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旭升
勞動教育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掌握必備的勞動技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弘揚積極勞動精神的教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勞動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即勞動素養。探索以核心素養為核心的勞動教育區域范式,是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勞動教育方針、政策,是加強勞動教育課程化探索的重要途徑。
一、探究勞動教育承載的勞動素養
經過研究,筆者提出“知責任、能勞動、會合作、善解決、樂創新”勞動教育承載的5個勞動素養(見表1)。“知責任”主要指向勞動觀念、勞動精神,學生能領悟勞動的價值意義,明確勞動責任,在勞動實踐中形成的基本態度和情感、秉持的關于勞動的信念信仰和人格特質;“能勞作”主要指向勞動能力、勞動品質,具備學習、應用勞動知識和技能、工具完成勞動實踐的能力,在勞動實踐形成的穩定行為傾向和品格特征;“會合作”主要指向溝通與合作,學生能平等、有效地交流,以同理心與他人協商,積極承擔責任,共同實現勞動目標;“善解決”指向問題解決,學生能提出有意義的問題,并理解問題、分析問題,通過勞動實踐處理及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樂創新”指向創新素養,學生有好奇心,能積極接納新觀點,提出創新性、有價值的想法或方案,開展創造性勞動實踐。
二、以“大實踐學習觀”引領學校勞動教育活動課程化建設
“大實踐學習觀”從課程角度看待學校教育中所有的實踐性學習活動,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等相同、交叉的實踐性課程,建設為“學校實踐學習課程”或“特色實踐學習課程”。
課程開發路徑:明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核心素養培育為根本目的;依據學校辦學理念、培養目標和課程標準;立足學校課程基礎與學科教材、環境條件等教學資源;以生為本,基于學情與學生發展需要,開發實踐性學習課程。由于學校具有不同的課程基礎和管理機制等,在課程化過程中形成不同課程開發模式。筆者從課程整體化程度和勞動實踐類型兩個維度進行分析。
1. 課程開發模式一:基于課程整體構建,勞動實踐類型逐步全面
北京市西城區白紙坊小學整體化設計、實施“1+4+5”服務性勞動課程,“1”指自己,“4”指服務于自己、學校、家庭、社會四個服務方向,“5”指學生勞動評價的五項評價內容,即勞動技能、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勞動態度、勞動質量。制訂三個學段服務勞動的“學生培養目標”和“年段行為要求”。
在此基礎上,學校嘗試構建“樂享”勞動課程,即生存性勞動課程、服務性勞動課程、創造性勞動課程,形成 “生活、生產、生命”梯度式勞動課程體系,進而根據辦學目標,提出指向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四會”課程目標,即“會當家、會服務、會探索、會創新”。
2. 課程開發模式二:依托獨特的學校綜合課程,驅動勞動課程整體構建
主題研究課是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將主題教育與綜合學習、實踐學習加以整合,創新設立的新型綜合課程,即教師帶領學生以小組形式開展有確定主題、有目的的研究活動。
北京市第二實驗小學玉桃園分校以“以愛育愛,愛筑成長”教育理念為核心,遵循“雙主體育人”原則,利用主題研究課進行勞動課程建設。首先,學校圍繞“我愛我家”大主題,設定“在勞動實踐中,強化主人翁意識,落實責任擔當”總目標,制訂各年級段的具體勞動教育要求。其次,圍繞“校園小主人”“班級小主人”“家庭小主人”設計系列主題勞動實踐活動,如“開心農場”“植物名片”“親手種植”等。
課程資源開發聚焦教室內、校園內,關注校園勞動教育契機,將勞動教育與學生的一日生活緊密結合;在課程組織上,改變單一的學科模式,打破時間限制和學科限制。
3. 課程開發模式三:發揮教師團隊特長,開發特色勞動課程
北京市中古友誼小學秉承“以人為本,至和至美”的辦學理念,形成“和美”課程體系,重視美育。勞動課程開發教師團隊具有良好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功底,善于從傳統工藝、非遺技藝中汲取營養,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
他們針對中年級學生,選擇“角色體驗式”為切入點,為學生設定多樣的文化、藝術、技藝的體驗角色,引導他們以“小廚師”“小工匠”“小守護人”等身份開啟勞動實踐之旅,像“大師一樣思考、制作、創造”。經歷“學—做—悟—創”,即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與非遺技藝;體驗制作、操作等勞動實踐;體會勞動人民的智慧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感悟美蘊含在平凡事物中;根據情境創意物化,初步形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勞動實踐活動主題源于非遺手工技藝,如“我是小小國寶守護人”“巧手慧心獻祝福”“中華小當家”“賞花燈、做花燈”等,具有強烈的項目驅動性,成果物化程度高,將勞動實踐與創造美緊密結合。教師在主題選取、材料準備、技術指導等方面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使得勞動課程具有非常鮮明的獨特性。
以上模式都遵循“大實踐學習觀”,嘗試將學科課程中有關勞動教育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整合,將勞動課程為代表的學科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時間、空間和學習資源等進行統籌,按照課程開發路徑,進行學校勞動教育活動課程化建設。
三、基于課程標準,以跨學科主題學習模式實施勞動教育
以跨學科主題學習模式實施勞動教育,符合新課程綜合性、實踐性的特征和課程統籌管理的要求。設計、實施中需要注意兩個關鍵點:一是主題來源與論證。主題來源應以 “雙向融合”為原則,即基于課程標準、教材的學科視角與基于學生生活的真實視角,形成焦點、產生主題。這是一個“對視、相知”過程,無論從哪個視角提出主題設想,都要轉換視角,從另一個方面考慮。經過反復雙向思考,深入挖掘主題的學習價值和生活價值。二是指向素養與概念。跨學科學習本質是以主題(內容)、概念(觀念)、素養(能力)為核心的,也可以理解為一個三層連通結構。
區域聚焦義務教育的“雙新”落實,推進勞動課程整合。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的工具性與本體性雙重作用,即在勞動實踐中進行有效學習和發揮樹德、增智、強體、育美功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參考文獻
[1] 石中英.推進新時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要處理好三個關系[J].中國教育學刊,2019(9):27-31.
[2] 檀傳寶.勞動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認識勞動教育概念的基本內涵與基本特征[J].中國教育學刊,2019(2):82-84.
[3] 康翠萍,徐冠興,魏銳,等.溝通素養:21世紀核心素養5C模型之四[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38(2):71-82.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一般課題“素養導向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勞動教育的區域策略研究”(課題編號:CDDB21238)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北京市西城區教育研修學院)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