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指導要領》是日本中小學教育課程管理和課程實施的核心指導文件,由日本文部科學省制定,并經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審議后頒布。一般每十年修訂一次,全日本的中小學教師都以這一文件為基準實施教學。
2018年日本公布了新修訂的高中《學習指導要領》。其中,令人矚目的一個變化為新設“綜合探究時間”課程,并從2022年4月起正式實施。該課程與原來的“綜合學習時間”課程,既有共性和連續性,又有不同的特質。綜合探究時間課程旨在運用探究性思維,通過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適應當今與未來社會必備的資質和能力。
一、綜合學習時間與綜合探究時間
1996年,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在第一次答申《面向21世紀我國教育的發展方向》咨詢報告中,為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首次提出設置“綜合學習時間”課程,中小學從2000年起陸續實施。
2003年4月,日本高中依據《學習指導要領》開始實施“綜合學習時間”課程。“綜合學習時間”課程的主要目的是扭轉學校教育知識偏重的傾向,實現把新一代培養為具有寬廣的胸懷、健壯的體魄、豐富的創造力,有自由、自律和平等精神、面向世界的日本人的目標[1]188-189。
文部科學省要求各學校根據當地實際發展情況、學生成長狀況、國家社會以及國際環境等,開展能夠激發學生興趣與積極性、能夠適應時代需求、跨學科、綜合型的教育活動,強調實施體驗型學習和問題解決型學習,大力鼓勵學校在“綜合學習時間”的內容管理、課時安排等方面發揮個性與創意。
何謂“綜合學習”?綜合日本學者小泉秀夫、鈴木秀一和加藤幸次的觀點,“綜合學習”是指不局限于特定的學科或內容,以新的學習內容領域的開發實踐為目標,打破學科領域和界限,綜合各領域的知識、技能開展學習和學習活動。
加藤幸次把“綜合學習”分為5類:(1)“學科”綜合學習,以學科內單元形式授課;(2)“合科”學習,綜合兩個科目內容授課;(3)“跨學科”綜合學習,打破學科界限,綜合多學科內容授課;(4)“主題”綜合學習,對于某一主題,從學習者的興趣或關心的程度出發開展各種研究;(5)“興趣、關心”綜合學習,按照學習者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學習與開展研究活動[1]186。
2016年12月,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報告指出,在中小學綜合學習時間課程中,要從重視更具探究性活動的觀點出發,明確此門課程的重新定位,準確把握其特性,力求做到探究過程高度化且自律地進行。
探究過程高度化,是指探究的目的和解決問題方法的一致性,在探究中適當地活用資質和能力,聚焦某一問題深入探究,視野開闊與廣泛;同時,探究是自主進行的。具體來說,課題的選取一定跟學生自己的生活緊密相連,學生一邊觀察探究的過程,一邊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推進,包括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識、來自社會的參與和支持。
2018年,新修訂的高中《學習指導要領》新設“綜合探究時間”課程。《新指導要領解說總則》指出:現在的孩子們和即將誕生的孩子們,當他們成年活躍在社會上的時候,將面臨嚴峻的時代挑戰。由于技術的不斷革新,社會結構和雇傭環境將發生很大的變化。走進人工智能時代和邁入5.0社會,在學校教育中,學生該怎樣積極面對各種各樣的變化,如何與他人協作解決一些復雜的問題,這樣探究能力的培養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與“綜合學習時間”相比,“綜合探究時間”至少有以下三方面不同。一是綜合探究時間的學習領域,不僅限于特定的科目,還包括綜合或跨學科領域,而且以存在于實際社會和實際生活中的復雜現象為對象。二是學生需要結合多科目的學習與思考,以進一步加深對其他科目的理解為目的,進行綜合探究。換言之,就是學生要從不同的視角看待在實際社會和實際生活復雜的語境中存在的問題。三是不要求學生在這一時間的學習活動中,馬上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有些課題可能不存在唯一的正確答案,要重視找到最優解。
高中《學習指導要領》中明確提出了“綜合探究時間”課程要達成的三個培養目標:一是在探究過程中,掌握發現和解決課題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理解探究的意義和價值。二是從實際社會、實際生活和自我的關系中找出問題,自己擬定課題,收集、整理、分析,使之能夠歸納、表達。三是在積極、協作地進行探究、在充分發揮相互優點的同時,培養創造價值、實現更好社會的態度。
二、修訂亮點:探究力培養
近年來,日本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升級版”的生存能力。為培養學生“升級版”的生存能力,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重點解決以下四大課題:一是明確學科的學習意義,開展跨學科學習;二是銜接社會,打造學校的特色品牌;三是實現每一名學生的豐富學習;四是完善學習評價,為完善教育課程進行一體化改革[2]13-14。
日本高中課程最新修訂,高中階段重點改革的內容是高大銜接下的學科重組。由于現行大學入學選拔制度的制約,日本正在推進的“高大銜接”改革困難較大,因此,此次修訂可視為“高大銜接”改革前提下的“一攬子”改革。改革的重點就是促進各類學校課堂改革,完善學科結構與學科內容,力促教學方式發生根本性轉變,以培養素質和能力為目標,實現主體性、對話性、深度學習的課堂持續改進。
歸納起來,日本最新課程改革的總目標為“三充實”“三加強”“一改善”“一夯實”:語言能力的切實培養,數理化教育的充實,有關傳統和文化教育的充實;加強道德教育,加強外語教育,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等;以資質、能力培養為目標,以實現主體性、交互性、深度學習為目標的授課改善;進一步夯實學生的思考力、判斷力、表現力等。
細說開來,日本課程改革目標之一,推進“扎實學力”落地。充實扎實的學力教育,使學生切實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利用這些知識和技能解決課題所需的思考力、判斷力、表達力等,同時培養學生主動投入學習的態度,發揮個性,促進與他人的協作。課程改革目標之二,推進培養“豐富的心靈”落地。培養豐富的心靈,主要指豐富的心靈和創造性的涵養。通過道德教育、體驗活動、鑒賞活動等,努力充實以豐富的心靈和創造性的涵養為目標的教育。課程改革目標之三,推進培養“健康的體魄”落地。努力充實健康體魄教育,以實現健康安全的生活和豐富的體育生活為目標,為學生過上健康、安全、有活力的生活奠定基礎。
在學科內容上,高中新課程變化多,頗具亮點,具有前沿性、多樣性、選擇性、綜合性、實踐性等特征。共有國語、地理歷史、公民、數學、理科、保健體育、藝術、外國語、家庭、信息、理數、綜合探究時間等12大學習領域、54門課程(學科)(見表1)。
必修科目中,新設英語交際課程,綜合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四項技能;國語學科細分為培養現實社會中言語能力的“現代國語”以及傳承傳統文化的“言語文化”;地理歷史學科,一改當前的“世界史”,新設融合了世界史與日本近現代歷史的“歷史綜合”課程,“地理綜合”課程則重點聚焦對現代地理諸多課題的探究,主要培養學生活用地圖、活用地理信息的綜合能力;公民學科,鼓勵學生參與社會,重點培養學生作為公民和消費者的主體意識與判斷能力;重新整編信息學科,積極培養ICT人才,致力于培養學生的信息倫理素養,深化編程教育與信息技術教育。
選修科目中,新設整合理科與數學要素的“理數探究”課程,針對學生發現問題、積極解決問題并匯總結論的研究過程給予評價[2]16-17。
上述課程中,冠以“探究”之名的課程達六門,還單獨設置了“綜合探究時間”學科,彰顯了日本政府對培養學生探究力的重視。國語學科的“古典探究”、地理歷史學科的“地理探究”“日本史探究”“世界史探究”,雖然在名稱上加了“探究”二字,但是這些課程與“綜合探究時間”和“理數探究基礎”“理數探究”中的“探究”是兩碼事。前者指學科教學中以進一步加深理解為目的,根據學科內容項目的課題進行探究性活動;而“綜合探究時間”“理數探究基礎”“理數探究”,則指整合多個科目,通過探究的過程來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對于沒有附加“探究”二字的課程,文部科學省要求各學校根據各學科的內容,開展探究性的教學活動。按照相關規定,高中畢業需修滿74個單位學分。關于修滿學分和畢業的認定,按照以往的規定執行,即學生到畢業時,要修滿學分數(74學分以上)和完成規定課程的認定。此外,在學校教育法實施規則中設置了可以對學校外的學習等進行學分認定的制度。
三、東京都筑波大學附屬高中課改管窺
日本高中類型呈多元與特色化發展趨勢。文部科學省為了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鼓勵和支持高中走特色化發展之路。除一貫制中學、普職并成的綜合學科、學分制高中等制度性特色高中之外,還推出超級英語高中、超級科學高中等一系列政策性試點高中,全方位推進高中教育改革。
具有百年校史的東京都筑波大學附屬高中,為文部科學省“超級國際高中”指定學校,擔負著培養引領下一代日本和世界的領導者的重任。該校以培養學生的自主、自律、自由精神為宗旨,以全人教育為基礎,謀求智育、德育、體育的協調發展。在學科教學方面,特別強調徹底掌握系統的、基本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在特別教育活動中,努力培養具有計劃性、實踐性、合作性的人,發展學生的個性。在學生指導方面,幫助學生解決個人的現實問題的同時,也指導學生開拓未來發展之路。該校辦學的最大特色為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學校不僅重視學生進入大學時所必需的學習能力,還重視學生在大學里積極完成學習和研究的能力,以及“對進入社會有所幫助的能力”。
學校重視學生自主、自律、自由品質的涵養,重視學生在學術、體育、文化等活動中的合作體驗。學校以課程改革為契機,做到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特色化、課程學習個性化(一生一課表),以此重點培養學生的“專業性和教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能力和演講能力”“主體性和協調性”“對異文化的理解能力”“較高的論理能力”“全球勝任力”等能力。
該校課程設置情況如下:除高一年級的藝術類課程(音樂、美術、工藝、書法任選)、高二年級的藝術和理科課程(物理基礎、地學基礎任選)外,其他課程高一、高二年級都是必修,學生需按課表上課。高三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未來發展方向自主選擇課程[3]。
日本初高中階段的班會,與我國中學階段的班會略有不同。它是指初高中階段一個班的學生及其班主任共同組成的一個學習與生活團隊,圍繞某個主題,包括學業指導、未來走向規劃等共同探討和研究。這個學科外的時間、團隊和開展活動的教室整體被稱為“班會”(ホ-ム-ル-ム),屬于特別活動的一個環節。
參考文獻
[1] 羅朝猛.親歷日本教育:一位留日教師的點墨走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2] 羅朝猛,李冬梅.解鎖日本屢獲“諾獎”的教育密碼[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0.
[3] 教育課程|筑波大學附屬高等學校[EB/OL].[2023-8-28].high-s.tsukuba.acjp.
(作者單位:廣東省珠海中山大學附屬中學)
責任編輯:胡玉敏