者社會生存、生活共通的常識的同時,最重要是為學習者提供進行集體性探究、展示與交流的生長平臺。
以一棵果樹為喻。其健康生長由三方面因素決定:一是種子;二是適合它生長的外部環境,如陽光、空氣、土壤、水分等;三是第三者(農夫或其他事物)的加持,如傳播種子、施肥、耕耘等。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與種樹的道理一樣。
一個人一生來到世間適合干什么,擅長干什么,這跟先天因素有很大關系,個人的先天基因、秉性、智商、興趣愛好等均有不同,其成長軌跡及成就有自身固定規律,教育者不可隨意強行改造。這就好像在同樣的土地里,同時生長著梧桐與黃楊的種子,雖然它們得到同等的陽光雨露,吸收同樣的養料,但生長的高度、模樣卻各有不同。這是個體的天然樣態(見圖1),并非教育結果。
如果進行人為的拔苗助長或強加修剪,使之變成整齊劃一、千人一面,這種“有為教育”(見圖2)使受教育者在快速“成長”的同時,也可能遭受身心的強制改變,導致各種可見或不可見的傷害。
那么,“生長教育”的可為之處在哪里呢?可在改造成長環境與施加影響上下功夫。作為改造者(即教育者),我們要做的是營造種子生長的環境,努力培育肥沃的土壤,讓種子能在這里生長得更好。一顆種子在沙漠中與在沃野中,其生長的樣態肯定不一樣。這種因生長環境不同所導致的生長差異,就是教育的差異。從而,我們得知—教育就是努力營造良好環境(含社會、文化與政治環境等),以便最大程度地為學習者提供資源,此為“生長教育”(見圖3)。
“生長教育”遵從自然生長規律,在給予學習者合適引導的同時,營造適合其生長的環境?;诖?,“生長教育”者只追求三件事情:一是激發學習者積極的求學動機(給其機會,促其內驅力);二是營造適合學習者生長的良好環境(給其平臺,加其外助力);三是為學習者提供健康成長的技術幫助(給其工具,助其成長力)。
2. 語言學習規律
人類一生中語言的發展過程,一般遵循“無—有—精—退”的過程。它與人類大腦、神經等生理機能的發展是同步的。也就是說,語言文字的發展天生存在著生長的特點。一個小孩和一個癡呆老人都極難獨立完成一篇邏輯嚴密的論文寫作,原因都在于“儲蓄”不足。小孩腦袋雖然靈光,但大腦中所獲得的文字、詞匯、素材皆不足,其語文水平自然受限。受過教育的癡呆老人,在其壯年時期雖儲備了足夠的詞匯及素材,但隨著年歲增長,大腦及身體機能的逐步退化,原先的語文儲備也隨之消退。所以,“生長語文”教學的第一要素是原始積累,第二要素在于生長時機。即如何增強學習者的語言積累,什么時間適合教什么,這顯然要擺在教研者首要思考的位置。
語言文字的學習經歷“由外而內—內化—由內而外”的過程(見圖4)。其本質是從積累到理解,再到運用的過程。由外而內是積累,內化是理解,由內而外是運用。
有人擅長運用語言文字,有人擅長理科邏輯思維,有人擅長運動或藝術等。同樣道理,擅長語文的人,也會各有偏愛。有人不喜寫作,擅長演講;有人擅長寫作,卻不愛言談……因此,不同的人在學習語文時,他所經歷的“積累—理解—運用”三大階段皆會有不同表現。記憶力好的人,可以快速地完成“積累”階段;理解力好的人,能巧妙地分析文字并做出獨特的判斷;口才好者,能迅速組織語言并準確輸出。無論其擅長哪方面,語文學習無一不遵循著“積少成多,由慢到快”的循序漸進之勢。此種狀態與生物的生長極為相似,故稱之為“生長語文”。
二、“生長語文”的表現特征
1. 外部生態特征
潛移默化、情知互動是“生長語文”的外部生態特征,意在營造適合學生語文素養有機生成的學習平臺及課堂學習生態,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自然對話中生發,在潛移默化中生成,在情知互動中生長。
(1)潛移默化
學生的語言成長和綜合素養的培養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逐漸發生和形成。首先,潛移默化強調學習在真實環境中的自然融合。其次,潛移默化強調學習在情感體驗中的激發。最后,潛移默化強調學習在社會互動中的滲透。
“生長語文”追求的是學生通過自然融合、情感體驗和社會互動的方式來積累和發展語言能力,而并非通過機械的記憶和刻意的練習。這種潛移默化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更加愉悅地融入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從而形成持久且有效的語言習得和綜合素養的提升。
(2)情知互動
情知互動是指通過情感體驗和互動交流的方式,促進學生的語言成長和綜合素養的培養。首先,情知互動注重情感體驗的激發,強調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產生情感共鳴和情感體驗。其次,情知互動強調互動交流的重要性。最后,情知互動注重人際關系素養的培養。
“生長語文”追求的是情感體驗和互動交流共同促進學生的語言成長和綜合素養的提升。通過激發情感體驗、引導互動交流,培養學生的人際關系素養,“生長語文”能夠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更加主動地思考、表達和創造,形成健康積極的語言態度和習慣。
2. 內核生長特征
“生長語文”遵循語言發展規律進行學習設計,從“積累—理解—運用”三個層次構建“文化、語言、思維、審美”四大生長點。所以,“生長語文”第一要素是積累強基,即增強學生的語言積累;第二要素是適時賦能,即在合適的時間使用合適的方式,學習適合的內容。它遵循適時生長與自然生長的規律,具有循序漸進、厚積薄發的特點。此為“生長語文”的內核生長特征。
(1)循序漸進
循序漸進是指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按照學生的認知和能力發展規律,合理安排學習內容和學習步驟,逐步推進學習的深入和拓展。在這種循序漸進的學習方式下,學生通過有機連接、分階段學習、鞏固拓展和學習連貫性的方式,逐步提高語文能力和綜合素養。循序漸進的學習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堅實的語文基礎,培養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增強他們的學習動力,從而實現語文學習的持久、穩定和全面發展。
(2)厚積薄發
厚積薄發強調通過積累深厚的語文知識和技能,最終實現語文能力的全面發展。“生長語文”旨在通過廣泛積累知識、扎實積累技能和培養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全面的語文能力和綜合素養。除了知識的積累,“生長語文”也注重學生語言技能的扎實訓練。教師通過多種形式的訓練活動,如閱讀理解、寫作練習、口語表達等,幫助學生逐步掌握各種語言技能。通過堅實的技能積累,學生可以更加熟練地運用語言,提高聽說讀寫能力,并為更高層次的語文學習打下基礎。最終,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語文潛能,成為具有創造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終身學習者。
三、總結
“生長語文”與傳統語文教學觀念的最大區別在于:傳統語文教學往往認為學生的語文素養主要是依靠教師的傳播而獲得,具有由外而內達成的特點?!吧L語文”則是以學生學習力的自我驅動、學習生態的天然形成為主要影響因素,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自然生長,具有由內而外達成的特點?!吧L語文”的表現特征還包括注重文化傳承和創新、關注真實性和實踐性、重視個性化和多樣化的發展。“生長語文”為學生提供了全面發展的機會,使其能夠成為具有文化自覺和創造力的終身學習者。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市寮步鎮西溪小學)
責任編輯: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